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票房达90亿美元,结果竟仍走下坡路?老派套路难怪诺兰也救不了
最没悬念的一届奥斯卡颁完了。
如你所想。
《奥本海默》横扫,包揽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七项大奖,基莲拿了影帝,石头姐拿了影后,就连外语片也是板上钉钉的《利益区域》。
这其中并非没有话题。
只是这话题看起来,也是有点一言难尽。
比如这个裸体。
约翰·塞纳在颁布最佳服装设计奖项时裸体登场,仅用得奖名单遮住关键部位,最终工作人员给他围上一条布才得以完成颁奖仪式……
据说,这是一次对五十年前第四十六届奥斯卡裸男事件的致敬。
或者狗狗梅西。
本来,小狗messi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却出席提名午宴,并大受欢迎,是招致了竞争者的抗议和反对的,但是它依然出席了颁奖礼。
并鼓了掌!
这些看起来,都不过是为了营救收视率,而不得不出的一些流量“手段”与“昏招”。
但。
可以就此认为,好莱坞真的没救了吗?
正如很多人在提到这届奥斯卡时用了一个词,“死气沉沉”,这“死气沉沉”的形容中透露着人们对政治正确、惊喜缺失,以及传统老套的失望。
不过Sir恰恰觉得。
这“死气沉沉”中,藏着本届奥斯卡的最大亮点。
01
亮点时刻
还是先简单过一下颁奖典礼。
今年的奥斯卡,开篇有一种别样的沉重底色。
吉米·坎默尔在开场秀里提到了去年持续了118天的好莱坞大罢工,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人工智能可以为《变形金刚7》编剧吗?当然可以。”
这确实是个略带黑色幽默的笑话。
编剧们取得了罢工的胜利,但笼罩在编剧和影视行业之上的阴影仍未消散。
这个阴影不仅仅是编剧的薪酬与人工智能,更关乎电影的未来。
而另一个亮点则是,在影人纪念环节中,出现了中国观众的老熟人:《哈利波特》中阿布斯·邓布利多的饰演者迈克尔·甘本。
没错,就是与《魔戒》中甘道夫饰演者伊恩·麦凯莱恩高度相似的那位。
△ 右边是奥斯卡颁奖礼上缅怀的迈克尔·甘本,左边则是伊恩·麦凯莱恩
还有,坂本龙一。
教授的去世,一年前是否在你的朋友圈里掀起一股悼念的波澜?
告别旧人,再看新人。
今年的最佳女主角奖项由五位曾获得该奖的女星颁发,首位亚裔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杨紫琼也在其中。
多么灿烂甜美的笑容。
年龄带给杨紫琼的是勇气,与女演员之间惺惺相惜的深层次连结。
而石头姐在《爱乐之城》后二度摘得此桂冠。
在发表获奖感言前,她表示自己的裙子在刚才《I'm Just Ken》的表演中弄坏了。
emm……
不管怎样,她让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到底有多么了不起。
此外。
今年夏天进行“捆绑营销”的“芭本海默”,二者胜负已分。
虽然在全球电影票房上《奥本海默》(7.85亿美元)不敌《芭比》(8.1亿美元),但《奥本海默》斩获了七项奥斯卡奖项: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配乐。
《芭比》仅获得一项:最佳原创歌曲。
人们纷纷庆贺:诺兰“如愿以偿”了,主流观众的喜好也终于和“伟大”两个字产生连接了。
但。
除此之外呢?
02
奥斯卡的疲态
有这么一件并不新鲜的新鲜事,或许可以代表很多人,对于本届奥斯卡的看法:
今年,马丁·斯科塞斯又一次在颁奖时打瞌睡了。
似乎每一年金像奖,马丁老爷子总会用自己的实力去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陪跑”。
这一届的奥斯卡是马丁继《爱尔兰人》、《纽约黑帮》后,又一次的10提0中。
马丁老爷子疲了。
这辈子一直在与奥斯卡小金人追逐着,宛如夸父追日般的勇气,在不间断冲击着奥斯卡,而那“10提0中”的封号,又如奥斯卡给他颁发的“兵不血刃大将军”的称谓。
让人实在觉得心灰意冷。
是的。
除了马丁老爷子的疲态,今年“96岁”的奥斯卡表现,简直是毫无新意。
我们看颁奖礼想看的到底是什么?
一是新鲜的艺术方向,以便自己查漏补缺,二是主办方的态度,是否足够鲜明。
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审美。
而这方面的突破。
至少在这一届奥斯卡上,所见寥寥。
比如今年提名奥斯卡获得较多奖项的《奥本海默》(13提7中)与《可怜的东西》(11提4中)。
前者,在奥斯卡颁奖前就已经有了预热,在媒体口径里《奥本海默》必定是会成为今年“毫无悬念”的最大赢家。
在《奥本海默》上映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它在好莱坞乃至全球都能“大爆”的特质,以及奥斯卡金像奖特有的气质:
故事由名人传记改编,遭到迫害,最后在抗争下获得公平待遇;
画面有大场面、CG、爆破,最好是惊心动魄,让人目不转睛的镜头。
《奥本海默》全占了。
可是,你要问艺术上的突破?
抱歉,作为多年的诺兰粉,Sir不认为这一部电影就是诺兰的巅峰。
而后者呢?
没错,影片将女人的“成长与探索”,被导演浓缩成了一个高概念的社会试验:
“在女性认知自我与世界时,性行为是否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这样大胆的议题,外加艾玛·斯通三点全露,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这部电影对外宣发的最好话题。
看似是一部非常出格的先锋作品。
但除了演技出神入化的石头姐,和最佳化妆这样的技术奖外,也并没有太多斩获。
奥斯卡能包容这样的异类。
但C位还是会留给主流如《奥本海默》这样的电影。
它甚至让裸男、边牧出镜。
都不希望在颁奖结果上,做出让人觉得“出格”的举动。
也许收视率会有所上涨吧。
但毫无疑问,这也会是一届记忆点偏离了电影的奥斯卡颁奖。
03
为好莱坞续命
当然,奥斯卡越来越少人关注,最大的原因只能是好莱坞在走下坡路。
就拿去年的电影来说。
本土市场上:
好莱坞经历疫情到罢工,近几年来电影制作水平、数量也逐步锐减。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2021年北美收入票房只有45.6亿,在2023年,虽然总票房达到了90亿,但相较于2019年票房高达的105亿美元,还是有那么些距离的。
并且,这前后的4年时间里,2023年上映的电影只有88部,与2019年相比,少了近20部。
老IP如漫威、DC等超英电影逐步式微,本有的大IP如“阿凡达”“007”“碟中谍”虽然还在继续着,但,也颇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意。
而海外市场:
Sir在去年的时候就说过,由于在抢占别国本土市场时,好莱坞的“老派”和“惰性”(比如宣发)使得他们无法精准地抓住下沉市场人群,也就离主流观众渐行渐远了。
例如中国。
好莱坞在北美票房最高的三部影片,《芭比》《超级马力奥大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在中国的票房分别为2.5亿、1.7亿、3.5亿,三者加起来也比不上一部《长空之王》。
横扫全球的魔力消失了。
曾经“文化输出”的功能也失效了。
但是否就可以就此认为好莱坞不值得关注了?
Sir并不这么看。
至少,从这届奥斯卡的结果来看,吐槽归吐槽,但这样的“老派”做法依旧值得我们重视。
虽然“死气沉沉”,但也在“正本清源”。
因为它想要解决的是全球电影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如何将观众留在电影院。
还是举《奥本海默》的例子。
你说这届奥斯卡终于给了诺兰这么大一个肯定,是因为之前欠诺兰太多?或者是奥斯卡转身拥抱流量?
都未必。
要知道,奥斯卡是无数评委一人一票投出来的,它反映的一定是当下的某种潮流,以及集体意志。
那么《奥本海默》是部什么样的电影?
举一个小小细节。
诺兰会用空白的10秒,让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去等待原子弹爆炸的那一瞬间。
他剥夺了观众此时的听觉,抓紧了观众的心理,就如交响乐中指挥故意悬空停顿的那一拍,他控制着电影的所有节奏。
当指挥棒落下的那一瞬间,声音、画面才在耳边开始炸开。
只有电影才能做到如此的效果。
是的。
观众必须要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不玩手机,紧盯大银幕,享受着导演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双重体验。
此时,电影的完整是观众与导演互相的成就。
所以,也是只有这样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超强的娱乐性,与观赏性,它在商业上,为电影打了一剂强心针,为电影院又再一次获得了活下去的机会,那它,就可以获得此时的最高赞誉。
可以很坦白地说。
电影也属于一种商业项目,它就是需要将观众留在电影院里,感受电影这项“商业”带来的附加价值。
曾经电影也为了更好的观影质感,更好的视听享受,推出了3D,推出杜比声,推出IMAX等电影院,是拍一部让电影院更卖座的电影,还是让影迷们觉得有作者性,有先锋性,有寓意的电影?
可能奥斯卡这一次又做出了“老大哥”的选择:
让前者发扬光大,让观众回到电影院里,让电影工作者们吃上饭。
比如这次获得视效奖的《哥斯拉-1.0》。
同样是个科幻片。
但它仅仅花费了1500万美元,视效团队也仅仅35人,即便如此它也做出了超越好莱坞大片的视觉效果来。
他们把钱只花在刀刃上。
奥斯卡用了这样的奖项打了不少好莱坞大片的脸:视觉效果不是堆钱就能堆出来的,它同样需要想象力,同样需要创作力。
观众的感受才是检验视效好坏的标准。
刚刚上映的《沙丘2》也是如此。
它是一部为“电影院服务”的电影,不坐在电影院里,你是无法感受到在哈克南部地区里的这场黑白色角斗,声效与画面对于观众的压迫性有多强;
也无法感受到,这三条沙虫扑面而来时,它对于人产生的“巨物恐惧”会有多强烈。
原因很简单,导演努力的方向不是炫酷,而是呈现出几近现实的质感。
是让你真的相信那个世界。
再退一步来说。
国内电影如《流浪地球》《封神》这样的大制作、重工业的商业大片来说,来自电影内部的细节、CG制作的效果等,也都是需要在电影院里,才能看见其中的画面质感。
它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让观众爱上电影,理解电影。
这也是“大片”存在的意义。
说到这里,Sir想起了张艺谋曾经拍过的一个短片,《看电影》中的一个场景。
放映队到村里放电影。
天色尚早,电影还未开场,但幕布前早早地就坐满了数不清的大人与小孩。
他们在焦急地等待。
等待什么?
他们等待的或许不是具体的某部电影,也不是具体的某个场景,而是一种体验。
那是现实无法经历的,未知的感官冲击。
我们可以因为一段追车而肾上腺素飙升,也可以因为一粒沙尘而感受到科幻世界的酷热,甚至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怪物临近的压迫。
我们相信。
对于俗世中的我们来说,只有在电影里,才可以感受到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无限可能性。
此时虽然我们身处黑暗。
但内心的世界,却会前所未有地缤纷多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说这届奥斯卡是《奥本海默》赢了。
不如说,其实是“电影”赢了。
它试图在证明:
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了观众的视听体验而努力。
电影院就不能消失。
Sir相信,它也不会消失。
附: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
《奥本海默》最佳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奥本海默》最佳男主角:基里安·墨菲《奥本海默》最佳女主角:艾玛·斯通《可怜的东西》最佳男配角:小罗伯特·唐尼《奥本海默》最佳女配角:达明·乔伊·伦道夫《留校联盟》最佳原创剧本:《坠落的审判》最佳改编剧本:《美国小说》最佳国际影片:《利益区域》最佳动画长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最佳纪录长片:《马里乌波尔20天》最佳剪辑:《奥本海默》最佳摄影:《奥本海默》最佳视觉效果:《哥斯拉-1.0》最佳艺术指导:《可怜的东西》最佳化妆&发型:《可怜的东西》最佳配乐:奥斯卡最佳配乐:《奥本海默》最佳歌曲:《芭比》"What Was I Made For?"最佳真人短片:《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最佳动画短片:《战争结束了!受列侬和洋子音乐的启发》最佳纪录短片:《最后的修理店》最佳音效:《利益区域》最佳服装设计:《可怜的东西》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芷怡、小田不让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