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新质生产力 银行“人工智能+”在行动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开展 ‘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入,备受关注。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而金融始终站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前沿。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金融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人工智能+”在行动。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分析认为,从长远的视角看,人工智能的定制化、个性化、场景化的服务能力,对金融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金融机构如果能够深度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持续创新产品服务,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就可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不但将成为金融业的数字化劳动力,还将推动金融业产品创新和理念变革。

金融大模型:从建设到应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包括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 “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新一轮人工智能应用热潮来袭,从ChatGPT、GPT-4到Sora等一系列迭代创新推动各行各业开展大模型布局。当前,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至交通、教育、医疗、金融、法律等领域,各种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持续涌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

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度小满、《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动态竞争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2024年金融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生成式AI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尚处于技术探索和试点应用的并行期,预计1至2年内,首批大模型增强的金融机构会进入成熟应用期,3年后将会带动金融业生成式AI的规模化应用。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人工智能+”空间广阔。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和人工智能结合的领域很多,比如,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投资顾问、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银行客户服务等。”

近日,记者从建设银行(601939.SH)了解到,该行将 “人工智能+”作为其金融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模型、算力、数据、人才、场景等优势,已率先研发推出智能银行,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场景也有着丰富的实践。

据了解,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加速到来,建设银行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启动“方舟计划”,快速打造具备“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的金融大模型基座与能力体系,开展以提升客户体验和为员工赋能减负为目的的金融大模型建设。

金融大模型的建设,需要商业银行持续关注通用大模型的发布及迭代动态,以敏捷、灵活的方式紧随技术演进,同时使用内部高质量的专业知识数据进行持续训练,提升金融大模型的各项能力与场景适用性。

从建设银行的实践看,该行基于通用大模型打造金融大模型,目前已具备信息总结、信息推断、信息扩展、文本转换、安全与价值观、复杂推理、金融知识等七项一级能力和二十六项二级能力,是金融行业内首家完成预训练、指令微调、强化学习等全流程训练的机构。

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包括数据、算法、算力。

为有效满足训练金融大模型带来的算力需求,以及大量业务场景应用算力需求,建设银行建设了新型的智算集群,以更好地匹配异构的高性能算力设备、高速度存储和云形态网络。

此外,高质量、海量、多样性的数据是决定金融大模型建设和应用效果的关键。建设银行整合行内外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形成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相对完善的数据质量保障能力。

盘和林表示:“银行对数据有强大的汇集能力,算力一般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因此,算法能力是银行需要提升的关键技术能力,需要银行不断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为加快掌握金融大模型训练、工程和应用等前沿技术,建设银行不断推进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金融大模型建设和应用的业务、数据、技术三类人才进行强化吸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在发布《报告》时分析指出,开拓落地应用场景,不断提高客户采用率和大模型利用率,更好发挥大模型的潜在价值,将会是未来金融业生成式AI突破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应用突破方面,建设银行通过金融大模型直接支持或训练后支持形成能力与场景应用的最优匹配。目前,该行金融大模型应用范围已覆盖智能客服工单生成、对公客户客调报告等36项业务场景。

建设银行方面表示,运用金融大模型在多轮对话、逻辑推理、文本生成、情感搜索等方面的优势,该行已成功研发投产方舟助手、方舟工具箱、向量知识库三大基础应用。未来,还将以产学研联动及其他方式,不断强化多模态技术的融合应用,适时打造具有自主性、反应性、积极性和行动能力的智能体。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如今手机银行成为越来越多人与银行沟通的重要渠道,人工智能重塑了手机银行的体验。以国有大行为例,手机银行更新迭代的重要亮点往往涉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如邮储银行(601658.SH)手机银行9.0版本打造“AI空间+数字员工+视频客服”的沉浸式陪伴服务。其中,AI空间通过下拉手机银行首页进入,向客户直观展示本月收支、常用缴费、最近收款人等信息,为客户提供更具科技感的定制服务。民生银行(600016.SH)手机银行8.0版本充分借助大语言模型,迭代优化数字人“小笙”,不断提升她在迎宾引导、产品介绍、待办事项提醒等方面的沟通技能,以确保数字人响应迅速、服务周到。交通银行(601328.SH)手机银行8.0版本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能力,从海量信息中提炼,推出基金大数据榜单,助力客户进行投资决策。

变革趋势:平衡创新与安全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能+各个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新兴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热词。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600941.SH)董事长杨杰表示,当前AI大模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速迈入规模应用的新阶段,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加快从“+AI”向“AI+”转变。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人工智能+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多方面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认为,商业银行推进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着算力、数据质量以及人才等制约。“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表现取决于训练数据的质量,而训练数据的质量又取决于数据产生过程的管理水平。还应吸取金融科技应用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惑于概念炒作,不要贪大求洋。”

创新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风险的产生,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也是“人工智能+金融”的重点探索方向。

金融机构开展大模型应用面临着安全性、可靠性和知识产权等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建设银行方面表示,其按照“先内后外、循序渐进、持续投入”的总体原则,以点及面,探索金融大模型应用。

“在数字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拥抱技术进步和确保金融安全与社会安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董希淼表示,“人工智能在视频生成领域的巨大发展前景,为塑造产业新业态打开大门,有望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必须看到其也是把‘双刃剑’,将为‘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推波助澜。如何发挥积极作用、降低负面影响,助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方面应严肃面对的重大问题。”

杨海平亦认为,商业银行推进“人工智能+”,必须保持与金融监管的良性互动,在遵循人工智能应用规制和金融科技伦理的前提下,在安全合规的框架下有序探索。“以智能客服、精准营销、投研辅助性工作、财富管理业务中投资者陪伴等作为应用探索的切入口。未来在经过较充分的市场检验及在与监管充分沟通的情况下,通过监管沙箱审慎探索在核心业务领域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