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借刀杀人

这一夜,注定休息不好的不止李汉一个。

那王士珍乃是心思细腻之人收到南方应城传来的情报之后,很快就品出了这份情报内所指的那人是谁。

前任北洋新军统制,又跟南方的革命党交情不浅,说得可不就是士官三杰之中的吴禄贞吗?

士官三杰同情革命并不是什么秘闻,当年蓝天蔚也是因为同情革命,最后被张彪逼离了湖北,去了东北。士官三杰中的另一位张昭曾,前几天还闹出了滦州兵谏。三杰关系不错,联系也很密切,吴禄贞这些年来锋芒毕露,知道他曾参加过华兴会的人不少!

因此,接到那封情报之后,不管他是真是假,反正王士珍越想越觉得有可能,立刻便将他摘抄了两份,分别发往彰德府跟京城。

且说今日的养心殿里气氛凝重而压抑,紫荆城内大清国的隆裕皇太后坐在宝座上抹眼泪,跪在地上的大臣和太监们也在跟着嚎,由于宣统小皇帝陛下受不了殿内的压抑气氛哭闹不停,所以,现在已无法继续参加这场朝议了,正由太监们护送着赶回寝殿。

今天跟往常一样没有召见汉臣,在场的不是皇室宗贵就是八旗贵族,与这个王朝的命运早就连在了一起,所谓休戚与共,国亡就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手上所有的特权,没了下面的孝敬,没了决定人生死的权力,能不哭么?

现在的朝廷是摇摇欲坠,这座叫做‘大清帝国’的豪宅在建成了两百多年之后,终于经受不起风吹雨打,变成了一座随时都会轰然倒塌的破房子了。可叹当年的破房子修补匠李鸿章早已做古;三大洋务大臣中的另一位香帅张之洞也驾鹤西归了;隆裕皇太后模样倒是学足了那位已经逝去的万岁太后老佛爷,可惜气势学足了却失了那位的手段、心计,根本驾驭不了偌大一个没落的王朝。

如今朝廷离心离德,满汉大臣集团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偏巧有能力的都是汉臣,谁又能指望哪个汉臣面对一群宗贵的排挤还能忠心耿耿的人来帮忙修补这座破房子?

袁世凯么?

他的内阁总理大臣是怎么来的,如今殿内谁人不知道!

可有什么办法呢,就说那前段时间喊的声音最响的小恭王吧,声音再大有个屁用,陕西举义的消息传开之后,慌张要把湖北的兵调来清剿的是他;山西举义时,说要移都东北的也是他;前几天滦州兵谏一处,整个京师都被震惊了,这小恭王顿时也吼不起来了,第一个慌里慌张上了奏折请洋人发兵的是他,要朝廷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叫他带兵北上护驾的还是他小恭王。

就这样的能耐,除了任人唯亲的大清朝,还真难找到第二个地方让他尽情发挥自己的一身才学了。这几日国内各省军变、举义的战报一封接着一封呈到他的官邸,小恭王已是几夜没有合眼,坐在书房与几个王公子弟干着急,但就是没办法。

现在清廷可以动用的精锐力量就是北洋新军六镇,但是这六镇中,朝廷唯一勉强可以放心的只有第一镇,因为该镇兵员多是穷苦旗人,与朝廷勉强算是一条心。至于另外的那五镇,不仅兵员多是汉人,便是官弁将领也都是袁世凯一手提拔的,谁能保证他们是忠于袁世凯多些还是忠于朝廷多些?

前几年袁世凯一倒之后,一帮宗贵们是怎么对付他的,以袁世凯那锱铢必较得性子,一帮没少落井下石,甚至阴谋要除掉他的皇亲国戚们如今谁不担心他复出后的报复,自然是要打压与他。

可惜,局势不等人,如今已经糜烂到了非他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什么叫“麻杆打狼两头怕”?这就是。

南边的乱局不能不解决,西边陕西、山西的祸乱也不能不增援,袁世凯又不可靠,可偏偏朝廷兵力捉襟见肘,有苦难言。南方新军编练进度太慢,主要还是混进了太多留洋学生。这帮混小子出了国就忘了祖宗,忘了天朝的威严,一个个不是叫嚣着革命,就是倡导什么君主立宪。革命,革谁的命?还不是要革了资助他们出国留学的朝廷的命;叫嚣着立宪的那群也是混蛋,摆明了跟掌权的一群爷找不自在,收了满人、旗人的权,难道还能给一群汉族的贱民吗?统统都是不可靠。

地方绿营、勇营、巡防营暮气沉沉,装备陈旧,地方势力影响太盛,指望不上。至于北洋军,还有京师要拱卫,东北也得镇守,不能都派到南边去。如今这朝廷上谁也没有洒豆成兵的法术,眼看着顾得了东边就顾不了西边,这朝廷里愁得几天睡不着的‘忠臣’可不止小恭王一个。

养心殿里凄凄惨惨,养心殿外是鸦雀无声,太监宫女们小心翼翼的走路,轻声慢语的说话,生怕一个不小心惹恼了太后,一顿乱棒齐下,一命呜呼失了去。

片刻之后,一个小太监行走匆忙来到养心殿外,小声喊道:“启奏吾皇陛下、太后千岁,摄政王大人赶来觐见。”

养心殿里所有的人都停止了哽咽,抹了抹眼角的泪,齐唰唰将目光投向太后。他们都知道那摄政王载沣乃是方才接了大英帝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邀请,赶往东交民巷去了,如今既然回来了显然是来知会一声的。

“知道了,宣他进来吧!”隆裕叹了口气,将要离开宝座的身子又落了回去,把抱在怀里的宣统小皇帝也给重新安置在了自己的旁边坐着,笑着摸着他的头说一声“不哭!”

“渣!”

外面的小太监应了一声,很快便通道宣见的声音了。

养心殿里短暂又安静下去,不过这般寂静没能持续多久,很快外面便听到了摄政王载沣的声音了,“奴才载沣,恭请圣安!”

“进来吧”,隆裕太后拿锦帕擦了擦眼,身边一个太监便走了出去,将那位一脸阴沉的摄政王给迎了进来。

“摄政王,刚从东交民巷回来?可是听到什么好消息了?”隆裕问道。

载沣脸上勉强挤出个比哭好一点的笑容打了个躬之后,方才又给旁边几位王爷见了礼,说道:“回太后的话,奴才方才刚从英国领事馆回来,袁宫保已经接受了内阁总理一职,已经离开了彰德府,不日将抵达开封暂作停留,然后南下信阳督检完战事后便回京组阁,他派人给太后、各位王爷大臣带了句话----内阁无皇族、否则坚决不愿接受总理大臣之位;还有奴才无能,未能说服各国公使团,公使朱尔典大人明确指出大英帝国跟其盟友不能出兵帮助朝廷抚乱,不过他也保证,绝不会允许其他国家插手咱大清国的内务,严守中立之职!”

随着滦州兵谏,朝廷当真是慌了神,甚至小恭王最后提议邀请外国军队帮忙抚乱的主意,竟然也能获得一群宗贵们的响应,这才有了这么一处。

“唉~~~”

养心殿内传来一片叹气声,不知道多少的亲王、宗贵因为朝廷未能请来国外强兵帮忙抚乱而唉声叹气。

这个国家的所谓统治阶层,实际上早就已经腐烂到了骨子里。

“唉,那内阁他要就要了吧,各位卿家早有准备,想要便给了他吧。没能请来援兵也无妨,哀家也算看明白了,少了这些国家在后面闹事,咱们大清国才能安生几年。罢了,没什么事情就都回去吧!”

隆裕显然也很失望,叹了口气,打发大家伙没事就回去吧。

“启奏吾皇万岁、太后千岁,奴才还有一事要报!”

载沣再一次站了出来,面上很是难看的拿出一封电报呈上,“奴才刚才经过军机处电报房接到一封信阳拍来的电报,事关重大,奴才一人做不了主,只好跑来请懿旨定夺。”

隆裕被他难看的脸色吓得够呛,没敢接过那封电报,只是看了一眼,说道:“我一人也做不了主,这里的都不是外人,又没有汉臣,你就大声念出来,大伙一起参详参详。”

“这……太后还是先看过电报,再说别的吧。”载沣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隆裕也没坚持,将那电报封皮拆了,取出抄稿,瞄了一眼,惊得从炕上跳下,拿着电报的手颤抖着,抬起另一只手指着载沣,正欲说些什么,但觉两眼一黑,手一松,整个人向后一仰,昏倒在炕上。

“太后!太后!”

“主子,您可不能有个三长两短啊!”

……

众人见状,顿时嚎了起来,太监宫女们七手八脚将隆裕扶着坐起,又是掐人中又是喊太医,养心殿里乱成一片。

慌乱中,那封背面朝上的电报抄稿被人踩了几脚,可就是没一个人敢去捡起来。他们是在害怕啊。

过了好一阵,隆裕才幽幽醒转,看了眼仍旧跪在地上的大臣和王公,号啕大哭道:“摄政王,你就把这封电报大声念出来,叫大伙都知道如今咱们爱琴觉罗的祖宗们辛苦打下的基业,如今究竟到了一幅怎么样的危险地步了?反了….反了,都反了吧!”

说完痛哭起来。

听了这话,众人都是一惊,什么情况?不是才刚刚收到南边云南反了的消息吗?难道这又有什么地方闹腾起来了?

“是,奴才这就给各位大人念念!”载沣伸出有些颤抖的手,抓起掉在地上的那封电报抄稿,重重的磕了一个响头,方才一脸死了亲娘的表情,念了起来:

“奴才王士珍,恭请圣安。湖北祸起今满天下,前几日我朝南下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遭敌受伏于武胜关外,数千袍泽命丧黄泉。虽有恶毒小人孙国安从中作梗,然乱党于战前能够得知我部消息,提前于襄阳布置重兵防范,令西路张大人无有寸功。奴才斗胆,担心军中还有乱党探子,随派遣斥候潜入敌后侦探,自置万两重金,收买乱党内部军官,损失数十斥候方才得知一情报。真假虽未验证,但微臣斗胆上呈吾皇处。敌传前第六镇统制官吴禄贞与革命乱党沆瀣一气,阴谋不轨,勾结山西乱党、湖北乱党意图合兵一处,强攻京师重地……吴禄贞世受国恩,不思报国,反与乱党谋大逆,阴谋反叛,士可忍孰不可忍!奴才曾听闻其早年曾与乱党头目黄克强过从甚密,从一同组建反朝廷之暴乱组织华兴会,接此情报奴才方才想到,不敢欺瞒禀告圣听,还望朝廷早日定夺,以保大清基业永固!奴才王士珍,叩首。”

殿内一众听得手脚冰冷,这封电报的内容在目前这个时候的确太过骇人听闻了!

吴禄贞,与如今逼迫朝廷立宪的张绍曾齐名的另一位士官三杰之一,朝廷方才任命的山西巡抚,他是前任的北洋第六镇统制,然而更令一众群臣恐惧的是,如今他就驻扎在距离京师不远的直隶石家庄,距离京城只有短暂的一段不设防的路程了!

更令群臣恐惧的是,如今自河南南阳、信阳刚刚各调了一协大军北上,如今算算时间差不多也到了石家庄了,而他们乃是朝廷划给吴禄贞这位新上任的山西巡抚调度的武装,准备由他西入山西抚乱的。如今,这支军队很有可能成为他进攻京师的力量。

一瞬间不少人的心中吓出了一身冷汗。

“王爷,这电报当真是信阳那边王士珍拍来的?”小恭王被吓了一身冷汗,连忙开口询问道。

有关吴禄贞的事情,其实不少大员都知道他。只是满人好吃懒做,到了现在矮个里挑出来的胖子都成为了官,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人领兵了,正巧他又不是袁世凯的亲信,才在老袁倒台之后,把第六镇的新军交给了他。

载沣哼了一声,说道:“军机处刚拿出来的,用得是专用密码,错不了,旁人想假冒,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这消息那王士珍不也说了吗?不能确定消息的真假。眼下朝廷不宜自毁长城,消息既是得自乱党,焉知不是离间之计?”一旁老谋深算的庆亲王奕劻问道。

“虽有离间嫌疑,但仔细想来,这事还真有可能!吴禄贞与那张绍曾乃是挚友,再说了,朝廷之前将他调离第六镇,不也是因为有人举报他在军队里宣传乱党那一套东西吗?”小恭王急忙说道,“皇上,太后,这些汉人没一个好东西,咱们不可不防啊!”

他这话说得也有道理,因此一旁与他不甚对眼的庆亲王奕劻也难得的没站出来反驳!

“这…各位卿家,哀家一届女流,还要各位卿家给些意见!”

座上隆裕皇太后早就乱了神了,没了自己的主见!

还是小恭王溥伟没有接过话茬,只是向隆裕叩首,说道:“奴才恳请太后懿旨,派兵捉拿吴禄贞。不管这电报是真是假,先把吴禄贞扣起来再说,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太后,咱大清国正处于危机边缘,请太后果断下旨才是上策!”

“不可!”

“万万不可!”

前一个喝阻的是庆亲王奕劻,他会反对小恭王并不意外。倒是令他意外的是,第二个出声反对的竟然是跟他死去的父亲,前任恭亲王关系不错的肃亲王善耆!

似乎是感觉到了小恭王在看他,肃亲王善耆冲他点了点头,站出来说道:“皇上、太后,无论这情报是真是假,此时朝廷都不宜使用强硬手段。那吴禄贞如今就在直隶,手上更有近六千新军在握,若是朝廷下旨拿他不成,定会逼反了他。到时万一他再联络了第二十镇一同合击京师,则,京师危矣!当务之急还应督促河南抽调大军北上拱卫京师,然后再派几员杀手暗杀了他才是!”

这肃亲王善耆倒是阴狠,上来便要对吴禄贞实施暗杀。

小恭王听他这么一说,也是吓了一身冷汗,这才想起那吴禄贞手上还有兵权,当下连忙退下去不说话了!

“摄政王,你的意思呢?”

隆裕问道。

载沣抹了一把额头汗水,“回皇上、太后,奴才也是这个意思!”

“哀家准了,小恭王,这事你最积极,回去就由你去安排人手吧!”

小恭王大喜,连忙跪下领旨,“是,奴才这就去办!”

对于新任山西巡抚吴禄贞,小恭王溥伟

对于之前担任过第六镇统制的新任山西巡抚吴禄贞,小恭王溥伟并不算陌生。北洋第六镇本是袁世凯多年经营豢养的一支忠于袁氏个人的武装,从上到下遍布袁世凯的心腹爪牙。当年赶走了袁世凯之后,不仅摄政王对着这块巨大的蛋糕颇有无从下口的感觉,小恭王也是眼馋六镇新式陆军久矣。它的原任统制是段祺瑞,1910年段祺瑞升署江北提督,位置空缺,摄政王载沣招来一帮王公大臣协议,最后还是他跟载涛、良弼等年轻亲贵想用日本士官派来抵制袁士凯培养出的小站系将领的势力。

而吴禄贞倒是聪明,他就是这个时候走了庆亲王奕劻的‘老庆记公司’,听说花了不少银子,连他府上也收到了吴禄贞让人送来的一对血玉扳指,这才点了头,才于去年12月获任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到任后,虽然坚决以“烟瘾甚深,行同盗贼”为由,要撤掉原第十二协统周符麟的职,但这周符麟乃是袁世凯心腹,早就得了他的指示,还是通过庆亲王跟朝廷表了‘忠心’,加上吴禄贞没派人过摄政王的府上一走,结果被他记在了心中,暗命陆军部不同意用吴推荐的人继任,而调二十四标标统吴鸿昌来暂时署理、待吴上任后的三把火烧过之后,那周符麟又走了关系,还又回来了第六镇,继续做他的第十二标标统。这一番做派,吴禄贞早就得罪了第六镇内的小站系将领,视吴禄贞为眼中钉,处处掣肘,在朝廷调任王士珍为第六镇统制前,实际上吴禄贞已经远远不能驾驭第六镇了。

这也是吴禄贞当时那么爽快的收拾了包裹走人的原因。

离开了养心殿小恭王边走边想着,领了太后的懿旨,太后既然要把这事交给他做,他就要做的干净、漂亮一些,好叫太后知道他溥伟皇室宗贵后起之秀可不是白叫的!

摄政王载沣已经将王士珍那边收集的全部资料都给他发了过来,其中还包括他先一步做出的一些布置。

不得不说,看到王士珍将周符麟的第十二协调到开封的时候,想到吴周二人,以及吴禄贞跟北洋小站系将领之间的矛盾,满腹龌龊的他眼中突然一亮暗叫一声好,拜那王士珍之助,他想到了一条好主意,要行那借刀杀人之举。

想到这里不禁加快了脚步,心中已经有了腹案,就等回去做些安排了!

第151章 恶战一家岭(3)第238章 谷城之战第158章 鹜蚌相争、渔翁得利(4)第605章 日本妥协第250章 三路人马第234章 战起(3)第457章 谈判之前第651章 决战唐努乌梁海3第739章 抉择上第492章 拉开阴谋的大幕第598章 末日临头第五百七十六章第405章 行动第518章 刺袁(中)第315章 整顿与联合盐业(下)第22章 遭遇革命新军(中)第645章 南北第197章 卡伦?比利斯?韦伯第40章 控制工程八营(中)第668章 国会第648章 捷报频传第182章 打草惊蛇(上)第566章 一触即发(2)第628章 捷报频传3第83章 击溃第八镇残兵第六百二十二章第732章 新竹血战1第94章 上海滩第276章 入瓮与礼和洋行来人第339章 成都战役(五)第427章 法西斯化(上)第661章 拖第510章 雷霆(6)第28章 密信第254章 誓师夺关(下)第368章 货币与军校第143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201章 下雨了第221章 一场不能输的战役(中)第12章 离开第646章 轰炸第58章 恩威并重(中)第136章 肮脏的政治(完)第513章 河南糜烂第156章 鹜蚌相争、渔翁得利(2)第513章 河南糜烂第四百六十八章第557章 另一把刀第45章 攻陷楚望台3第84章 进城第386章 网第116章 扫平内患(2)第708章 将战第219章 孝感集合(下)第225章 留些后手第304章 荆楚新政(二)第354章 民心第559章 本位与纸币第359章 湖北变(中)第234章 战起(3)第552章 海军之春第703章 皇姑屯事件(下)第669章 动荡第489章 扩兵与整军第55章 全面进攻(上)第581章 青岛之战(5)第486章 孔昭绶案与国会第266章 大获全胜第631章 日本在行动第36章 秘密采购与租船协议(3)第328章 四川变局第721章 决定国运的一战第593章 李大总统的算盘第五百七十六章第403章 吞并甘肃(六)第172章 河口之变(下)第321章 动第321章 动第403章 吞并甘肃(六)第270章 暗争施南府第685章 军事会议(下)第389章 交底第150章 恶战一家岭(2)第525章 海军决定第370章 平陕第717章 不宣而战9第644章 好坏消息第20章 逃脱第585章 发现第747章 血染海疆3第291章 变(2)第113章 内忧外患(1)第235章 战起(4)第593章 李大总统的算盘第618章 第二次远东危机(3)第311章 接管宜昌第237章 逃第313章 整顿与联合盐业(上)第312章 资州军变第19章 暗杀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