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抗美援朝英模部队 “空中王牌”续写胜战传奇

王海大队飞行员快速实施对地实弹攻击。黄振伟/摄(资料图片)

在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关楼广场旁,有一架机头直刺苍穹的米格-15战机,机身上涂着“中国人民志愿空军”8个耀眼红色大字。这架抗美援朝战场战斗英雄王海驾驶过的米格-15战机,飞越战火硝烟,见证着这支王牌劲旅胜战传奇

1951年10月,组建刚满1年、人均飞行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的飞行大队,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在大队长王海带领下飞赴朝鲜战场,与强敌展开空中血战。

该大队飞行员驾驶米格-15战机,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空战80多次,击落击伤美机29架,创造“15∶0”的空战奇迹,荣立集体一等功,形成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空中拼刺刀”精神,涌现出王海、焦景文、孙生禄等战斗英雄,被空军命名为“王海大队”,成为空军战斗序列里的王牌飞行大队。

在抗美援朝战场打出赫赫威名的“王海大队”,始终以“敢”字为内核的“空中拼刺刀”精神,激励一代代飞行员当先锋、打头阵、建新功,锻磨制胜尖刀,打造“空中王牌”,战斗豪气不减当年,大队先后被空军授予“硬骨头六连式的飞行大队”“模范飞行大队”等荣誉称号,参加空军比武竞赛10人次夺得代表空军自由空战和突防突击比武竞赛最高荣誉的“金头盔”“金飞镖”,以实际行动奋飞在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续写英雄大队新的辉煌。

敢战强敌

置身“王海大队”荣誉室,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记录着人民空军第一代飞行员在战火纷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为国征战、不畏强敌的战斗航迹。

1951年11月8日,美军1架侦察机北犯侦察,王海和战友驾驶4架米格-15战机追击。密集的炮弹倾泻而出,一架战机弹药打完了,就换一架继续打。

“我们心里仿佛都冒着火,一直追出100多公里。”最终击落这架敌机的大队飞行员刘德林跟战友们说,“我亲眼看着它冒了烟,直直地掉下去了。”

正是靠着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战斗作风,年轻的“王海大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相隔10天后的11月18日,美军出动飞机到清川江一带对铁路目标进行轰炸。王海率升空截击北犯之敌,与60多架美军飞机迎面开战。

美军摆出“罗圈阵”——将飞机编队为首尾相接的大圆圈,这样任何一架飞机遭到攻击时,其后面的飞机就可以立即咬住我空军战机的尾部。

“爬高占位!”王海率大队发挥米格-15战机垂直机动性强的优点,立即爬升到6000米高空再俯冲下来,像铁锤一样砸向敌机编队。几分钟时间,“王海大队”就接连击落敌机5架,打出了5∶0的战绩。事后,王海总结经验时写下这样一句话:“中国军队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因为每一名中国军人都有一颗不怕死的心。”

1951年12月15日,“王海大队”奉命起飞担负掩护任务。大队长王海发现兄弟部队1架单机遭敌4机攻击,当即率领4机编队扑向敌机群。正当大队4机相互掩护、轮番攻击时,突然空中又冲下8架敌机,形成12∶4的敌我力量悬殊态势。王海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反击,率先击落击伤F-84敌机两架;2号机焦景文咬住敌机不放,也击落F-84敌机l架;3号机马保堂冒着6架敌机的炮火,英勇反击,以准确的射击动作,击落F-84敌机1架;4号机刘德林为了掩护战友马保堂,把敌机引向自己,又以高超的摆脱动作甩掉敌机,变被动为主动,击落敌机两架。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海大队”两次入朝作战,第一次入朝作战就一战成名,击落击伤敌机15架,自己无一架战损,创造出享誉世界的15∶0空战奇迹,凝结成“刺刀见红”的“空中拼刺刀”精神。王海个人共击落击伤敌机9架,被空军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二级国旗勋章。

敢为人先

几十年后,当驾驭先进战机的“王海大队”新一代飞行员接过前辈操纵杆时,他们把崇尚荣誉、争当英雄的精神基因根植于心,以“视使命如生命、以打赢为天职”的忠诚担当,敢为人先、勇闯新路、挑起重担,先后4次赢得率先换装新型战机的机遇,不断填补空白、刷新纪录,倾力打造智勇无敌的空中劲旅。

初夏时节,“王海大队”奉命奔赴某地参与体系对抗训练。对手看到他们的参赛名单,善意提醒:“派几个换装飞了几十个小时的‘菜鸟’参加,万一输了不怕丢人?”“王海大队”的飞行员们却很有信心:“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先辈飞行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就打败了美军王牌飞行员,我们新一代同样能做到!只要能飞,我们就一定能战!”

第一个参赛日,他们大胆启用新战法正面迎“敌”。多机升空后,他们在预定空域组成战斗编队,进攻掩护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对手纷纷“击落”,而自己无一战损。精彩的战术战法,赢得了对手的称赞。

每次取得成绩后,“王海大队”飞行员都会来到大队荣誉室,回顾抗美援朝战场上先辈们决胜蓝天的英雄事迹,与战斗英雄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对照英雄事迹反思自身不足。他们没有一个人沾沾自喜,而是认真复盘总结、检讨反思,头脑更加清晰,目标更加笃定。

换装新机只是武器装备的升级,并不代表飞行员战斗力会自然而然水涨船高,需要在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参考借鉴的情况下,自主战胜前行路上的重重挑战。曾经,“王海大队”所在部队被某型导弹命中率低所困扰。这一“短板”怎么攻克、谁来攻克?时任“王海大队”副大队长王立主动担纲并立下“军令状”:保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为尽快攻克这一难题,王立学原理、啃数据,双眼熬得通红,困了就靠在椅子上打个盹儿,一本本资料被翻烂,一组组数据被验证。空地协同、精准操控、深度检测……王立钻到深处解剖“麻雀”,通过回放一帧又一帧视频,演算一个又一个弹道数据,总结出外在因素与导弹发射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了导弹发射的最佳时机和偏差修正的有效方法。

当年年底,王立随部队外出进行实弹打靶,他运用研究成果,发射导弹直击靶心。这精准一击,标志着该型弹药命中率有了新突破

第二年盛夏,空军突防突击比武竞赛在大漠戈壁激战正酣,王立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自信地准备攻击某目标。不料,天气突变,攻击条件接近极限。与此同时,靶场传来消息:4个靶标刮飞3个,剩下的一个,倒了一半。打,风险明摆着。不打,这种极限天气是检验该型导弹实战性能的难得机遇。

“打!”王立跨上战机,加力起飞。一个“打”字,彰显的不是头脑一热的匹夫之勇,而是“王海大队”飞行员把一切为打仗、敢于打硬仗、保证打胜仗的孜孜追求转化为不惧生死考验、出色完成任务的胜战精神。

带着对这一导弹极限性能的研究数据,王立连续突破对手层层截击,以教科书般的战法,精确命中仅存的“半个”靶标,首创该型导弹极端恶劣条件下首攻命中纪录,一举摘得比武桂冠——“金飞镖”。

边战斗、边突破、边成长。新时代“王海大队”飞行员和先辈们一样,急难险重冲在前,无惧无畏向战场,把载荷拉到最大、实弹打到边界、远海飞到尽远,展开夜间轰炸射击、海上对抗空战、战术空中加油等高难课目训练,用一个个“首次”“率先”,飞出了新时代的荣光。

敢于亮剑

走近“王海大队”飞行员,听他们讲述一个个奋斗强军故事,会发现他们在“空中拼刺刀”精神的激励下,由内而外流露出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霸气。

一次对抗训练,“王海大队”作为配属力量加入空战。当天,他们派出两架战机吸引对手火力。当时,对手十几架战机虎视眈眈,地面火力严密封锁,风险不言而喻。

“谁先上?”指挥员问。

“我来!”“王海大队”两名飞行员毫不犹疑地站了出来。此役,这两名飞行员被对手“咬”了几十公里,最终安全脱离,并成功敲掉对手的重要目标,保证了任务的圆满完成。

“过去,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前辈逢敌敢亮剑、战场逞英豪。如今,面对日趋严峻的安全威胁,我们更应当破除赛场意识和靶场思维,始终聚焦战场,把尖刀磨砺得更加锋利。”“王海大队”大队长杨俊成说。

一次,一场联合演练在某地拉开帷幕。演练过程中,大雨倾盆而下,黑压压的乌云笼罩在机场上空。

“准备实施空中突击!”参演的“王海大队”接到命令,但雨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机场上空能见度、云底高度已达到战机起飞极限。

“能不能起飞?”指挥员询问。

“能!”“王海大队”飞行员语气中充满自信。

飞行员发动战机,滑行至起飞线。“起飞!”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战机刺破雨幕,“消失”在跑道尽头。云中飞行数十分钟后,飞行员驾驶战机准时到达指定空域。瞄准、锁定、发射、退出,动作一气呵成。战机返航落地,战友们纷纷向“王海大队”飞行员竖起大拇指。

无论形势任务如何变化,“王海大队”飞行员和先辈们一样,打仗这根弦时刻紧绷着。他们将大队荣誉室作为战斗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讲述英雄故事、开展专题教育、组织宣誓签名,激励飞行员练强手中剑、人人敢亮剑。

近几年,随着远海远洋训练、应对管控任务步入常态化,该大队在海上方向与外军飞机当面过招日趋频繁。面对强敌对手,该大队飞行员从老一辈战斗英雄身上汲取“空中拼刺刀”精神力量,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决心。一次远海训练任务,该大队战斗机编队遭遇外国军机抵近侦察。面对外国军机,大队飞行员快速判断战场态势,灵活运用战术战法,凌厉出击,果敢应对。外国军机见势不妙,一个脱离动作就溜走了。

迟玉光 尚方 王艾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2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