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与地岳殿办问事工作坊 探究信仰「聊」愈机制
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与高雄地岳殿合作「身心『聊』愈:问事工作坊」,师生至地岳殿实际进行「问事」体验。(翻摄照片/洪靖宜高雄传真)
法师解说神意。(翻摄照片/洪靖宜高雄传真)
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继2023与高雄地岳殿吉胜堂合作「宗教仪式与身体展演家将文化体验课程」后,今年再次与高雄地岳殿合作办理「身心『聊』愈:问事工作坊」与微学分课程,希望借此观察台湾民间信仰中常见的「问事」活动背后的心理机制、文化意义和人神互动状态,进而探讨这些民俗活动能否带来身心的疗愈,揭开信仰活动神秘面纱。
「身心『聊』愈:问事工作坊」与微学分课程由中山大学外文系校友、下港人文化工作室共同创办人阮伟华带领学生认识东岳大帝信仰和高雄地岳殿庙史。阮伟华指出,东岳或者幽冥信仰,并不如字面上来的可怕,人的一生与东岳信仰紧密相连,例如民间信仰认为人之元辰、子嗣皆由地府所管,甚至连学生相当关心的感情和姻缘问题,也与幽冥地府息息相关,根据唐代小说〈定婚店〉的记载,高雄地岳殿与台南东岳殿都有供奉的月老星君即是「幽冥之人」。
阮伟华提到,各种台湾民间常见的问事种类与济世文化,如常见的掷筊、乩童、手轿、四驾,还有较具地方特色的问事方式,像是北高雄海线的「关八擡」、台南的「关大驾」。民间信仰虽然近几年遭受到了严重的污名化及误解,但不可否认的确为台湾常民生活中带来许多疗愈与心灵慰藉的作用,他也详细解说问事流程,以及问事时较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
课程至地岳殿进行问事实际体验,首先由地岳殿法师黄致毅带领师生进行团拜,并进行「关手轿」仪式,法师敲锣并颂念请神咒,手轿的晃动幅度由轻至重,神明降驾后,手轿开始于桌面画出图样,法师翻译桌上的佛字为:「吾,李府大神。」意指由地岳殿李府大神降驾为众师生「指点迷津」。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罗景文回忆,透过这次的人神对话,学员大多能重视审视自己的内心状态,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课程也强调「问事」为神人沟通的一种方式,每位体验者感受不同,但无论如何切勿过度迷信。也希望未来能推出更多相关课程,推广台湾民间信仰,让民俗文化不再受到误解,信仰活动不再蒙上神秘面纱。
★《中时新闻网》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