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机械巨头对比:日本小松年营收270亿美元,徐工集团多少?

国家发展,必定离不开工业,而工业的发展,必然也离不开工业集团的支持。

徐工集团全称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里面大规模、产品品种与系列都很齐全的大型企业集团之一。

徐工是现在中国建筑工业很难忽略的存在,有时候在工地,经常能够看到它的产品,比如说:起重机、大卡车以及搅拌机等等。

而在日本有一家叫小松制作所的公司,也是从事建筑工程机械、产业机械领域的行业。

它是日本建筑工业的名片之一,拥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将这两个中日机械巨头做一个对比,日本小松年营收高达270亿美元,那么徐工集团的年营收是多少呢?这两家企业究竟谁更强呢?

一、小松制作所年营收270亿美元

在1921年的东京,一家名为小松制作所的公司成立了。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如今小松这个名字已经响彻全球,它不仅在日本本土根深叶茂,更在中国、美国、欧洲甚至每一个角落都扎下了根。

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遍布世界的庞大集团,小松走遍了世界各地。

它在全球很多地方设立了地区总部,又孕育出了143个子公司,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

小松集团的产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从工地上常见的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到运输界的自卸卡车,再到工业制造中的大型压力机、切割机,甚至是仓库里忙碌的叉车,小松都能一一提供。

到了2023年,小松集团的全年营收高达3.86万亿日元,换算成美元就是270亿左右,比去年还多了9%。

它的净利润也飙升到了3934亿日元,折合美元大约是27.5亿,增长率超过了20%。

这一系列的数据,可以看出小松集团的能力不俗,赚钱能保持持久盈利。

他们不断打磨着自己的产品,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小松的产品升级与时俱进。

这些产品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还帮助用户降低了运营成本。

小松公司制定了一个叫“DANTOMO2.0”的计划,要让挖掘机、装载机自动化和物联网化。这样工作更快了,成本还省了。

而且小松还大力研究氢能源、电动车这些新兴科技,拥有很多概念产品,积极去尝试新的事物。

他们还推动自己的全球化战略,在世界各地设立地区总部和子公司。

不仅实现了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和销售,还深入了解市场的需求,为当地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小松集团的“精打细算”能力也很强,他们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成本,实现了成本的控制。

售后服务的质量也很高,能够迅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提供及时、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维修服务。

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发展,为工程机械和矿山机械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小松洞察到了市场,加大在这些新兴市场的投入力度,赢得了许多开发商的良好口碑。

可想而知,要想打败这样强劲的对手,我们需要一个比小松集团产品更实惠,技术更好,售后服务更周到的企业。

二、徐工集团年营收多少?

徐工集团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成立于1989年,总部位于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它的前身是1943年创建的华兴铁工厂,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

徐工集团不单是个国企,全球190多个国家,几乎你能想到的地方,都有徐工机械的身影。

特别是“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国家,95%以上的地方都用过徐工的产品。

徐工每年往海外赚的外汇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实力在国内数一数二。

集团目前拥有着8500多项专利,其中还有1700多项是发明专利,50多项是国际专利,这在全球都是名列前茅的。

他们造的“全球第一吊”,和“神州第一挖”,不仅在国内的工业界大名鼎鼎,在国际上也是名声在外,让老外们刮目相看。

虽然这两年经济大环境有点波动,但徐工集团的利润还是稳步上升。

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就有512.78亿元,全年营收达到了928.48亿人民币,折合美元132亿左右。

归母净利润有53.2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23.51%。

徐工集团现在正朝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狂奔,路上还不忘继续紧跟国家发展带动“一带一路”的建设。

除了赚钱搞技术,徐工集团也不忘“精准扶贫”。

无论是地震后的重建,还是偏远山区的孩子需要书本,他们都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去帮助弱势群体。

徐工集团获得过很多的荣誉,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第1位,它位列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4位,前3位分别是卡特彼勒集团、小松集团和迪尔集团。

徐工集团也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叫“珠峰登顶”,到2035年,要挤进全球工程机械界的前三名。

为了实现这个梦,徐工集团使劲搞研发,准备把目前自己遇到的技术难题攻克,产品也向高端化发展。

不仅如此,徐工集团还打算把销售和服务网络铺天满地,提升国际名声。

目前,徐工集团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中排名第55位。

而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13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最新评价之中,徐工位居综合评价第46位、工程机械行业第1位。

三、两者比拼谁更强?

小松集团与徐工集团作为中日两国在工程机械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各自在行业内都是举足轻重的大能。

小松集团作为老牌的全球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拥有的工业制造经验累积自然比徐工集团的多。

它不仅有经营了很多年的庞大市场规模,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可以在它稳坐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2位看得出来。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徐工集团近几年来发展十分地迅速,营收规模也年年攀升,紧随小松集团。

虽然营收上是小松集团的一半左右,但是徐工集团的增长速度和市场份额提升速度相当迅猛。

现在小松集团和徐工集团一直在竞争中国国内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徐工集团渐渐有压过小松集团的趋势。

如果继续依托“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的国际发展战略,未来十几年内,徐工集团未必不能超过小松集团。

小松集团在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方面一直领先,而徐工也同样一直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实力的提升。

小松集团还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徐工集团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推动生产、教学和研究的深度融合。

小松集团和徐工集团各有千秋,它们不仅仅是在比谁的挖掘机挖得更快,谁的起重机吊得更高。

更是在比谁能更快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这些科技元素融入到产品中,让机器“活”起来,变得更加高效。

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立足,光有好产品还不够,还得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陈出新,引领行业潮流。

品牌影响力也是关键,它能让你的产品在全球各地都受到认可,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而全球化运营能力,可以让企业在世界各地如鱼得水。

竞争也是合作的舞台,小松和徐工之间虽然存在竞争,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

在技术研发上,它们可以共享成果;在供应链管理上,它们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

在人才培养上,它们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行业精英。

竞争和合作是企业之间交流的桥梁,只有两边通车,企业和企业之间才能相互地鼓励和进步。

结语

徐工集团和小松集团这两个工业巨擘,在中日各自的领域都是家喻户晓的存在。

小松集团是百年老师傅,徐工集团是后起之秀,两个都为自己的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这两者谁赚得多,谁赚得少,都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这两家企业以后都会继续发展,然而企业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前方必然有更多的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