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历史活化再生 基隆火力发电厂 变身海科馆

北部火力发电厂曾是全台最大的火力电厂。(简枝祥摄,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提供/张志康基隆传真)

基隆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从外观来看,很难令人想像,其主体建筑是1939年的火力发电厂。(张志康摄)

很多人都曾在欧美国家看到已数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中,仍然开设饭店、博物馆,让老建筑甚至古迹都能在日常生活展露全新的生命,例如巴黎的奥赛美术馆,从火车站摇身一变成为现代艺术殿堂,台湾难道没有这样的地方?有,而且就在基隆。

潮境公园原为垃圾掩埋场

2013年底正式开馆的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已经成为台湾北部最重要的国立海洋博物馆,但很多人不知道,海科馆建筑本体其实是台湾最早的火力发电厂─北部火力发电厂,且海科馆所属的潮境公园,则是原本基隆市的垃圾掩埋场。

北部火力发电厂自1939年建成以来,一直是台湾北部地区发电重镇,国民政府来台后在原址扩厂,而且直到1981年退役为止,北火都是地方环保人士抗议重点对象。随着海科馆的筹划兴建,也希望透过活化及再生,赋与它全新的意义。

有趣的是,北火原本为了容纳体积硕大的发电机组,因此挑高的空间、强壮的钢结构体,在退役后,反而成为博物馆的最好空间。海科馆保留了原本北火的立面外观,新建筑体以洋流的流动作为基础构思,从设计上就以原始的基础赋与全新元素。

走进现在的海科馆大厅,其实就是走进原本北火的发电机室,只要擡头就能看到原本用来投入生煤的漏煤槽,透过全新设计,让钢骨结构成为展厅入口意象;「遗迹广场」则能看到原本北火电厂的发电机座,也让海科馆多了一分历史的沉淀与科技的对照;海科馆旁的潮境公园,更是以原本基隆市的垃圾掩埋场改造而成。

海科馆本身 就是一堂大课

海科馆馆长陈素芬认为,海科馆不仅活化再利用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物,也透过规画与再生,赋予其全新的生命,成为结合了5G、科技、环保、教育的场域,光是海科馆本身,就是一堂大课。

其实,在基隆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原本的基隆要塞司令部、司令及校官官邸的翻新,则是朝向文创方向,都是赋予了历史建物新的价值。另外,除由国家、公部门出资兴建、翻新的例子外,基隆市也有着由民间企业出资,赋与历史建筑全新意义的例证,如阳明海运设立的海洋文化艺术馆,以及位于义一路上的星巴克义14回味门市等,都是融合古今、怀古访胜的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