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双院士讲座 从人文与科学论「气」
中山大学举办「『气』的科学与人文对谈:双院士风云会」,左起中山大学气胶中心主任王家蓁、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宝贯、中央研究院新科院士杨儒宾,及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赖锡三。(中山大学提供/郭良杰高雄传真)
为强化科学人文交融,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国际汉学中心携手气胶科学研究中心,在该校举办「『气』的科学与人文对谈:双院士风云会」。邀请中央研究院新科院士暨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座教授杨儒宾,与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山大学气胶中心荣誉讲座教授王宝贯,针对「气」的人文与科学展开跨域双院士对谈,吸引约150人参与,两位院士与年轻学子分享科学的人文观与人文的科学观。
主持座谈的中山大学副校长郭志文表示,双院士讲座是中山大学两个高教深耕计划的跨领域合作的典范,希望透过此种尝试开展未来可能性,并激发更多跨域合作研究,将中山大学打造为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学术重镇。
杨儒宾院士为台湾「气」论权威,他介绍各种以「气」描绘心理、生理、自然、形上及社会文化意义的丰富语汇,点出「气」的概念在东亚世界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深植于老庄哲学、武术、中医及日常语言中,形成渊远流长且绵延深入的传统。道教的打坐修行、武侠小说的打通奇经八脉、天人合一的观念,对身心转换的修行,即是思考「气」的具体实践。
王宝贯院士为全球知名云物理学家与气候专家,更是亚洲获颁全球剧烈风暴研究领域最高荣誉「尼可莱.铎切克奖」的第一人。王宝贯于会中分享「气」有持续运动、充满的特性,透过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气体扩散,并解释庄子《逍遥游》中观察「天之苍苍」背后的科学原理。他更援引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讲述大气与气候的运作原理,即为地球透过大气的流动来平衡能量,与杨儒宾对「气」的历史与身体观的论述若合符节。
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赖锡三指出,二位院士虽从哲学和科学不同角度切入,但都涉及「气」的流动、平衡、分享、永续的人文伦理及环境伦理的深远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