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

华元一六八一年春夏之际新汉政权和南宋的谈判,其实双方的情况都很不妙,也都急于与对方讲和。不过归根结底还是南宋的情况更恶劣些,而且宋廷对北方消息的掌握也不如汉部来得准确全面,所以便在谈判中落了下风。

欧阳适虽然口口声声不满胡寅和赵鼎谈出来的结果,但最后还是在胡寅的“好言劝告”下勉强答应。第二日在胡寅的担保下,欧阳适才答应放赵鼎回城,胡寅作为新汉政权的使者也一同前往。

这时赵构已经一口气跑到了当涂,秦桧派出去的人没日没夜快马加鞭才算追上,赵构听说汉部肯讲和松了一口气,暂时停车整顿行伍,又派出亲信嘉奖秦桧办事得力,吩咐他尽量答应欧阳适的要求。

赵鼎对于谈判的初次结果心感不安,在廷议中建议尽量把陕西保住,他以为:“汴、洛可以暂弃,陕西却不可不保。有陕西则汴洛尚有恢复之日,无陕西则汴、洛虽有难保。”

秦桧却道:“那四将军对这结果已经颇不满意,若我们再争下去,万一惹得汉部水师攻城,那形势便不可收拾了!”

赵鼎道:“韩将军所部渐集,便是那欧阳适攻城,我们未必没有一战之力!若能一战得胜,或者可让汉部不提逾份之要求。”

秦桧道:“若是败了呢?”

赵鼎犹豫道:“未必便败!”

秦桧叹道:“元镇,若无钟相之事,我们或者还可以跟他们抗一抗,但如今荆湖之事甚急,东有海船,西有江舟,若不赶紧和汉部议和,恐怕连湖广亦不保,湖广若是不保,便巴蜀也非我所有!遑论陕西、河南!”

赵鼎忍不住流涕道:“中原、西北二千里之地,一纸而付他人,此事谁忍为之?若非如此不可,赵鼎不敢署名。”

秦桧叹道:“为赴死之匹夫容易,为守艰之大臣甚难。此事你我不署名,却又让谁署去?”

赵鼎闻言痛哭,第二日与胡寅商议好细节起草文书,秦桧起草,胡寅修改,赵鼎抄写,他写一句便忍不住掉一滴眼泪,到后来议和文书上竟是泪痕斑斑,书写毕,将笔掷下道:“此书甚不堪,但我已无力再执笔,请他人抄过。”

胡寅道:“不用,不用,这份就好。”三人署名之后,便由中官领了胡寅到当涂见赵构——赵官家因听说欧阳适同意议和便不再逃了。

新汉政权中的南派士人,大多数人本来内心对赵构都还有一些君臣之念,但自赵构背盟捅了汉部一刀后,便是胡安国也耻为赵家之臣,胡寅此时见到赵构已全无敬畏感,一切但依上国使者到下邦之礼行事,见面亦不跪拜,但作揖而已。赵构心里虽然不爽,在这场合下却也不好发作。

这几日建康与当涂之间不断有文书往来,所以赵构早知道和约的内容,丧失对山东、两河的名分倒没什么,但要被迫割舍河南、陕西却和他当初决定北伐时的料想不同,不过这也还在他的容忍范围之内,陕西一失,中原从此难有规复之望,但正如当初秦桧所言:汉部就算得到了中原,也未必能灭金人,就算汉部真能灭了金人,那也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有这段时间作缓冲,他赵构便能将南方经营好,保住半壁江山。所以这份和约虽然成手于秦桧、胡寅、赵鼎三人之手,但赵构在背后实际上早就默认了其中的关键条款,否则事情如何能成?

不过,赵构心里虽然是有些肉疼的愿意,但面子上却还得表现得万分地肉疼和无奈,他一打开和约便“忍不住”仰天痛哭,宰相领群臣在边上连连磕头,如丧考妣。赵构又连连顾视胡寅道:“请多多与楚国公主言之,祖宗坟墓,要好生看待,不可荒废。”

胡寅道:“这个自然。”

赵构这才署名签押,跟着是宰相、枢密。胡寅拿到和议书以后回到建康,催促秦桧签发割地诏书,等割陕西的诏书也发出去后,欧阳适才扬帆撤兵。汉部水师这一番是顺流而下,什么船轮、八面风之字形行船法都用不上了,去的好生轻快,正所谓:当涂假哭未收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韩世忠望着汉部水师远去的风帆,咬牙切齿道:“若我能拦得住你,国家何至如此!”暗暗发誓定要打造出一支足以抵抗汉部的水师来。

汉宋新盟约是双方在经历过一次背叛与战争之后达成的协议,双方在互相制约上都考虑到了更多的细节,所以这份由数十万人鲜血染成的盟约反而比上一次轻易达成的盟约来得更加稳固。杨应麒拿到盟书之后松了一口气,知道南边的事情终于可以放一放了,便开始全面准备对金军的反扑。

不过,这件事情并不容易。汉军和金军在这一次毫不留手的较量当中几乎都是出尽了全力,东北方面汉部打不下会宁,中原方面金军打不下河东,双方的势力既犬牙交错又互相制约,已经达成了一种看似危险、实甚稳固的平衡。在双方都对彼此十分警惕的情况下,用所谓的计谋是很难打破这种平衡的,最终的办法,还是得有新力量的介入。

和南宋议和以后,汉部可以可以调东海水军助守山东、塘沽,但即使是东海军团最精锐的水陆两栖队伍,进入河北内陆深处也不是金军精锐的对手,所以东海军团的加入对汉部来说也是有助于防守,而对进攻意义不大。至于新得的陕西兵马情况也类似,而且陕西毕竟是新得之地,既要清楚南宋残余势力又要面对夏人的威胁,所以能够自保以作为河东的后院对杨应麒来说已是过望,要说从陕西调出重兵越过数百里去助攻金人,那是无论折彦冲、杨应麒还是曹广弼都没考虑过的事情。

“难道就这么僵持下去么?”

杨应麒考虑着自己要不要进入山东。这时候刘光世和张俊已经南撤,河南变成一片政治归属上空白领域,虽然曹广弼已经传檄汴、洛地区士绅组织自治,但若杨应麒能进入这个地区,能否组建起一支新的军事力量呢?而且以河南作为中枢的话,那么和东边的山东、北边的河东、西边的陕西便能连成一片。

不过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接下来的战报给否定了——金人听说汉宋议和、宋军撤出河南以后便不断派遣游骑冲撞于河南与山东之间,力图截断山东与河南的联系,使得新汉政权在山东的文官力量难以进入河南。而曹广弼这时也正在太原竭力与金人周旋,精力顾不到南边,河东军团本身的文官力量相对来说比武将力量来得不足,所以对于河南诸州县只能节制羁糜,而无法团聚成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宗翰他们不傻,不会不知道若让杨应麒成功实现对这片地区的统治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全力阻止。

总的来说,新汉政权这时已经渐渐恢复了优势,但在丧失了大半个齐鲁军团和无数义军以后,新汉政权的攻击力却显得有些不足,要打破眼前的僵局,杨应麒总觉得缺了什么东西。

“刀!我们需要一把刀!”

想到这里杨应麒给折彦冲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里讨论的,全是关于那把刀的出鞘问题。

第244章 闺中儿女事(下)第354章 审判(下)第102章 相谋亦需道合(上)第15章 誓约(下)第309章 秉公与顾全(下)第277章 亡国余思随风散(下)第26章 兵满万(上)第299章 谷物与泥沙(上)第3章 论武(上)第97章 拦路石眼中钉(上)第194章 正名第321章 当世活佛(上)第156章 带月归第242章 南北孰为先(上)第24章 反契丹(下)第353章 屠营(下)第248章 佳期喜藏凶(上)第34章 海贼水兵(上)第52章 韬晦之方略(下)第212章 饲野狼(下)第45章 东海新霸主(下)第284章 老成偶尔张狂(下)第333章 灵寿坟(下)第65章 维吾尔族来客(上)第307章 理想与现实(上)第129章 仁义之师>第131章 兵谋再定>第255章 威胁下的团结(上)第44章 东京平定(下)第292章 兄弟父子难言(下)第241章 数语乾坤转(下)第99章 棋局谁是先手(下)第137章 危疑反复>第136章 燕京变故>第180章 异第158章 故国第138章 燕京袭取第220章 汴梁一空(上)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围(上)第263章 威胁利诱和解(下)第76章 海外桃源来异客(上)第219章 突围北上(下)第24章 反契丹(下)第322章 刀马佛经(上)第341章 聚首(下)第7章 去向(上)第295章 晋北的财路(上)第242章 南北孰为先(下)第208章 陈家货(上)第294章 大汉如日方中(下)第110章 虽知君乃豪杰(上)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200章 兵临--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278章 无望之城竖降旗(下)第258章 那幕后的幕后(下)第251章 两个战场之间(下)第175章 间第319章 云中黄河(上)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58章 开发大流求(上)第234章 福祸相倚伏(上)第277章 亡国余思随风散(上)第191章 入汴第69章 杨大人的书童(上)第276章 不徇人情遵法纪第22章 立法规(上)第2章 部勒(上)第54章 老和尚远来(上)第322章 刀马佛经(上)第285章 墙倒众人齐推(上)第9章 塞外(下)第348章 秦府(下)第29章 再破辽师(上)第355章 姻幻(下)第353章 屠营(下)第217章 窥九鼎(下)第106章 却是自家掘坟(下)第34章 海贼水兵(下)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龟婿(上)第93章 书生仗剑北游(下)第350章 迎败(上)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39章 渤海之叛(上)第247章 回首实有怨(下)第251章 两个战场之间(上)第249章 兵机顺藏变(上)第32章 始议封侯(上)第274章 劫后面目重认识(上)第269章 虎率群狼万兽走(下)第223章 义军西渡(下)第156章 带月归第313章 夏使之会(上)第209章 河套局(上)第213章 嫁寡姐(上)第86章 大抢亲哟大抢亲(下)第248章 佳期喜藏凶(上)第239章 王者归故园(下)第273章 胜负定前各为主(下)第321章 当世活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