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家 | 中国地质科学的卓越大师——黄汲清

人物简介

黄汲清(1904.3.30—1995.3.22),四川仁寿人,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和石油地质学家。

出版《中国南方二叠纪地层》,提出了中国二叠纪的三分方案;撰写了《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出版《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创立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奠定了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编首批14幅1∶100万国际分幅的中国地质图及1∶300万的中国地质图(挂图),对全国矿产普查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参与部署全国石油普查,为大庆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

系统划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地质图制图事业,创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进而将多旋回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建立板块多旋回开合手风琴式运动模式,开拓大地构造研究新途径。提出陆相生油论,具体部署、指导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5年3月31日在八宝山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悼念活动,首都各界人士千余人为一位世纪老人送行。灵堂上高悬的挽联,极好地总结了老人的一生:

一代宗师,地学泰斗,旋回构造奠基础,指导探宝献神州,丰功伟绩,后人永世不忘;

油气勘查,功在千秋,运筹帷幄指方向,九州大地油气流,斯人虽去,风范长留人间。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以及地层古生物学家黄汲清先生。

黄汲清在工作中

1904年,黄汲清先生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的一个书香门第,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毕业后,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他深入野外,陆续发表了多部高水平学术专著,深受时任所长翁文灏的器重。

1928 年秋,黄汲清(后排左)毕业时与北京大学地质系同班同学:李春昱(前排左)、朱森(前排右)、杨曾威(后排右)合影

1932年他被派往欧洲留学,在瑞士浓霞台大学师从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阿尔冈。恩师的教导使他确立了一生的学术方向,为他后来提出了著名的“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奠定了基础。

真正爱国的科学家,总是将毕生所学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黄汲清先生就是如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石油成为共和国急需的“血液”。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年产原油仅10万吨左右,大量石油需从国外进口。

当时,外国地质学家一致认为,中国没有什么石油储藏,是一个“贫油国”。为打破资本主义的封锁,1955年2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作为技术总负责,黄汲清与谢家荣一起,积极组织中青年地质学家全面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成功优选了五大盆地,开展石油普查工作。

1957年3月,在地质部石油普查专业会议上,黄汲清先生展示了一幅1:300万的《中国含油远景分区图》,并将松辽、华北、四川、鄂尔多斯四大盆地标示为重点远景区。后来,大庆、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柴达木、准噶尔、塔里木等地大规模储油构造的相继发现,充分显示了黄汲清先生的远见卓识。

黄汲清在大庆油田与地质、地球物理工作者座谈

先生一生发表论文二百五十余篇,专著二十多部,在地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建树,奉献了很多“第一”、“最早”和“最主要”。他是中国二叠纪地层研究的奠基人。是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的早期开拓者。

综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科学报 、山西地质博物馆

END

微信公众号/科普熊猫

抖音号/科普熊猫

新浪微博/@成都科协

今日头条/成都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