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定调!西咸合并,彻底翻篇了
文丨西部菌
区划调整一直是城市话题里最吸引关注的一类了。这其中,西(安)咸(阳)合并,又可以说是热度最高的之一。
不过,最新的一次权威定调,已正式宣告,这个争论了超20年的话题,真的翻篇了。
01
最近陕西层面召开的西安高质量发展和西安—咸阳一体化工作专题会议强调:
这段话里有几个关键表述值得注意。
一是,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西咸一体化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
这一表述在公开报道中似乎是首次出现,代表着西咸一体化地位的一种升级。
相应的,也意味着,以西咸一体化代替西咸合并,已没有任何悬念了。
二是,更好发挥西安领头作用、咸阳主体作用、西咸新区纽带作用——再次明确了咸阳在西咸一体化中的主体地位。
之所以说是“再次”,是因为在去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中,咸阳市主城区被划入西安都市圈的核心区。
也就是说,咸阳主城区与西安中心城区和西咸新区的地位是平级的,这是咸阳地位的一种直接体现。
所以,西安与咸阳,未来将越来越像一座城市,但却是通过一体化发展的方式实现,而并不是直接合并。
02
实际上,在去年西安都市圈规划发布后,西部君就说过,西咸合并的念想基本可以彻底打消了。
因为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西安一咸阳一体化发展进程,并没有给外界留下什么“合并”的想象空间。
尤其是从一系列具体措施来看,如推动西安与咸阳相向发展、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功能全方位对接;优化提升咸阳等中小城市,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等,都表明西安和咸阳的一体发展,是两座城市的“对接”,并不是变成一个“大西安”。
并且,咸阳还要加快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也就是说要支持咸阳继续做大做强。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随着西咸新区的设立,以及大西安的虹吸作用,再加之种种关于西咸合并的传闻,咸阳作为一座独立的城市,在发展上确实面临一些困扰。
比如,咸阳常住人口在“六普”到“七普”的十年时间里足足减少了100万,经济发展速度也有所放缓。
现在,靴子落地,对咸阳来说恰恰是好事情。
从大量公开信息来看,在过去一年里,西安与咸阳的一体化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新气象。
比如,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公布后,陕西、西安、咸阳、西咸新区等多个层面都召开过高规格会议来部署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
如去年5月,陕西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强调要把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充分调动西安市、咸阳市、西咸新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
此后,西安市和咸阳市召开的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党政联席会议签订了《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明确两市将分别组建8个工作推进专班,推进规划、基础设施、秦创原、产业、文化体育、生态、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等9个方面的任务落实,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同发展。
此外,“推动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在咸阳落地转化,努力缩小咸阳和西安之间发展差距”“支持咸阳承接西安产业转移,建立飞地经济机制,全面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竞争能力”等一系列官方定调,都让咸阳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个月初,咸阳召开的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暨西安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也明确:
可以看出,目前咸阳发展的“心气”已经不同往日,获得的支持力度也在明显提升。
03
当然,丢掉了合并幻想,西咸一体化对西安来说,同样是好事情。
这次专题会议就给西安确定了三个定位:
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硬科技之都。
同时,要加快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
而向咸阳进行非核心功能的转移,也是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的要求:推动西安中心城区瘦身健体。
其中就包括:
这实际就是要实现西安中心城区核心产业的腾笼换鸟,更好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毕竟,在都市圈时代,区域间的竞争,已经由单个城市的掰手腕变成了抱团合作基础上的较量。要提升西安都市圈的竞争力,自然要释放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内的整体实力。
04
从更大范围来看,西咸合并的彻底翻篇,也是宣告了一种城市扩张模式的终结。
在过去的二十来年里,合肥、济南、成都等省会城市,都借助行政区划调整,一步到位地实现了城市区域面积和人口的扩张。
但从近几年种种政策所给出的信号来看,虽然“强省会”的趋势不会改变,但直接合并这样一种“外延式”扩张,已经走到了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像都市圈内部一体化发展这样的“内涵式”扩张。
比如,去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就明确, 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
在这个意义上,西安虽然最终没能搭上一个周期中的行政区划调整快车,但西安—咸阳的一体化,也算得上是在引领一种新发展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