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vivo:手机市场的马拉松,还有很久的路要走
中国的一众科技公司中,恐怕很难找出像vivo这样低调的了。
12月30日,vivo的总部东莞,一场6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以及20余家头部媒体参与的走访如期举行。
规模不小,但似乎“爆点”也不多:不做SoC,不造车,不想干翻友商;依然把成长放在增长之前。
在这个追剧也要三秒扇耳光,十秒龙王归位的时代,身处一个竞争烈度如此之高的行业,vivo的数次公开发言与内部价值观中强调,要将用户与科技创新看作重中之重,坚守本分,把成长放在增长之前,这是一种近乎古典主义者的经营逻辑。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ounterpoint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vivo连续三年又三个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拿下第一,整体市场占比高达19.2%。
vivo,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存量时代,新的竞争逻辑
盛宴已过。
自2017年的5亿部出货峰值之后,国内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已经阴跌7年之久,2023年的2.6亿部出货,更是创下十年历史新低。
伴随销量下滑一同到来的,是竞争逻辑的改变。
巅峰时期,各大国产手机品牌在发布会上,微弱的相机测评分数差、系统运行速度对比火药味十足。那一时期,摩尔定律带动,芯片性能进步一日千里,屏幕越来越大,电池续航越来越久,充电越来越快。中国顶级最专业的硬件创业者与工程师红利,托起了中国智能机产业的黄金10年,
在这十年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参数曾是用户挑选手机的重要依据,一度带动跑分成为一门生意。
但当故事进入存量叙事,逻辑开始变了:销量放缓的同时,用户的换机周期却被拉长至历史最高的51个月,相比单纯的堆参数,怎样让一部手机,可以为用户带来长达51个月的优质体验,成为重点。
只是,谁也没想到,从虎狼环伺中杀出来,连续三年又三个季度蝉联国内市场国产手机销量TOP1的,却是没有KPI,没有太多相关创业故事,甚至一众同行大佬成为抖音、微博超级流量,创始人还低调到除了年会几乎不公开露面的vivo。
与vivo整体销量领先伴随而来的,是高端的突围:2024上半年,vivo蝉联中国区市场第一之外,还在1000-2000元,3000-4000元和4000-5000元等多个价位段拿下市场份额第一,并在折叠屏市场挤入前二。
*以上数据来源:国际数据公司(IDC)、Counterpoint
刚刚结束的会客厅活动中,vivo自信满满地喊出:“要在高端,在4000+、6000+取得突破,最大的用户来源是苹果……通过过去两三年,我们的努力,我们在影像、OS、游戏性能,这几个核心的赛道,我们的差距其实已经很小了,甚至在影像上面已经开始领先。”
一边是大盘领先,另一边是高端突围,vivo究竟做对了什么?
正和岛总编辑陈为看来,vivo的竞争观天然与众不同,vivo的竞争观是一种“生态观”、“共荣观”,员工要开心、伙伴要开心、股东要开心,最重要的,用户要开心。
而落到价值观层面,就是长期坚持成长比增长更重要,而成长会带来企业最大的红利——复利。
比如,反复调研过后,vivo发现设计、影像、系统、性能这四个方向,是决定用户体验的核心,这也因此成为vivo近几年一直坚持不设上限投入的长赛道。其中vivo仅在影像方向,投入就超过了1000人,专利授权1200多件。产品上,从X30系列的专业人像模式,到X70系列实现光学系统全链路升级,再到X200的蔡司潜望长焦,每一代都是手机拍照方向的风向标。
再比如,针对特殊群体,vivo不断迭代“vivo看见”、“vivo听说”、“手语翻译官”、“vivo读谱”等产品,满足他们对电子产品的使用需求。
但一个新的疑问产生了:在一个存量市场中做到极致,意义究竟是什么?
市场不再增长了,
但手机的潜力还在增长
近几年来,任何在公开场合出现的vivo高管,都无可避免接受转型连问:
造SoC吗?造车吗?
不止外界问,内部也问。尤其是在连续多年蝉联国内销量第一后,这种焦虑、渴望与兴奋并举的开疆拓土欲望,一度在公司蔓延。更何况,全球手机市场增长停滞多年,已经不是个秘密。“不再开疆拓土”的vivo,会成为下一个躺在功劳簿上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吗?
vivo的回答一如往常,不造SoC,不造车,专注做好智能手机及智能手表等与手机强相关的产品。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被vivo反抛回去,销量不再增长的智能机,真的已经足够完美了吗?
事实上,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业的运行就如同一台马力开足的电风扇,从外看,相对恒定,但产业内部,各种细分的创新方向、产业链变动,却如同旋转的风扇叶片在短暂的周期内高速迭代、轮动不息。而智能手机,距离终极形态,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些都是vivo的机会。
比如关于手机摄影,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的判断是“手机影像的天花板非常高,最终目标是取代绝大部分的单反场景。”基于这一认知,vivo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对此进行优化,到今年拿着vivo X系列去看演唱会的用户越来越多,甚至一度带动vivo X系列在手机租赁市场拿下了一半以上份额。
以创下vivo新机销售记录的vivo X200系列为例,不仅延续了一贯对摄影的极致追求,将蔡司潜望长焦,同时还将5800mAh蓝海超大电池、微曲屏幕各种pro甚至max版本才有的配置,下放到标准版;软件上,OriginOS 5、蓝心大模型、蓝心小v更是处处是惊喜。
今年10月,vivo发布全新自研蓝心大模型矩阵:在语言大模型上,千亿级蓝心云端大模型,重点优化了意图理解与分发和任务规划能力。在端侧大模型上,vivo正式发布全新30亿参数量级的蓝心端侧大模型3B。
基于大模型的能力,vivo还重塑了全新的操作系统底层逻辑:蓝河操作系统2不仅是行业首个全栈由Rust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同时还借助大模型能力重构了输入法、电话、笔记、扫描等 15 项刚需功能,构建了平台化的 AI 公共能力;
同时还搭建了连接服务的框架和平台,为开发者搭建的集合开发和分发于一体的智能体平台,以及针对轻量化和原子化的服务构建的完整的意图框架体系,让人找服务的同时,服务也主动匹配人的需求。第三点,构建个人智能系统框架,让手机成为专属个人助理。
然而,这一切在软件上的野心,都需要硬件去承载。于是,又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vivo,在自研与共研上是如何选择?
要成为怎样的大哥?
在决定自研还是共研之前,在vivo内部会先进行一轮思考,那就是研发最终对用户体验有什么加分?
答案在这个互联网黑话盛行的时代直白到有些另类。但在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看来:好的战略,一定是简单、专注、持久。简单可以形成聚焦,专注可以形成能力,最后才可以实现持久的行远。
过去,在大企业中不同部门之间,往往你有你的OKR我有我的KPI。层层的部门藩篱之下,所谓的研发导向,往往变成了不同部门之间数字竞争的游戏。而在vivo的研发体系中,相比行业内广泛强调的如芯片、拍照等单点创新,vivo更强调不同单点之间的联动。
2023年底,vivo创新性地推出了技术品牌“蓝科技”,将包括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蓝河操作系统和蓝图影像等技术整合联动,形成了统一蓝科技品牌。
体现在用户体验中,蓝心大模型会深度改造蓝河操作系统,带来更聪明更“懂你”的系统级体验;蓝晶芯片技术栈,则会成为蓝心、蓝河、蓝图的性能来源,让系统运行更加的流畅丝滑。与此同时,vivo自研的蓝图影像芯片V3+,也会与蓝图影像中各种自研的影像算法矩阵相结合,从超清画质、臻彩还原到算力加速,并结合蔡司2亿APO超级长焦,实现20倍及以上细节表现显著提升,并一举让vivo X系列成为这一届的演唱会神器。
但如何确定自研的边界?
在消费电子产业链中,往往终端打一个响指,对供应链而言就是一场地震。终端一自研,上游就“破产”的故事屡见不鲜,过去十年中,仅仅围绕芯片自研,苹果与Dialog以及高通、英特尔,一度展开了连续多年的诉讼,互相将对方送上法庭。
vivo无意走苹果的老路,在胡柏山看来,“手机行业是中国制造和中国科技迈向全球化和高端化的典型代表……好企业让自己过得好,更好的企业是让大家过得更好。”vivo想做的,就是那个更好的企业——在仍高速变化的智能手机产业中平衡资源,与产业共创,在量变中达到质变。
知名商业战略专家周掌柜将这种与上下游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总结概括为“超越竞争”,即雁行所产生的上升气流能够保证团队大幅提升效能,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竞争方式,不像地面动物一样进行缠斗,同时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促进组织进化。
比如围绕芯片,vivo通过与联发科共创天玑9400芯片,实现了对蓝河系统等各种原生AI能力的支持。未来,vivo还将继续通过与国产IC设计公司深入合作V/Q芯片,让国内供应链更多参与到手机芯片的阵营之中。
围绕屏幕,vivo X200不仅将全等深微四曲屏幕下放在标准版上,手机一体感更强、四边等窄,内外R角曲率一致,还采用蔡司大师色彩屏,拥有全链路蔡司自然色彩。
影像系统层面,自研技术之外,vivo X200系列还采用蔡司大底T*主摄,配备vivo与索尼联合定义的全新主摄传感器蓝图x索尼LYT-818(1/1.28英寸),采用22nm制程工艺,搭载vivo自研VCS仿生光谱3.0技术。
vivo目前有合作伙伴近400家,涵盖显示、拍照、电子、结构、半导体等多个领域,合作十年以上的伙伴达25%,在某些领域(半导体)十年以上的合作伙伴多达100%,还有一些伙伴营业额由十几亿做到上百亿,甚至在此期间上市。与此同时,vivo的付款时限也是全中国最好之一。
从软件到硬件,从摄影到操作系统,从单点突围到技术联动,中国企业家总编辑刘东华将vivo的这种成功之道总结为:“自在从容的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做本分的极客,把你最相信的东西做到极致。”
vivo的手机马拉松,没有终点
为什么国内手机市场最终的赢家会是低调的vivo?
或许,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互联网的无边界扩张,给了我们一种错觉,那就是优秀的企业,应该像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扩张一样,集中精力攻打一个城池,攻下之后,转移目标,换下一个目标,实现组织与版图的无边界扩张。
在这一背景之下,专注自身节奏,持续为消费者和产业创造价值的vivo,一度成为那个不合群的存在。然而,帝国的短暂如昙花一现;多数巨头的无边界扩张最终也相继回归到最擅长的几个领域之中。
在众多人以为手机是个闪电战,2017年后不再大幅增长的手机市场是个鸡肋的时候,vivo,则将其看作一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一味地模仿头部企业,始终以用户为中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大道至简,但真正在这场漫长马拉松中始终坚持的玩家,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