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死女大生司机称「看不见」 行人又该如何「被看见」
● 许雅荏/靖娟儿童安全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2024年9月22日晚间,东海大学两名女大学生走行人穿越道过马路时,被左转公车撞上,酿成一死一伤的悲剧,肇事司机辩称天色昏暗没看到行人。逃过死劫的被害学生回忆事发当下,2人正通过马路,看见公车也要左转,发现公车有停顿一下,以为对方要礼让,两人要加速通过时,公车就突然撞上。
「不就只是过个马路,有什么难的?」有些人会觉得过马路就跟平常走路一样,但是马路上因为有多种不同速度与大小的交通工具,加上多变的环境条件,都会大幅提升行人生命安全受到危害的机率。
接二连三发生行人过马路时遭车撞的憾事,我们必须要正视、确保以不同交通方式通行路口的使用者的行权利与效率,最重要的前提是建立在维护所有相对弱势的行人不要受到伤害。因此,看似单纯的「通过马路」得考虑的因素变得复杂也必须更加严谨。
▲ 马路上有多种不同速度与大小的交通工具,加上多变的环境条件,大幅提升行人受到危害的机率。图为事发地点。(图/记者许权毅摄)
综观我们常看见的事故型态,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没看见,或是来不及反应。
从车辆驾驶人的角度来看,例如有孩童从路边停放的车辆中间冲出,驾驶没有办法提前看见,即使行驶速度非常慢,万一小孩子冲出来的时机跟位置刚好,驾驶有可能来不及反应发生事故;同样状况也常常发生在无号志行人穿越道,有车停让行人时,可能后方的车辆驾驶被停让的车遮蔽视线,而不知道有行人穿越,路边停车挡住视线的情形也是常见的状况。
从行人的观点来看,也常常遇到「该被看见却无法被看见」的情况,例如路边可能充斥停放车辆甚至是变电箱、树木等视野遮蔽物。必须有更多确保自己能来得及看见来往车辆,以判断是否能安全通过的知识,或是确保自己能来得及被来往的车辆驾驶人看见,让对方来得及停下来,或是能够将通过的时间点错开而不致发生冲突甚至事故的技巧。
▲ 路边充斥的停放车辆、变电箱、树木等,都可能会影响行人的视野。(图/翻摄自Google Map)
无论从驾驶或是行人的角度,在交通上的任何判断9成以上都是始于「看见」,看见了以后才会有后续的决策与处理;而看见之后是否来得及决策与动作,都是究竟能否安全通过的关键。在看见的同时,如果能够在当下就明确的判断对方的意图,不必猜对方有没有要停或者有没有要让,那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很多:剩下要停还是要过,来不来得及停、或来不来得及过的判断而已。
然而,当过马路的人是4~10岁、身高约在100~130公分左右、即使举手最低也可能仅120公分高的孩童时,「看见与被看见」这件事就显得较为困难。
以台湾销量最多的汽车车款Toyota Altis为例,143.5公分的车身高度,可能会完全遮住看到10岁以下孩童的视线,非常有可能完全没看见意图通过马路的孩童。
▲ 以Toyota Altis,143.5公分的车身高度,可能会完全遮住看到10岁以下孩童的视线。(图/靖娟儿童安全文教基金会提供)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据研究显示,这个年龄层的孩童脑部与视觉能力尚在发展中,对物体速度的判断能力以及资讯的处理能力与成年人尚有差距,在反应速度上可能较成年人慢达73%,同时可能在判断时影响肢体的动作与平衡,故对孩童而言,需要有更明确的判断标准,以及提供更多时间能在安全的地方获得充足的资讯以决定如何行动的环境。
因此,如何建立车辆驾驶的防患未然意识,非常重要;比如在学校周边或是住宅区等行人出没机率较高的区域,需放慢车速以防闪避不及发生事故;在路口发现有穿越意图的行人时,应在能力所及的状况下停让,并明确的将车辆完全停下以让行人清楚判断停让的意图,切勿一边滑动让行人无法安心通过,尤其在转弯时,更应该养成转头查看的习惯,以避免A柱与后照镜的死角造成憾事。
▲ 学校周边或是住宅区等行人出没机率较高的区域,应放慢车速以防闪避不及发生事故。(图/记者李毓康摄)
除了靖娟已经投入多年的交通安全教育倡议,工程方面也必须全面检视现有的人行空间在提供穿越的部分是否能让行人在安全的情况下尽早被车辆驾驶看见,并一眼就能判断有过马路的意图。
例如将人行穿越道与人行道连接的部分外推,让想要过马路的人自然地站在会被车辆驾驶看到的地方,而不至于被路边停车挡住;外推的人行道也要注意与停车空间的距离,还有路口的照明设施也必须完善,才能够确保行人都能够被路过车辆驾驶看见的程度。
▲ 交通工程方面,必须全面检视现有的人行空间在提供穿越的部分,是否能让行人在安全的情况下,尽早被车辆驾驶看见。(图/靖娟儿童安全文教基金会提供)
为了顾及所有通过路口需求的人,一般人对人的状况大多会是先到先走,然而在道路上可能同时有人走路有人开车的状况下,可能会演变成开车的人仗着有「装甲」保护,而行人怕受伤选择退让,所以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演变成为了保护容易受伤的弱势用路人,而对未让行人甚至致生事故的车辆施以重罚,多数国家的教育体系也会一再强调车辆的杀伤力以及严重罚则,并严格地训练驾驶的观念与操作能力。
当人或车的数量多到一定的程度时,通过的次序就会越发混乱,于是出现了红绿灯,可以说是为了让各种用路族群都有合理的通行时间而生的契约,一种「大家同意各自牺牲一点时间换取顺畅地轮流通行」的概念。不过并不是所有道路都具有庞大的人车流量,也不是所有路口都有装设红绿灯,在天灾频仍的台湾,每年也都有交通号志停电或故障的新闻,最重要是学习通过无号志路口的判断、处理,无论对驾驶还是行人都同样重要。
▲ 学习通过无号志路口的判断、处理,对驾驶还是行人都同样重要。(图/记者李毓康摄)
当全台各地都在执行人行空间改善工程,应注意并落实这些确保行人通过路口「被看见」的细节,同时也要加强宣导让车辆驾驶放慢速度提高警觉,行人通过路口时可以加强自身可见度,多管齐下,方能减少事故,让行人地狱悲剧不再发生。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