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问责”后仍“治不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八年四次点名云南杞麓湖污染问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从2016年至今,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四次点名云南杞麓湖污染问题。云南省在2021年就杞麓湖治理弄虚作假等问题,对29名官员和6个责任单位追责,被称为该省“污染治理造假最严问责”。但在今天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通报中,杞麓湖水质2023年仍为劣Ⅴ类。

杞麓湖真的治不好吗?

354平方公里的杞麓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也是玉溪市通海县的“母亲湖”。

此前被指治污“抱团”造假,如今治理仍然“拖沓滞后”。

云南省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明确要求,编制“一湖一策”保护治理方案,于2022年底前36个社区采取工程措施实现精准截污,推进流域污水管网全覆盖,确保2022年底前实现水质脱劣。

然而直到2023年,杞麓湖水质仍为劣Ⅴ类。36个社区涉及的155个自然村中,仍有61个未建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污水直排入湖河流。杞麓湖“一湖一策”保护治理方案明确应于2023年底前完成的20个治理项目,仍有13个未完成。

有评估显示,农业面源污染一度占到入湖污染物总量的85%以上。通海县迟迟不拨付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治污资金,导致项目推进严重滞后。

督察发现,通海县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使用专项资金5000万元,应于2022年底前完成。省里全部专项资金尽管早已下达,但截至2022年11月底,通海县项目资金拨付率仍为零。

为此,云南省有关部门先后8次通报提醒。截至此次督察进驻,仅拨付建设单位项目资金165万元,拨付率3.3%。

通海县第二污水处理厂还在长期超标排放,监测结果显示,出水总磷浓度为3.4毫克/升,超《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5.7倍。

入湖河流水质也不升反降。红旗河、大新河等入湖河流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应于2023年底前完成,截至督察进驻仅分别完成工程进度的30%、38%,水质均由2021年的Ⅴ类下降为2023年的劣Ⅴ类。

为拦截农田尾水和生活污水,当地建成28.6公里环杞麓湖调蓄带。督察发现,部分调蓄带内水位长期处于高位,降雨时调蓄带内积水通过兴义回灌站、马家湾村东南侧等闸门直接入湖。监测结果显示,上述入湖水水质均为劣Ⅴ类。调蓄带大量积水还存在直排南盘江二级支流库南河情况,监测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52毫克/升、6.3毫克/升、0.9毫克/升,分别超地表水Ⅲ类标准1.6倍、5.3倍、3.5倍。

在2016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018年“回头看”以及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均严肃指出杞麓湖水污染治理问题,并批评当地为达到水质考核要求,花费数亿元搞样子工程,成了“摆设”,还人为干扰水质监测采样环境,造成水质改善的假象。其背后既有官员“关照”匆匆上马造假项目,又有政商勾结,专家为造假项目背书。中纪委对此通报,“自然生态污染背后,潜藏着政治生态污染,存在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的贪腐问题。”

杞麓湖污染治理滞后今再被批,督察组对此表示,玉溪市对持续推进高原湖泊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畏难情绪严重,担当作为不够,整治措施和整改任务落实不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