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却为谁家守土(上)

当种彦崧抵达陕州之时,刘锜的三千步骑也开始渡河,他却是从石州段渡河,对岸本有巡骑,副将劝刘锜谨慎,莫要被对方中流击渡。刘锜笑道:“我们只有三千人,若这般畏首畏尾,如何到得长安!”下令径渡。?

对岸守军望见刘锜旗号,非但没来袭击,反而一哄而散。副将颇为奇异,对刘锜道:“旧宋弱旅,遇金兵常自逃散,但陕西民风强劲,我本以为其兵将必难对付,谁知道也是这般容易溃散。”?

刘锜道:“陕西兵将不是不强,只是不愿与我们对敌罢了。”?

兵马到延川以后,忽有一彪兵马阵列在前,看人数不下二三千人,一个小将出阵叫道:“绥德李永奇,请刘锜将军阵前说话。”?

属将都怕是计,均道:“那李永奇是陕北有名的智将,恐怕他是要赚将军出阵去作靶子!”?

刘锜却道:“你们只知道他是一员智将,却不知他还是一位义士!”竟独排众议出阵道:“刘锜在此,永奇兄何在?”?

那小将闻言退在一旁,阵中走出一匹老马,马上一个中年道:“刘锜,你好大的胆子,不怕我赚你么?”?

刘锜大声道:“在燕云奋战的十几万将士都已经被你们赚进坟墓去了,不怕多我一个。”?

李永奇还没答话,他身边那员小将已怒吼道:“那是张浚的奸谋,关我们什么事!”?

刘锜道:“若是如此,你们拦着我做什么?”?

李永奇将那员小将喝退,说道:“刘将军,燕云的事情,我们虽未加以一指之力,但十几万将士的死难我们实在难辞其咎。不过守土安民,乃是为将本分,张宣抚已有军令传下,不敢就此放你过去。”?

刘锜道:“安民?我这一路来何曾扰民?至于守土,你们到底是为华夏守土,还是为金人守土?”?

李永奇道:“我们自然是为华夏守土,岂有为金人守土的道理?”?

刘锜道:“宗颍副元帅子承父志,领兵渡河,大战于燕京、真定,眼看不但两河完璧归我华夏有望,就是燕云也指日可下,可偏偏后院起火,十几万将士在北疆死无葬身之地!如今齐鲁军团已破,河北东西路之沦丧只在弹指之间,就是河东路也或将不保。若金人吞了两河,这延安、绥德还能保住么?”?

李永奇闻言黯然,延安、绥德已是丢过一次,当初宗颍兵力北伐燕京,逼得宗翰撤出陕西,李永奇才能趁机易帜归宋,这陕北乃是李家的老根,宗颍逼退金人,于陕北一地、李氏一族实有大恩,所以他对宗颍全军覆没一事才更加愧疚。而金人一旦再次取得两河,恐怕那时气焰更甚从前,要说到时还能守住陕北,别说李永奇,就是张浚也没这把握。?

刘锜又道:“今日你杀了我不要紧,但来日若守不住绥德、延安,那你今日之作为,不是为金人守土是什么?我怕千古以下,都要骂你李家貌似忠良,实为卖国!”又振臂高呼道:“陕西的好汉子,难道都是通胡卖国的孬种么?”?

对阵二千余人听到登时喧哗,李永奇策马走前几步,叹道:“刘将军,你今日入陕,到底所为何来?”?

刘锜道:“我要去问问张浚:他兵逼河东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初折大将军与赵构明明说的好好的:等规复了两河,自会将山东还他,等规复了燕云,自会将两河还他!当时真定都还没攻下呢,他赵构到底是着谁的急?他张浚到底是着谁的急?”?

刘锜此刻直呼赵构之名,那是全不把他当皇帝看待了,李永奇听他如此“无礼”自然觉得有些突兀,但竟不甚反感,当他意识到这种微妙的心理以后不免暗自吃惊。?

刘锜又道:“当初赵构、张浚在南边和西边一举兵,那边金人马上反守为攻,打得我们措手不及——这兵机配合得这样巧妙,若说不是赵构勾结金人,谁信!”?

李永奇心头大震,他身边那个小将上前道:“爹爹,这皇帝,还有那张浚确实不是东西,林翼兄长那般好人,也被他无辜陷害,不如我们便反了吧!”?

李永奇斥道:“你懂什么!退下!”?

刘锜道:“这位小兄弟,可是陕北乳虎李世辅么?”?

那小将喜道:“你知道我?”?

刘锜道:“凡能抗胡人、保华夏的,不但天下英雄会知道他,便是青史上也会留下一笔!至于叛华夏、助胡氤的贼人,天下英雄也会知道他,青史上也会留下一笔。”?

李永奇哼了一声道:“只不过是一个香,一个臭,是吧?”?

刘锜大声道:“不错!”?

李世辅叫道:“爹爹,我们可不能作罪人啊。再说林翼兄长与宗颍副元帅都于我们有恩,为人不可负义!”?

李永奇叹了一声道:“罢了罢了。”对刘锜道:“刘将军可得答应我一件事情,我才敢放你南下。”?

刘锜道:“请说。”?

李永奇道:“此番南下,还请刘将军念在同根同源,勿多杀伤,勿多扰民。”?

刘锜道:“忠武军在河东曾扰民么?汉部在山东曾扰民么?我刘锜本是陕西人,若乱杀同乡,不怕乡里父老唾骂么?不怕泉下祖宗谴责么?不怕天打雷劈么?”?

李永奇这才转忧为喜,下马行礼,愿听刘锜节制。?

两军合一,刘锜见李世辅年纪虽小,胆色过人,十分喜欢,便用为先锋。李永奇见刘锜重用爱儿,心中窃喜。?

大帐之内,刘锜对李永奇道:“我虽出身陕西,但自靖康以来常在中原两河作战,这边的情况却是生疏了。此番向曹帅请命前来,只带了三千兵马,虽是信任陕西英雄,但心里其实颇为惴惴,惟恐事功不成,反为河东大军引惹祸端。”?

李永奇见刘锜如此问,那是推心置腹了,便不再藏私,说道:“将军此番进兵,宜缓不宜急。”?

刘锜忙道:“愿闻其详。”?

李永奇道:“我们如今所在之延安、绥德乃是中国雄兵悍将辈出之地,将军威望素重,既然到此,何不停兵整顿,招揽豪杰入军?此处为夏人时常入侵之地,绥德、延安之民自幼小便习兵事,打仗于他们便如家常便饭,不但习见之,习闻之,而且耐苦好战,非汴梁、江南柔弱之乡可比。一旦征召入伍,若训练得法、兵器精良,不三数月便成一支精兵!”?

刘锜颔首道:“我正有此意!只是怕延误兵机,一来恐不能与南边之种彦崧呼应,二来金人一得河北,立刻便会移兵河东,若我这边不能迅速得胜与曹帅呼应,恐怕河东人心思变,难以久守。”?

李永奇道:“刘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将军停兵整顿,冒似缓,实为快,进兵缓则收效快,进兵急则欲速不达。永奇试为将军剖之。将军进军若缓,才能有功夫让绥德、延安之民了解将军所图,绥德、延安之民知将军所图方能安心。陕北一旦归心,将军便无须担心后路被截,此其一。将军进军若缓,不但能使陕北归心,亦可使秦川诸将知将军此来非为吞秦川,实为保河东,保河东方能保陕西,保陕西方能保巴蜀,保巴蜀方能保华夏——保我华夏之心,秦川诸将实与将军无异,秦川诸将若与将军同心,则将军可畅行甘陕如入无人之地,此其二。陕西士绅见河东两路大军西进,心中不免有所疑惑,恐将军之来将颠覆其固有之利,若将军能在陕北竖立一个共保共利之榜样,则甘陕士大夫将会群相效尤,届时西北千里之地可传檄而定,此其三。将军进军虽缓,然毕竟已入陕且据有一军一府之地,张浚对此不能不作反应,他若要作反应,唯一的办法便是催促兵马进击陕北,那时我们便能反客为主,以逸待劳,此其四。陕西诸将对张浚之欺骗全陕本有不忿之心,将军以堂堂正正之名入陕兴师问罪,陕西诸将本已不愿与将军正面接战,将军若是急攻,陕西诸将为自保尚有与将军对阵之勇气,若是由张浚催促进兵攻击将军,则来攻之兵必然厌战,而来攻之将必与张浚离心,兵厌战而将离心,此为兵家必败之局,到时张浚便是来攻之兵便十倍于我,也可登高一呼,阵前倒戈!此其五。此为缓进取陕之五利。”?

刘锜大喜道:“我在太原与曹帅谋划时尚恐入陕不易,今日闻永奇兄陈此取陕五利,便知陕西必可取,河东必可保,华夏必可安!”想了想又道:“只是说到阵前倒戈……西兵纪律本严,恐怕难能。”?

李永奇微微一笑道:“张浚手下能调动的兵马其实不多,他在汉中征召训练的那批新兵尚不知能不能战,除此之外,夏边兵马他不敢动,若要来攻陕北,多半便得调动泾原系兵马。泾原系兵马有三大枢纽,那三枢纽?旧主王庶,现帅曲端,新贵吴玠。偏偏王庶和吴玠都和曲端有心病。若我们计策得宜,或可唾手而得泾原精兵。泾原精兵若得,张浚若不想留在陕西送死,便只剩下乖乖退回汉中一途了。”?

两人便在陕北招募兵员,部勒训练,不久汉军密子来报:陕州知州李彦仙借出道路,种彦崧已经顺利进入潼关。?

李永奇闻讯大喜道:“种忠武真不愧为种门嫡系!他既已进入潼关,再加上李彦仙之变,张浚再要保住秦川,那是休想!”

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选(上)第348章 秦府(下)第268章 圈套内外险难知(上)第313章 夏使之会(上)第50章 进退之间(上)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下)第257章 败中见真将军(上)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166章 使者第33章 虚实反复(下)第70章 相国寺一日游(下)第14章 乌古(下)第265章 大败之后当反思(上)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315章 兵来将挡(下)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214章 说亲事(下)第200章 兵临--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下)第105章 大祸常在墙内(上)第64章 大金的两扇门(下)第177章 势第76章 海外桃源来异客(上)第346章 南行(下)第208章 陈家货(下)第349章 闻逝(下)第165章 阴阳第225章 暗香浮动(下)第110章 虽知君乃豪杰(上)第224章 建炎之立(上)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上)第166章 使者第12章 鹰兔(上)第67章 遣宋使的人选(下)第74章 李师师的邀约(下)第326章 克云中(下)第300章 坚毅与警觉(下)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315章 兵来将挡(下)第272章 福不单行祸双至(下)第284章 老成偶尔张狂(下)第318章 大汉军心(上)第15章 誓约(下)第241章 数语乾坤转(下)第221章 救溺自溺(下)第219章 突围北上(上)第272章 福不单行祸双至(下)第150章 国之梁第248章 佳期喜藏凶(下)第108章 英雄亦无百年(上)第319章 云中黄河(下)第147章 武之库第16章 入女真(下)第103章 临潢风沙迷眼(下)第294章 大汉如日方中(下)第46章 保州攻防战(下)第146章 故人矣第331章 七军没(上)第336章 醉献妃(下)第10章 绝地(上)第16章 入女真(下)第300章 坚毅与警觉(上)第209章 河套局(上)第166章 使者第31章 造船之业(上)第348章 秦府(上)第233章 宗泽之逝(上)第177章 势第340章 君之尊(上)第282章 君臣各自算盘(下)第129章 仁义之师>第6章 边关(下)第343章 罢相(下)第35章 袭辽帝銮(上)第277章 亡国余思随风散(下)第16章 入女真(上)第294章 大汉如日方中(上)第103章 临潢风沙迷眼(下)第47章 后院的狼客(上)第261章 何谓善守之帅(下)第242章 南北孰为先(下)第184章 战第113章 羊图狐口食第231章 山东进退(下)第342章 议战(下)第223章 义军西渡(上)第329章 群龙动(上)第290章 小辈新人新事(上)第156章 带月归第12章 鹰兔(下)第5章 出谷(上)第145章 新局哉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场(下)第224章 建炎之立(下)第47章 后院的狼客(下)第44章 东京平定(上)第七十二章 上第170章 安抚第289章 大汉新政新局(上)第128章 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