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七章 辎重上

一百三十七章 辎重(上)

武十五年冬,新疆阿拉山口。

腊月正是一年最冷的时候,转运站外凛烈的北风夹着雪子,扑得人脸上生疼;地上枯黄的蓬草都往南倒伏着,就连天上偶尔飞过的寒鸦,也仿佛被这森冷的天气压迫得不敢出声,扇动着漆黑的翅膀,极快的朝东边的艾比湖投去。

阿拉山口位于雅玛图的东北角,介乎于西部的阿拉套山和东北部的巴尔鲁克山之间。山口宽约里,长180余里,西接阿拉湖,东连艾比湖。古往今来两千余年,阿拉山口一直都是联通新疆与中亚的交通要道,是伊犁至塔城的必经之路。

在后世,稍微了解新疆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因为它是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现在的阿拉山口虽然热闹,却还远不能同后世相比。

中华军占领全疆之后,立刻放弃了满清时期狭隘的贸易政策,采取了“全面开放”政策,短短的几年间边界贸易形势大涨。为了不使得国家税收流失,在新疆边线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批关口、哨卡的建立,阿拉山口收税站就是其中之一。

伴随着收税站成立的还有筑路哨所和物资转运站,这俩单位山口内外各建的有一个。口外的不说,口内的筑路哨所和物资转运站分的很开。筑路哨所是靠近山口建的,同收税站挨得很近,而物资转运站则在艾比湖最西头。

作为一个标准的二级军事中转站,东山口站规模还是相当大的,所有建筑全是石料搅和着水泥砌成的,小号的炮弹都不见得打得动,周遍还围着一道一丈七尺高的围墙。那围墙也有一丈厚实,顶部有三尺宽,完全可以站人。全站上下百十号人,人手一支火枪,还配有两门前膛铁炮,虽然是部队淘换下来的,可威力也不能小瞧了。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阵阵狂风刮去残雪扫打在脸上,就像是一把把割肉的刀子,可是军法如山,轮到你站岗了,虽也接不下。

武德凯今年二十五岁,参军还不到两年,伊犁城边上长大地,汉人,祖籍湖南。祖上也是官宦人家,犯了事,被流放千里从军到了伊犁。到了他这一辈,已经四十个年头了。

武家算是书香门第,虽然已经落魄了可武德凯这些后辈打小起还是受过比较好的教育的,不过在这地方识不识字也没什么区别。在伊犁像武德凯这样的还有不少,却也不会太多,毕竟满清灭亡前完全控制新疆才三十年。就好比他妻子那一家,也是祖辈上犯了事充军到这的。

中华军地到来让这批人是喜出望外。消了罪籍。还了自由之身。他们这些人既有一定地国文根底。又懂得新疆民俗民风。很多都入了公职。虽然多是小职员。却也胜过先前很多。

中华军入疆地时候武德凯才十七岁。年龄还小。不够线。更重要地他还可以继续考取功名。武德凯在元武九年考入了刚刚成立地迪化学院。又阴差阳错地入了会计科。学了三年。十二年、十三年。两次大考都没能更进一步。无奈之下只能回家找饭碗。他学地是会计科。在找碗饭吃还是很容易地。伊犁府大小商会都需要这种人才。而政府部门也能进得去。不过武德凯这一次运气好。赶上了总后勤部招人地个时机。通了门路进了东山口运转站。因为是特殊人才。通过新兵训练之后就挂上了少尉衔。他不属于运转站地武装人员。平日里地站岗放哨是轮不到他地。可谁让现在是冬天呢?军官不就是要以身作则。带头吃苦耐劳嘛!站里面地所有军官。各自归入小队。也要轮值地。

“啪咔”。一声响。哨卡地那间小屋子里走出了俩人。头上戴着厚厚地羊皮帽子。身上地军大衣裹得紧紧地。手上也带着一双皮手套。“武科长。李文才。你俩回了。我们来。”

正冻地嗦嗦哒哒地武德凯一听这话马上来了精神。“好嘞。换岗。

”说着把手中地火枪递了过去。

“有人过来了。”这时候那个李文才地战士突然叫道。“丘班副。武科长。那边有人。”

铺上了碎石子的大道上白雪已经积了半尺多厚,早就看不出原先的摸样。前方大雪纷飞,透着片片飘舞地雪花一面火红的赤龙旗从土塬子后露了出来,接着一组车队也缓缓地从东边驶出,车队最后飘扬的,是一面“辛”字大旗。

““辛”字大旗?三十

辎重?”邱福惊讶的叫道。“段鹏,把卡子里的都李文才,回去报告站长。”

“是。”

“连队旗也没有,估计来地最多是个班头(排长)。”邱福不在意的向武德凯说道。

同样地话也在站内响起,李文才大声报告道,“报告站长,三十一师辎重队到了!”

东山口站的站长名字叫廖文辉,挂地是少校衔。听了属下的报告,廖文辉很是惊讶,这天气还有辎重队到?真是不要命了,“打地是什么旗号?”

“没有队旗,只有三十一师的“辛”字大旗,押队的应该是个班头,是站长还是副站长去接见一下?”李文才小声问道。全国各地的固定转运站都是直接挂在总后勤部名下的,同国防军不是一个体制的。让一名少校站长下去见一名少尉排长,还真有点说不过去。

“都下去,这样的天还敢上路,尽职!”廖文辉赞了一声,然后起身走出了办公室,到了隔壁敲了下门,“老关,下去了,有车队到了。”

“好的。稍等,马上。”屋内响起了一声并不是很大的声音。

“哪个师的?”房门打开了,一个身材不高,却极为精神的汉子走了出来。关杰,上尉军衔,东山口站副站长,昨夜站了夜岗。“这鬼天气都敢上路,了不起。”

“呵呵,三十一师的。押队的是个班头。!”廖文辉朝关杰招了招手,然后又吩咐道,“李文才,告诉伙房,今个弄好一点!”

“是,站长。”

和现在所有押粮前来西线的辎重队一样,眼前这支部队中的大部分人,根本算不上军人。

这次运粮的主力,就是辎重队正中间的那些“配军”,这些人腰间都拴着铁链,大约有七十多个。其次的就是一个排的辎重兵,没佩戴火枪。腰间挂的都是单刀。这天气太冷了,火枪长期露在外面,刮了风雪进去,片刻的工夫就结成了冰冰。不能用的火枪还不如根烧火棍顺手。是以,在冬季,新疆的辎重兵押解物质的时候用的都是腰刀、长枪一类的冷兵器。

运粮的牛车都满载着供应军需的粮食,从地上深深的车辙就可以看出,这些粮车绝对不轻。包括几个押粮的主官在内这几位都是正牌的国防军三十一师的军官,所有的人员都蓬头垢面,脸蛋冻的青白,嘴唇发裂,看来这一路上没少吃苦。

“标下第十一军团三十一师一旅辎重营三连一排排长孙平,奉命押送粮草前往勒布什,此乃文书还请廖站长查验!”见到廖文辉、关杰,押粮官忙上前行礼道。

“兄弟们辛苦了!”廖文辉笑语颜颜,可对文书的查看却一点都不马虎。看了第一眼,廖文辉就断定没什么问题,转手递给了关杰。“谷甲山,带俩人看一下。”廖文辉转身对着哨卡值岗的班长叫道。虽然一样措施都不少,但廖文辉却语气温和的说道:“大伙儿都辛苦了!这寒冬腊月的,一路上没少受罪吧?”

见一个少校竟然对着自己这些犯人和颜悦色的说话,口气是如此和蔼,众“配军”冻的发青的脸上终于有了些血色。

“大人,我们不累!”稀稀啦啦的回应声也从他们嘴里传了出来。

自从哈萨克局势紧张之后,第十一军团为了尽快在夷播海(巴尔喀什湖)沿线建立后勤基地,囤积足够多的军需物资,其下属的各个辎重单位是磨破了鞋子,跑坏了脚。在大雪没下的时候,他们还可以驾驶这大马车来来回回,可自从十月份下过一场大雪之后,就只能改用牛车了。速度慢下的不止一拍。

深感人手不足的辎重营就打起了牢犯的注意,挑选些身体强壮的随军押送,这些个牢犯就被戏称是“配军”。随着天气愈见寒冷,押送队伍中的配军就愈加的多了,但像今天这样的达到七成的廖文辉还真是头一次看到。

“站长,一切正常。”关杰再次确定了文书的准确。

这时谷甲山也跑了回来,“报告站长,数据相符,一切正常。”

廖文辉笑的更是欢喜了,“弟兄们动身了,到院子里去,热汤热水马上送上。”随着他的一摆手,身后跟随的一个班的士兵立刻收起了火枪,站岗的战士也纷纷收枪,并搬开了路栏。

第30章 京师(一)一百三十五章 塔淄河战役三十三章 商业第2章 意外之喜一百零六章 清廷失德第28章 火器第13章 山东大乱十九章 整军一七十八章 绝地逃亡七十五章 乾隆之死下五十四章 入主紫禁城第2章 意外之喜第2章 意外之喜六十四章 涿鹿一一百三十四章 三帐哈萨克十六章 欧洲的第一笔买卖十三章 援兵四十五章 决战津南中四十六章 决战津南下七十七章 帝王之尊二十二章 属国第6节 噩耗二十五章 密谈四十三章 大海战中三十四章 鏖战马六甲二二十章 罗煞国俄罗斯第3章 买卖三章 东方飓风三十六章 马尼拉第5章 获利第25章 战后四十九章 津南大捷下八十八章 战火二十四章 沧海二十五章 土着很懒散一百零三章 真相尚不白三章 到达四十五章 海战余波一百零五章 不同寻常的夜晚九章 火炮五十五章 登基称帝四十三章 乾隆的淡定第20节 缘由一章 南洋四十章 淡边激战下第5节 煮盐六十章 暹罗生事四章 东方飓风四三十五章 心结七章 办学一百五十三章 太子二十四节 飞渡三载中七十六章 大功告成三十九章 淡边激战中三十一章 前序五十一章 京师暗雨一四十九章 辉煌胜利下二十五章 土着很懒散第14节 晒盐之事十九章 震惊第4章 大秋岛十三章 军容五十九章 两江也危险九章 联系二十四章 移民第14章 天高三尺七十九章 军变古北口上一百二十五章 插手日本第7章 化解七章 攻占拉瓦格二二十八章 中美初会二十一章 整军三八章 攻占拉瓦格三第32章 多线开战第19章 攻掖县一章 南洋第9章 战略布置一百四十三章 鄂木斯克下九十一章 鏖战二四十九章 辉煌胜利下一百三十章 中日江户条约三十八章 淡边激战上五十五章 流年表三第34章 反映十六章 曲江营一百章 一统中原下十四章 铲除七十二章 异宝显雾灵四十九章 辉煌胜利下第13章 山东大乱六十章 暹罗生事八章 攻占拉瓦格三第33章 多线作战(二)五十一章 大战结束二十二章 歼敌三十四章 铲除十九章 整军一十二章 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