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社论:统筹协调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升传统生产力的关系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这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其中就包括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升传统生产力的关系。

首先要看到,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味将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区分开来没有实际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方向,传统生产力是基础。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传统生产力具有基础大、产出大、贡献大等特征。新质生产力缺少传统生产力产出的哺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生产力没有新质生产力中的科技基因注入,就会从传统生产力蜕变为落后生产力,最终被市场无情淘汰。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产品。纺织业是一般意义上的传统产业,但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之后,同样可以织出高端、有附加值的布料,而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

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科研投入,产出更多原创性、具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催生更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另一方面,则要加大既有产业的改造提升速度,用创新技术把既有产业智能化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拿央企来说,既需要在AI方面加快布局,也需要在传统产业方面多多布局,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

其二,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及传统生产力改造提升中,要充分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作用,尤其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我国有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但也容易形成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企业主体蹭政策热点的情况,造成一定的“虚假繁荣”;更有一些地方为追求指标好看,而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同样会造成一定的“虚假繁荣”。

这样的亏我们过去吃过不少。一说钢铁行业要淘汰落后产能,地方上就出台指标,限期必须淘汰多少万吨,于是在完成指标过程中,把盆里的孩子也泼出去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这样的教训同样需要汲取,不能随意下达规划、制定指标,要求到某个时候新质生产力的占比必须达到多少。新质生产力没有十分具体的标准,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科技研发方向、具体产业发展等,企业要根据自身能力和技术储备、人才储备以及细分领域的状态,找到自己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努力方向。地方政府方面则要在产业政策上精准发力,包括研发、公共技术补贴要更加精准,把精准和普惠性政策结合好,在“卡脖子”的领域发力,从而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工作,而不是“直接插手”或者“指手画脚”,影响企业的正常决策。

其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改造传统生产力都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和毅力,既要有任务繁重、紧迫的压力感,又不可以有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着急心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既然是系统工程就有其复杂性。科技成果的取得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科技成果的积累,厚积薄发才能实现突破性进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这些都是我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需要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