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市纳骨塔也很美 永恒之丘将办艺术展
新竹市大坪顶新纳骨塔「永恒之丘」工程已达9成,市长林智坚8日前了解工程进度,市府并规画纳骨塔艺术展,预计在清明连假登场。(陈育贤摄)
纳骨塔也可以很艺术!新竹市大坪顶永生园3座纳骨堂分别于1990年代相继启用,目前已快饱和,市府再建置有4万个塔位的新纳骨塔「永恒之丘」,为破除一般纳骨塔阴森之感,同时让大众看见「永恒之丘」艺术之美,市府规画纳骨塔艺术展,预计在清明连假登场。
市府指出,新竹市最早的纳骨堂「客雅山灵骨塔」兴建于1980年,当时只有1526个骨骸位,不过当年民众采用捡骨入塔的意愿并不高,但1990年之后,民众渐渐接受火化后入塔的观念,骨灰位需求大增,市府整修重新启用废弃不用的华藏堂,这座位于香山大坪顶的纳骨塔经整修后,以骨灰位为主,大约设置3725个箱位,暂时满足新竹市往生市民的需求。
1997年再因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拓校需要校地,必须使用到第1公墓的墓地,为了配合迁葬作业,捡骨入塔势必要有足够的纳骨堂才能容纳大量的骨骸罐及骨灰罐,因此两校再出资兴建华严堂与通天堂2座新式纳骨堂。3座塔的骨灰箱位共有8万6106个,目前剩余塔位1万5000余个;骨骸箱位则有3万1751个,剩余3000余个。
由于塔位所剩不多,市府前年超前部署,斥资3.8亿元于大坪顶再兴建1座新塔「永恒之丘」,总塔位计有4万个,目前工程进度已达9成。
市长林智坚表示,「永恒之丘」是全台少见将建筑之美导入纳骨塔的建物,为让建筑能让更多人欣赏,市府特别邀请艺术家进驻,以生死为主题策展,透过艺术导入,打破纳骨塔冰冷严肃形象,希望让市民自然的走入纳骨塔空间,为心灵缓解悲伤,成为清明连假最具独特性的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