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加快构建,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研发机构等相互合作,系统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内涵。”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教程》《新型生产关系》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上,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殿明说。
论坛上,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文龙也发布了《新质生产力教程》《新型生产关系》两本著作。与会专家就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做出进一步阐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郑文斌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上述两本书的发布,进一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新质生产力教程》以理论阐释、逻辑架构和案例分析,解读新质生产力理论,助力了学科体系建设;《新型生产关系》阐释了新型生产关系核心概念,推动学术体系发展。”
盖凯程表示,西南财经大学作为中国经济学教育重镇,拥有国内高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师资规模最大的教学科研梯队。该团队以服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战略为己任,从出版国内首部《新质生产力》,发布国内首个《新质生产力指数报告》,再到出版国内高校首部《新质生产力教程》和国内高校首部《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了从理论阐释到政策实践的全链条研究成果。
《新质生产力教程》一书具有前沿性、理论性和系统性,通过丰富的理论阐释、严密的逻辑论证和翔实的案例分析,提供了立体、多维、精准的知识图谱。
《新型生产关系》一书则沿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重要着力点—最终落脚点—重要辨析”的思路展开知识图谱,具有系统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鲜明特点。
在学术研讨环节,学者还围绕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的研究脉络、研究方向以及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等多角度展开了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都阳从经济增长动力模式以及新技术革命两个层面分享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见解与体会。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地区间趋同趋势加强,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发生转变。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是新的经济增长动能的新方向与指导性概念。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包括生产要素再配置带来的效率的改善以及通过技术和创新带来技术效率的改善,在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通过生产要素再配置改善经济效率的空间会相对缩小。
因此,要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质生产力提升紧密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阐述了其对“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论断的理解。他从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以及为什么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问题,更是发展范式的转变问题,需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中国财政科学院研究院院长杨志勇指出,通过这三本书形成系列,相互补充,既展示了西南财经大学在经济学教材体系及专著方面的丰富成果,同时也是助力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构建,研究阐释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成果,为不同学习目的和人群提供了理论支撑。
杨志勇认为,从现实看,要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目前经济新动能转变,新质生产力领域增速很快,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需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因此,我们要从不同角度理解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更快实现。
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引发广泛讨论,与会专家认为,理论研究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充分发挥体制和制度优势,不断完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编辑:杜丽娟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