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景藏:青花传承,慧藏于心

黄景藏的名字,包含了两个地名。一个是西藏,他的出生地,1962年,父母在援藏时生下黄景藏,取一个“藏”字,希望他能像青藏高原一样,拥有广袤的气节和胸襟;另一个地名,就是景德镇的“景”字。

黄景藏的父亲,是“青花大王”黄卖九,他希望儿子不忘景德镇故乡,能一直坚守对陶瓷的热爱。一个“景”字,结下了黄景藏与陶瓷一生的缘分。早在1976年,年仅15岁的黄景藏便跟着父亲在当时的红星瓷厂学绘画,之后黄景藏又进修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漫长而扎实的学艺经历,锤炼了他的基本功,也让他开始攀登“分水”这座青花技艺中的险峰。

“青花分水”,是指通过水将笔与泥坯相连,借助水在坯体沉积的厚薄,待烧制后形成青花深浅色泽的陶瓷烧制技艺。其效果类同于国画的渲染,目的在于让青花瓷的图绘颜色呈现出渐变与层次多元的效果,为审美与意象表达留有足够空间。于坯体下笔,只能看见一片混沌,烧制之后才可见分晓,这一特点让青花分水成为陶瓷技艺中较难摘取的“明珠”。

▲黄景藏创作中 图/嘉宾提供授权使用

在这项技艺传承中,黄卖九先生开创了青花分水花鸟画法的新篇。而当接力棒交到黄景藏手中时,他不满足于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多次自问“什么才是我将来的路”。翻遍景德镇瓷文化历史,他发现在青花分水技法的创作上,人物类作品极少。相对人物、花鸟、山水这三者来说,青花分水人物创作最难,也最不讨巧。它要求下笔面积更大,且对人物形态把握、创作者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等都有极高要求。

黄景藏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荆棘小径。一次次的开窑伴随着一次次的失败,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几年后他终于做出了一点儿“模样”,得到了父亲“可以继续走下去”的认可。2010年,黄景藏的青花分水人物作品《醉八仙》获得了全国陶瓷美术百花奖金奖;2022年8月,他入选了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黄景藏对青花分水技艺的探索与突破,终于让他的名字点缀在了景德镇瓷器发展的绚丽历史之中。

▲黄景藏作品《醉八仙》 图/嘉宾提供

如今,已61岁高龄的黄景藏,依然奔波在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路上。他正尝试将颜色釉与青花融合在一起,以弥补青花分水颜色上的单一;相比于父亲,他在带徒观念上也更开放,目前黄景藏身边有七八个徒弟,他像对待家人一般,把技艺倾囊相授。“(他们)可能在青花分水上比我走得更远,也可能走向新的路。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在同一个队伍里,在把这项技艺发扬得更好。”

“艺无止境",黄景藏仍然相信现在就是做出技艺突破最好的年纪、最好的时代。他不反对市场化、潮流化,希望有更多属于当下的东西注入青花分水的创作中。但他也看到,传统文化中还有太多的思想、文化没有被表现与发挥出来。黄景藏希望自己和其他非遗传承者,都能够用个人阅历与文化沉淀去“碰撞”当下的时代。

在被《中国匠人》问到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黄景藏大笑着表示,如果作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心境和创作理想,那就是最高的精神享受了。躬耕于青花大半辈子,黄景藏现在仍会在开窑前整晚睡不着觉。像期盼着每次开窑一样,他也期盼着,青花分水技艺能有更好的明天。

//END

《中国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遗匠人内容共创栏目

让我们一起保护·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欢迎留言哦~

实习生王雨彤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