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後援投手需求大增 小心牛棚變發球機

后援投手需求大量增加已是各国职棒趋势,球队输赢都要消耗不少后援战力,因此需要增进投手体能及适时给予保护,可别让牛棚变发球机。 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每年棒球季开打后,常会出现一些跌破球迷眼镜的状况,例如有些球员表现大幅进步,有的球员却与先前判若二人。其中投手又最受大家关心,若压制力出现明显落差,就可能被质疑是否过往太过操劳,才让球员出现过度疲劳或是有隐形的伤病,进而影响成绩,甚至让生涯提早结束。

早年中职球员人数有限,比赛细腻度、投手分工等都不甚理想,「天天系列」调度法一直为人诟病,操坏选手的情形并不罕见。但时至今日,各队二军发达,球队总人数多达60至70人,投手人数大约有30余人,在一军大多配置12人,要应付每周一军5战、二军3至4战,应是绰绰有余。然而目前各队大约进行23至25场赛事中,仍有牛棚投手出赛频率超过球队出赛数一半,甚至多达6成的赛事,真的是十分辛苦。

2009年中职球季改制为各队出赛120场比赛,实际上不用出赛一半,一般认为投手出赛数超过50场就已是非常操劳,因为无论投球局数多寡,都还需要场边热身及待命。超过一半场次的60场更是疲劳,自2009年至2020年共有29人次投手达到出赛超过60场,近二年虽没有投手达标,但最多出赛数则为58及59场,仅是差一点而已,而历史上出赛数最多为2010年的曾兆豪,当时他出赛高达70场。

桃猿主力牛棚投手陈禹勋每年出赛数都是名列联盟前茅,但并非人人能像他一样耐操,牛棚调度还是要看球员体能及手臂状况,不然很容易就出状况了。 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依目前各队出赛数来看,超过10场出赛大约就算操劳等级,至今共有22位球员已达标,较前几年约8~12位左右偏高许多。不过无独有偶,这并非中职首创,分工明确的美国职棒近年牛棚需求量一样大增,球队一半的赛事需登板,加上他们赛事更紧凑,许多球员必须连续多天出赛。

造成牛棚需求量增加,无疑是跟打者及球队配置有关。从今年甫结束的世界棒球经典赛中可以发现,台湾打者实力日益进步,即便在国际赛也可打出不错的身手。因此投手应战必须更加谨慎,在引诱球及与应付打者的缠斗中会消耗不少体能跟球数,造成可负担的局数减少,先发投手几乎极限就是6局。

另一方面过去各队多以3位洋投进入轮值,期许能多负荷一点局数,减少本土的负担。然而现在许多球队采用2位外籍先发的配置,将外援战力分散至打线或后援,多一些先发轮值机会留给本土投手发挥,只是稳定性相对有落差,同样会增加牛棚需求。而且因为今年战况激烈,即使是胜利组专用牛棚,在些微落后时仍需上场压阵,更是让他们增加更多出赛场次。

牛棚需求量增加已成趋势,就是考验各队教练团功力的时刻。从过去经验来看,这些过度操劳的投手,要长期维持好身手非常困难,大多是状况时好时坏,像是陈禹勋、赖鸿诚,表现好的时候防御率大约2,差的时候可以高达5以上。但更惨的是有些投手常常因此昙花一现,如吴丞哲仅新人年极度亮眼,游朝惟则是拿下最佳进步奖后再也无缘一军。更多投手则是还能持续出赛,但表现已不如以往威猛,在球队地位日渐下滑,像是去年表现不俗的许峻旸,今年已成发球机,惨不忍睹。

桃猿另一位牛棚投手许峻旸去年出赛数激增,今年依旧是阵中主力,但他表现判若二人,本季防御率高达10以上,又是一个被操坏的案例。 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虽然前面提到美国职棒同样有许多投手连续出赛,但他们的球员几乎都是经历小联盟体系循序渐进的养成,多年的洗礼后早已练就一身体能及频繁出赛经验,习惯更加艰困的状况。不过中职的状况则不然,有些是刚加入没多久的新人,有些则是经过改造后大幅进步的可用之兵。实际上台湾业余棒球联赛对球员没有好好保护,让许多年轻好手都已是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加上未有长期赛事经验,体能还不一定到位,对于暴增的出赛数,并非所有投手都能负荷。

现在的职业棒球牛棚需求量已不可能减少,球队除必须寻找、保护并累积更多可用之兵,更要对新秀投手的养成重新规划。否则,牛棚年年有新血,却总是昙花一现,最后变成发球机,实在是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