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宋卿唱戏袁公登台(上)

这段时间....鄂中那边,李汉正在小心经营着自己刚拿下的一亩三分地。

而外面的世界也开始变的逐渐精彩了起来。

自革命党用都督黎元洪的名义通电全国,宣告武昌光复。同时致电上海,催促居正、黄兴、宋教仁到鄂,并请孙中山速回国主持大计。

不得不说,张振武等(孙武此时还没就任军务部长)的这一步棋走得十分高明,通电一处,省内震惊,国内轰动。武昌三镇到处传言:“原来黎协统都是革命党!”。

残敌纷纷投降或逃窜。

但黎元洪本人却不情愿,面对既成事实,他真的做起了“黎菩萨”,任你怎么相逼就是不张口,甚至闹过几天的绝食,好似真要为朝廷尽忠一般。

他乃是老成谋国之人,否则也不能这几年来一边依靠着瑞澄与第八镇的张彪争起了省内掌兵之权,而另一边却又能与他张彪相交莫逆,甚至连他的对手都对他佩服不已。

因此别看他表面上如此做派,心里早就盘算妥当:革命的声势是越来越大,看样子似乎有成功的可能,但现在才刚开了个头,最适合自己的莫过于安心做他的傀儡、不发表发表意见,革命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私下却暗中联络二十一混成协残部,万一将来清军成功夺回武昌他也好自称乃是遭到党人幽禁,其余一切不知。

当然若是革命党侥幸得了天下,以他天下第一军政府都督的威望,日后说不得会飞黄腾达成个什么光景(历史上的确如此)。

立宪派汤化龙原本是谘议局议长,现在也像模像样地参加了临时政府,还担任了政事部部长,年初口口声声要求立宪的人现在摇身一变,唱起革命高调来居然也不落于人后,也成了标准的革命党了,真是变得比谁都快。

在他的榜样作用下,一大批旧官僚、立宪派进入了革命政府,对于这些省内素有公望之人,共进会的一帮人虽然不舍,但是却也不能像对待熊秉坤、李汉等或给个参谋的闲职、或者干脆就不去理会了,因此李汉离开的数日后,这军政府内的形式有开始变了味道,至15日谭人凤、居正等同盟会大佬到来之时,临时军政府内混入的乡绅、旧官僚、立宪派之流已占去了军政府近三、四成的位子,虽说大多都是闲职,不过还是有不少像汤化龙这样的精明之人跻身高层。

加上同盟会的发力、原本几乎成了共进会一言堂的军政府反而只剩下孙武一人仍担任军务部长这般重职,不过业已逐渐失去了临时军政府的指挥大权。

武昌起义成功地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极大地鼓舞了人民,上海望平街报馆门前,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民众争相打探湖北革命胜利发展的消息。大家都认为满清必败、革命必胜,一次报上登了汉口革命军败退的消息。居然遭到一千多人的围攻,认为是造谣,破坏民心。

坐镇京师的载沣明白大事不妙,急忙召集内阁商议派兵镇压。此时全国已编练成地新军共有14个镇、18个混成协(并非连续番号),分布在全国各地。议来议去,认为南方各省新军大都不太可靠,只有寄希望于北洋六镇。根据商议结果,载沣命令在永平参加新军秋操的第四镇统制王遇甲率领第四镇、第三、第十一混成协编为第一军,星夜赴湖北增援。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湖北,节制所有湖北军队及增援部队;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昌,协同作战,主要军舰有甲午战争后新购买的“海容”、“海琛”和“海筹”等;以第五镇、第五、第三十九混成协编为第二军。由冯国璋率领。迅速筹备,听候调遣;将京城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编为第三军。由贝勒载涛督率,驻守京畿。

应该说,这个调度还是很合理的,水路并进、两军依次开拔,梯度配置、形成钳形攻势,又有第三军保卫大本营,但纸上谈兵容易,真正执行起来只有一个结果----难!

起码,有一人可一直都在惦记着朝廷呢!

河南彰德府安阳县,有一村子,因临洹水,就叫洹上村,不但风景秀丽,而且交通方便。

却说那一日朝议之后,便有一骑快马星夜兼程,至12日夜,便赶到了这洹上村。而这时整个村子十分热闹,几乎每过片刻都有许多达官贵人来访。原来,这一天,是隐居此间的一位大人物,正在庆祝他的五十二岁寿辰。

全村百姓感叹,这位大人物面子好大,连彰德知府也亲自来给他祝寿,让整个村子都觉得与有荣焉。

这位大人物的人气亦是大得不可思议,也被朝廷忌惮不敢忘,原来此人就是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又转任军机大臣兼外交部尚书,且兼会办练兵大臣、兼督办邮电大臣、兼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兼津镇铁路大臣、兼京汉铁路大臣等等头衔,一时权势熏天,炙手可热,却又在三年前被摄政王载沣,一封谕旨罢免,勒令“回籍养疴”的袁宫保袁世凯。

说起来这位出身世家,十三岁赋诗“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以潜龙自诩以逐鹿自励,弱冠就要“杀气直上干云霄,一口吞尽胡天骄”,二十七岁就做上了朝鲜监国的袁大人,罢官回籍之前的人生可谓多姿多彩。

自1895年领衔在天津小站练兵,到1908年慈禧死去之时,以“北洋六镇”为班底,袁世凯已经经营出了一个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其手下人才济济,心腹布满朝廷,几乎已成尾大不掉之势。

慈禧咽气之后,三岁的溥仪继位,其父载沣以摄政王名义监国。

载沣对袁世凯嫌隙甚深,上任伊始,就想除之而后快。于是找来庆亲王奕劻和张之洞商量办法。

然而立马遭到反对。

当时有庆亲王摇头道:“杀袁世凯容易,可是,杀他,罪名不彰,死不以罪。如果人杀了,北洋军起来造反怎么办?”

更有尚且健在的军机大臣张之洞更是劝载沣打消这个主意:“主少国疑,此时万不可轻易诛戮大臣!”

载沣本来就性子软弱,被那诸多汉臣、袁氏党羽一驳顿时没辙了,因为按照当时成例,所有谕旨,须有军机大臣副署才能生效,有这两人带头,其他军机大臣都不会附和载沣。载沣自然可以不循成例下旨,但是他并无此决断的能力。

最终,载沣只好以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艰难”为由,打发他“回籍养疴”。

于是,1909年1月6日,冷风料峭之中,袁世凯从北京凄然回到老家。

袁世凯回老家后,先是居于辉县,后又隐居洹上村。为了消除朝廷对他的疑忌,在洹上村,他斥巨资修建了一处总面积达200多亩的大别墅,一副在此终老,颐养天年的样子。

第560章 法币跟央行第575章 妥协与应战第33章 买枪(下)第29章 来自奥匈帝国的某卡尔(上)第25章 严中直第577章 青岛之战(1)第206章 又一份不对等的提案第493章 大铁路建设公债第43章 攻陷楚望台第573章 山东危机(5)第549章 国防与教育第702章 皇姑屯事件(中)第77章 汉口小停第377章 靠拢第496章 驱朱运动第730章 这是最好的时代第653章 决战唐努乌梁海5第173章 三人同行(上)第358章 湖北变(上)第190章 一网打尽第361章 余波(上)第136章 肮脏的政治(完)第45章 攻陷楚望台3第509章 雷霆(5)第625章 三路开战4第666章 今日天晴第34章 秘密采购与租船协议(1)第575章 妥协与应战第481章 打陆唬龙(中)第336章 成都战役(二)第179章 招募第363章 余波(下)第382章 平藏与谈判第356章 巨大的收获(上)第76章 紫禁城内(下)第225章 留些后手第161章 喜讯传来第255章 小战第465章 芜湖陷落第321章 动第427章 法西斯化(上)第383章 内阁风波第153章 恶战一家岭(5)第72章 后手第265章 重火力网压制第140章 沙洋失陷第663章 亚瑟·贝尔福第649章 库洛帕特金第572章 山东危机(4)第31章 来自奥匈帝国的某卡尔(下)第55章 全面进攻(上)第321章 动第34章 秘密采购与租船协议(1)第317章 来自四川与北方的消息第271章 河水已浑、引鱼上钩第745章 血染海疆1第204章 合作意向第316章 大动作第241章 局变(1)第101章 张梅生第406章 溥伟之死(上)第740章 抉择下第264章 重炮齐鸣第536章 以夷制夷第412章 利益交换第439章 出兵湖南第267章 胜利了第628章 捷报频传3第98章 盐业(3)第117章 扫平内患(3)第516章 京汉陷落(下)第370章 平陕第9章 马贼来袭(2)第740章 抉择下第489章 扩兵与整军第173章 三人同行(上)第645章 南北第316章 大动作第501章 国外国内2第四百七十八章第588章 酣战第601章 日本反应第535章 进京第531章 应对(上)第280章 内阁总理大臣第197章 卡伦?比利斯?韦伯第719章 不宣而战11第389章 交底第509章 雷霆(5)第178章 全云南第423章 乱第735章 今日之局第739章 抉择上第四百七十八章第214章 军务会议、居正逼宫(下)第27章 联络第83章 击溃第八镇残兵第647章 拿下比斯克第319章 袭击第660章 互相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