中美進入新常態 北京學者:不舒服但求和平共處

学者分析,中美两国关系虽回不去,但也未必无限下滑。美联社

旧金山拜习会后,中美关系出现止稳,中国学者分析,两国关系虽回不去,但也未必无限下滑,双方都不愿全面脱钩甚至军事冲突,因此进入一种新常态,两国虽都感到不舒服,但只能和平共处。

陆媒澎湃新闻28日刊出北京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的文章,分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11月15日在美国旧金山会晤后的中美关系。

达巍表示,目前中美关系出现止稳情势,如果双方处理得当且运气不错的话,或许明年能持续,且若2025年新一届美国政府还能延续当前对中战略的基调,这种相对稳定的情势或许还能延续到2025年之后。如此,中美关系可能会逐渐进入一种新常态。

文章指出,这种新常态,由4个逐渐浮现的共有观念支撑起来,包括:中美逐渐能够比较平心静气地接受一个现实,即中美关系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是一个以消极面为主的关系;中美逐渐确信不希望走向全面脱钩甚至军事冲突;中美开始认识到本国力量的有限性;双方看到各自国内发展的韧性。

达巍认为,在这4点共同观念下,构成了中美进入新常态的基础。旧金山峰会前后中美政府逐渐建立起来的高层和工作层接触机制,则给这种新常态带来机制基础。

文章提到,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之后的35年,虽然起起伏伏,但一直是一个积极面大于消极面,合作面大于竞争面的关系;但过去5年已翻转为消极面大于积极面、竞争面大于合作面的关系。对这一变化,高兴也罢、愤怒也罢,双方逐渐接受一个现实,即这是一种结构性变化,在可见的未来都很难扭转。

而其它国家方面,很多不愿意在中美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即便是美国的欧洲盟友,也并不是事事都与美国完全一致。同样的,美国也没办法让各种产业链离开中国,甚至转移回美国。

因此,在当前中美博弈中,只要两国战略政策得当,不太可能出现一方「速胜」而另一方「速败」的情形。

达巍认为,中美关系虽然肯定无法回到过去,但也未必无限下滑,两国在这样的关系中都感到某种「不舒服」,但也只能和平共处下去。

不过,他也强调,这种新常态是否可持续还很难说;只要一次的突发危机、一连串消极互动就可能断送这一趋势,更不用说明年美国大选将给美国、世界和中美关系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还需要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