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江英:向“新”求“质” 银行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愿 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等。
11月9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杨江英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九届21世纪金融年会上表示,银行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主旋律,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主动将自身改革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坚持向“新”而行、向“质”发力,探索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新范式,大力支持新产业、新模式与新动能发展:一是支持科技创新,二是助力产业创新,三是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四是推动自我革新。
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银行业探索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新模式,聚焦科技创新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提高金融适配性,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精准服务,打通融资堵点、卡点,全力支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过去5年,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达20%,是贷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达2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达18%。
在助力产业创新方面,银行业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及时产业化,努力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支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之间的深度有机融合。
在推动自我革新方面,银行业持续完善专业化组织体系,设立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支行等特色机构,打造专属信贷服务体系,建立差别化的审批流程;健全多层次普惠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善分支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推进数字金融建设,提升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扩大服务半径,增强服务效能,降低服务成本,让金融服务更便利的惠及人民群众。
“银行业应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系统安排和长期战略,这就要求银行业要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意义,着眼于长远布局和战略谋划,切实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转变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行动。”杨江英进一步认为,一是辩证看待新与旧,二是因行制宜谋特色,三是坚守长期增韧性。
所谓“新与旧”,即传统与现代、新与旧都是相对的,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而非简单的业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应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杨江英表示,银行业应始终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实现专业化经营,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覆盖面,推动实体经济向“新”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因行制宜谋特色方面,杨江英认为,银行业应基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科研条件等,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探索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方向与路径,进一步增强金融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有效性,不断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应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禀赋、网点布局、数字化水平等,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体现差异化,做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建立多样化、专业性、特色化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切实增强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作为全国性银行业自律组织,杨江英还介绍了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年以来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情况,包括:协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赴合肥开展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调研,就推动新质生产力在银行业应用和发展等进行考察交流;召开多次研讨会,组织银行业围绕科技金融开展情况、组织模式、良好实践、面对的问题和挑战等进行充分交流;撰写发布10余部研究报告,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全面分析;开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主题成果调研活动,宣传行业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经验等。
“下一步,协会将完善协会治理,优化会员服务,做好桥梁纽带,搭建交流平台;坚持助力监管,履行社会责任,开展深度研究,加强服务宣传;引领并推动银行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杨江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