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到底有何魔力

“早起去健身房,人少不用等”“午休时间充裕中午去”……社交平台上,常有网友热议“到底什么时间适合去健身房”。

工作日的中午,位于北京崇文门附近的一家乐刻门店里,李新卡和附近写字楼里其他上班族一样选择午休时间来运动。“之所以坚持运动健身,是为了释放压力,有一种成功掌控自己生活的快感。”她笑言,工作忙起来也犯懒,但还是狠狠心坚持下来了,现在中午不来健身反而不适应。

《2023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健身工作室受到消费者欢迎,瑜伽、普拉提锻炼迎来高峰期。截至去年12月,全国线下付费健身会员6975万人,上课会籍会员(活跃会员)月均到店锻炼次数达到4.41次,26岁至35岁的消费者是健身消费的主要人群,占全国健身消费者人数的41.01%,其次是36岁至50岁的消费者,占比为27.04%。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上网时长呈上升态势,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自己“患”上拖延症与手机依赖症。随着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自律消费需求应运而生:自律软件、博主、短视频产品等在各大应用市场与社交平台广受欢迎。

自律到底有何魔力?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方盈赢认为,自律经济本质上还是消费者对特定知识技能的一种消费需求,打卡激励等手段更是提升了利用率。以某些自律软件为例,它将自律步骤拆分,以每日打卡、晋级、勋章奖励等方式让用户进行“完成—给到奖励—分泌多巴胺—刺激更积极的行动—完成得更好”的循环。

自律行为的本质是走出舒适区,和惰性做对抗。但随着时间推移,情绪会支配大脑做它想做的事,后续坚持变得更难。在成都工作的张蒙蒙是一名外语自学者,3年前就成为某语言学习APP的会员用户。“主打松弛感学习,经常因为要复习前面的内容导致停留时间太长而无法继续深入学习。”在她看来,软件应用只是达成目标的一个小工具,对自己自律的影响并不大,虽然连续闯关打卡会带来一点成就感,但工作忙时也会忘记打卡学习,过段时间再登录发现已落下不少学习内容,压力感反而增加了。

在杭州工作的王晨光坚持一周4次在公司健身房锻炼:“公司健身房最大的好处就是近、方便,但凡健身房距离增加1公里,我也坚持不下去。”

如今,自律已成了一门生意。很多人寄希望于通过花钱来敦促自己自律,打开某购物平台,可以看到“拖延症打卡监督”“学习监督一对一”等服务销量较高,其中评价最多的是“监督到位”“提供情绪价值”“规划清晰”等,但也有一些打着“自律”噱头立人设、图流量的商家。

“看到自律产品就冲动消费也是大家日常焦虑的体现,但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健身,都应该从最基础的开始,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先养成习惯再去进阶消费才更理性。”方盈赢说。 (作者:向斯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