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法币跟央行

胡瑞霖的话刚落下,会场内顿时便安静了下来,尤其徐世昌等人眉头不自觉的便皱了起来,因为他们仔细一想,便发现了这位新总统心腹话里的圈套了。!.!

段祺瑞在会议上第一次开口,询问道:“总统虽是好心,但恐怕财政上也吃不消。舍弃之前不说,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三年间‘大清’、‘交通’两大银行共印制铜元不下两亿,算上民间制钱,多且不说而且分散各地,恐怕三五年内无法回收完成。铜元一废必伤国本,此提案尚需谨慎考虑!”

“段总长考虑的是,不过总统一贯以来的执政方针都以稳民跟富民为标准,我财政诸位阁员自然也不能够给大总统抹黑。昨日徐国务突然要召开国务会议讨论国币问题,因为准备不足我们在会议上很少发表什么意见。回去之后我自我做了一番检讨,重新召集财政部诸位阁员,研究了大半夜,就很多问题都已经有了准备。比如刚才我说了稳妥的一方面,其实内中还蕴含着积极成分。既然是溢价回收,每一元可净得几分的利润,各地凡是头脑灵光必然会嗅出此中机会,我们不用号召,自然会纷纷把各地的铜钱收拢过来兑换,这等于政府不用出面张罗就有人帮我们贯彻回收精神。从另一方面看,也不需要另设很多兑换点,我的意思是只在奉天、京城、天津、青岛、武昌、西安、重庆、南昌、杭州九处设立回收点,自有人为了那一部分溢价而送上门来……虽然溢价回收可能要亏损一部分,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损失。”

的确,若是政府能够通过这么大规模的旧币换购,不但可以消除前朝的最后一点影响力,能够快速的将储备银行券推上国家信用货币的位子上,也能够回收市面上大量的珍贵铜资源。中国是缺铜大国,铜资源又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怎么看都是大赚!

总统带头点了头,自然多数阁员都是赞同的,只不过内阁总理徐世昌有些迟疑,“胡总长言之有理,只是我还有一个疑问,若是各地都贪图此中溢价,在一时间纷纷前来财政岂非难以承受?”

梁士诒、周自齐、周学熙不动声色的支起了耳朵,徐世昌等人都发现了财政部规划的回收旧币法案中的弊端。按照他们对新总统的了解,他向来是谋而后发,怎么可能让别人占了好处呢。正如胡瑞霖之前所说的,国内至少有价值不下数千万甚至过亿的前朝发行旧币散乱国内各处,并且如今还被百姓拿来当做货币使用。如果仅靠政府一家之力,受限于交通跟国力,很难在三五年内彻底清除了货币市场上仍在流通的前朝货币的影响力,除非总统府干脆下令立刻废除前朝货币,令全国所有正在流通的前清制钱跟铜元成为非法货币。

倘若真这么做,那么国内受到损失最大的,毫无疑问将是百姓跟中央威信力,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拿自己的未来政治生命去打赌,否则看看盛宣怀吧,一个铁路国有彻底废了他的政治生命,就算是之前通过南北和谈上位,现在已经轻易不在人前出现,还要往外大量的撒钱捐赠教育、捐赠河南灾民等等义举,尽可能的修补自己早年留下的骂名。这就是民主时代的好处,百姓们的意志能够上达天听,若是放在前清时期,就算他弄得天怒人怨,只要不得罪皇亲国戚,基本上也最好暂时偃旗息鼓一阵,过两年后还不是官复原职,甚至还能更上一层!

过渡内阁中既有效忠于新总统的革命派系,也有周学熙、徐世昌等守旧派,他们中便是有人跟新总统走近,依旧不能掩盖自己大垄断官商的底子,如果财政部真要实行废除铜元法案,毫无疑问梁士诒等几位最少也是手握数百万资本的大家将能吃到最大的一块蛋糕。他们本身便是内阁高层,第一时间掌握了这一消息,得到了肯定之后便能回去立刻布置,至少能够趁机渔利一笔。

也是因此,徐世昌等才会担心,这会不会是新总统故意弄出来的陷阱,挖好了坑让他们自己往下面跳。

“不然,铜钱是大宗货物分量极大。不说各地货币十分分散,而且长途贩运之运输费用也是一笔巨大开支。我们财政部讨论了大半夜,认为要鼓励地方诸位乡绅帮衬收购,加快财政废除前朝货币的动作,自然也要对诸位有所补偿。这也是我们所选的九处收购点都是交通便利发达的地方。等将来时机成熟,可在各省都设点兑换以作为政策的深入执行。”

李汉点了头,徐世昌等将信将疑下也没有再继续表示反对。经过表决,众人都赞同胡瑞霖的建议,又一项法案就此通过了。

李汉道:“明日我一并发布总统令,公示禁止市面上所有前清时期制钱、铜元流通。一律收兑,收兑标准由财政部根据各地行情拟定,诸位也要多多劳心盯紧,至少要令市面上保持一成左右的溢价,否则价低伤民,非我所愿。至于辅币我倒有不同地意见,由于辅币需要经常性流通,磨损极大,纸币远不如金属币来得耐用,金属辅币之发行还是大有用武之地,只是需要在金属成份上动动脑筋。”

“本来国币条例拟定中有发行十进位银辅币的意见,是不是仍旧如此执行?”

“可以换个思路嘛,不一定要在铜、银上面做文章。”李汉笑吟吟地说,“可以用铝!”

中国乃是缺铜大国,用同这种贵重战略金属制作需要大量应用于国家流通货币领域里,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为了制约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不利因素。每年为了保证有足够的铜币投入市场,政府都需要花钱一大笔钱用于对外采购铜矿,不仅如此,也给洋人留下了机会趁机通过控制上海铜市交易价格,控制中国财政跟货币流通。所以很早之前,李汉就考虑效仿后世,用铝制作辅币代替铜了。一百年前铝这种类似用银又不一样的华丽金属刚被化学家们提炼出来,它的价格极其高昂。当初纵横欧洲的拿破仑大帝大宴群臣的时候,众人都用银碗,唯独他用铝碗以示尊贵。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铝的价格虽然仍旧不菲,但是已经下降了许多。而且,最最关键的是,李汉早就通过跟德国之间的关系,令麾下冶金公司掌握了大规模制造纯铝的技术。并且通过德国政府,向德国杜拉公司购买了‘杜拉铝’的生产技术转让,也掌握了铝合金的生产技术。这无疑为铝工业跟制作铝辅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是纯铝太过柔软,惟有配合铝合金后不仅质轻而且极其坚硬耐磨。用铝另一个好处是来源单一,容易控制,我国除湖北目前有铝出产外,别处均无,可以有效防止滥铸、私铸。当然,究竟行不行还要请财政部试铸之后才能下定论。”

这个时代的因为国内不产铝,加上国际上也没有多少产业能够用到率,使用用途的稀少导致远东便是日本也只出现了铝工业萌芽,世界上除了德美两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年产二十万吨以上铝的工业基础,英法两国若不是近些年来在无线电上加大了投入,恐怕现在连年产十万吨铝的规模都不能达到。国内仍处于铝贵的时期,尚有些古玩点高价出售铝制碗具等作为访友馈赠的工具。对于政府使用这种极其相似于银的金属,诸位阁员均是点头同意,认为可以暂且试试。

剩下的重点难题,自然是储备银行券法币化问题了。纸币又是当前国内货币跟财政领域一个令人棘手却又不能忽视的问题。甲午战争失败,中国彻底失去了亚洲第一强国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后,列强也终于放下了对华的最后一点忌惮之心,开始将这个国家当做自己的殖民地来对待,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深。它们所开设地银行都非法发行了大量纸币。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中国货币为单位。其中又分为银两票和银元票两种。如汇丰银行发行地1元、5元、10元、50元、100元地银元票。及5两、10两、50两、100两地银两票;德华银行和麦加利银行也发行有银元票和银两栗。花旗银行同样发行了几种不同面额地银元票。另一类以外国货币为单位。主要有日本于日俄战争时期在我国东北发行地军用票。横滨正金银行发行地日本金票。华俄道胜银行发行地金卢布票等。

户部银行成立以后,也曾在各地分行发行银两票、银元票、钱票(即以制钱标明面值)等三种钞票。银两票地面额自l两至1000两共二十八种。银元票分l元、5元、30元三种。钱票有2、3、4、5、10吊等五种。这些纸币发行后无论银行及户部收解款项及各省交纳钱粮赋税均可通用。其中银元票流通地数额很大,流通地区遍及等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之后。所发行地纸币种类大体上与户部银行所发行地差不多。但因为币制紊乱,各地银两成色、银元种类都不相同。因此大清银行总分行所发行地各种银元票和银两票都必须注明某处通用银元或某行所在地成色以示区别。其兑换办法一般都是某地分行发行地纸币只有那一处分行才能兑现,这种局限性制约了本国纸币的发展。

而且,满清政权发行纸币也只是为了掠夺民财,养肥自己罢了。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六年里,前清户部银行(大清银行)前后累计发行纸币超过三亿元以上,另一家拥有货币发行权的交通银行也发行了超过一亿元以上的纸币。当然,这两家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也是流于表面,至少在国内少有商贾跟百姓认它,多是使用汇丰银行、比利时银行、德华银行等洋人银行发行的银两、银元票。所以,倒也不需要财政部耗费多少心力去收拾前朝留下的烂摊子。

西部储备银行近些年来依靠着李汉的支持跟雄厚的财力,过去两年间已经发行了高达八千多万的储备银行券。其中市面上流通超过三千万元,由于信誉昭著、分行广泛,虽然没有国家法定纸币之名却已经有了其实。

李汉抬起头来:“方才我看了财政部的资料,虽然繁杂,但大意却是两个,第一,各国在我国设立银行,发行钞票。扰乱我国金融市场;第二,我国不懂发纸币究竟如何操作,各地以为生财之道纷纷滥发……”

“总统所言极是,纸币发行较之银、铜货币发行更为混乱。”周学熙皱着眉头一一道来:“各外国银行的纸币在我国境内流通,不仅使国内币制更加紊乱,而且严重影响了各地的金融物价。例如外钞势力最大地港纸,在粤桂几省市场上一时竟处于主币的地位,两广金融物价、人民生活莫不受其严重影响。然各列强久已发钞,一概停用未免不太现实,况且洋人恐怕也不会甘愿,理应当小心处理。”

“打铁先需自身硬,欲使百姓拒用外国纸币,光靠一纸空文无济于事,反而会引发外交危机。”汤寿潜接过话茬,“首先我本国纸币必须争气,倘若我国货币信誉昭著、兑换方便,百姓必喜用本国之物。这等道理,不仅商品如此,货币也是如此。”

“西部储备银行发行的‘储备银行券’名声极佳,无论百姓、商贾都认它,不如就以此为我国之纸币。”梁士诒小心建议道,“我听说西洋各国都只有一种纸币,法国即是法郎,美国即是美元,英国即是英镑,只有我国林林总总居然有上百种货币,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他嘴上虽然如此说话,实际心里老大的不甘愿。他是交通银行的总裁,虽说现在官股被移交到了财政部名下,但他的总裁之衔一日不掉,凭借多年的经营,这交通银行便等于他的半个私人银行,货币发行权被夺,他心里会甘愿才怪。

李汉道:“诸位的意见和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货币之铸造、发行权应该掌握在中央之手,任何银行、地方等不能有所逾越。方才我看财政部的资料,也说大清银行是代国家发行纸币。今后,我们要将这个代字去掉,专门成立银行进行货币发行,这方面西部储备银行有经验了。我主张日后西部储备银行改名‘中国国家储备银行’,主要承担两个使命:第一,专属发行货币、债券,根据市场确定指导利率,统筹金融市场;储备银行券可暂时作为国家专门发行新货币,储备银行本身不参与吸收存款、放贷等日常业务。第二块内容是储备银行作为国家银行负经理国库,监督各商业银行、钱庄等金融机构以及募集国内外债之责。内容有二,其一为存款保证金制度,凡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必须缴纳一部分比例存入储备银行,不计息,单纯用作对各行存款之保证,将来一旦发生挤兑,尚有国家信用和准备金可以救济一二。在日常经营中,也可为各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拆借和专项借款,利息可略低于市场;其二为再贴现制度,即以国家信用保证各票据地顺利流通,防止恶意票据。总之,日后储备银行将不得经营具体业务,专门负责国家货币发行跟国库等。”

“如此甚好。”梁士怡不愧是梁财神,马上就转过弯来。储备银行若是只负责发行货币跟经营国库,那么交通银行虽说失去了货币发行权,却依旧掌握吸收存款等特权,失去了这家中央银行的竞争,凭借着拥有全国第一的营业网点,未来这国内第一银行,恐怕还是交通银行的囊中之物。

“只是,在下不太明白这准备金率该如何计算?”

“我对金融方面自然比不得诸位,准备金地比例究竟如何,日后还需各位多多讨论,我只是提出一个建议,具体还要诸位去商议。我提议就由财政部和几个大行的总裁、经理负责碰头商议,标准由你们定,然后请总理审核。不能太低,太低起不到保障作用,也不能太高,太高会妨碍正常营运。讨论完毕后,到时再召开一个相关会议将实施细则定下来。”

“刚才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进行了讨论也有了相应地议决,唯一提出来却没有讨论,却是外国银行货币发行的问题,无庸讳言,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和实力来真正限制他们对于我国主权的侵犯。现实一点说,弱国无主权,现在的我们国家势弱,洋人自然不把我们当一回事。这是耻辱更是激励,现在民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一统,新的制度跟更加开明的政府、政策还在持续的制定跟探讨之中,未来我们中国必将更好更强。我在国外时曾有一位长者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我把这句话在会上也跟诸位说一遍,自辛亥年以来连年战乱,咱们走到现在不容易。长者说得很对,‘闷头发展十年,你在看他山河是否依旧,洋人是否依旧’。现在需要的不是硬顶,而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静待时机,以观其变。我提的方案,都是原则性的、方向性的,如何具体落实、执行,都要靠大家,望诸君谨记。”

“国家积弱已久,要中兴我中国,的确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洋人数百年的苦干才有了今天,大总统说得很对,‘闷头发展十年,你在看他山河是否依旧,洋人是否依旧’。我愿意和诸位共勉,兢兢业业,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上不负总统的重托,下不负亿兆黎民的期望……”

这徐世昌到底人老成精,知道今天自己发起的会议已经被总统掌握了主动权,干脆又耍起了滑头,反正他在前朝做得多了,而且这段话里所说也未尝没有几分感慨。

“请总统、总理放心。”众人异口同声。

“明日起,请财政部和外交部协调,与各国磋商我国新银元跟纸币的国际接轨跟汇率问题。前总统时期,我国同洋人各国有着太多借款,未免引起争端,谈判还要继续下去,争取为我国争得最大的利处。诸位受累了...”

“不敢,大总统也万望保重身体!”

这一场会议持续了近十多个小时,直到过了午夜,连续一路快马加鞭赶回北京的李汉才拖着疲惫的脚步上床休息。心里不由得感叹:国家太大了,要办地事情太多了,而且人心不齐,那老北洋的几位最近越来越不安分,需要他累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第148章 买卖(下)第614章 外蒙危机第173章 三人同行(上)第341章 天下第312章 资州军变第696章 原敬上位第102章 鄂中革命军分政府第257章 夺关(中)第17章 意外收获(下)第92章 虎踞鄂中(2)第749章 血染海疆5第171章 河口之变(上)第174章 三人同行(中)第447章 大战(四)第404章 飞机与假钞第264章 重炮齐鸣第227章 密议(下)第646章 轰炸第391章 拉萨战役(二)第522章 走向和谈(上)第515章 京汉陷落(上)第577章 青岛之战(1)第104章 宋卿唱戏袁公登台(下)第58章 恩威并重(中)第666章 今日天晴第429章 站队第190章 一网打尽第308章 战重庆(上)第335章 成都战役(一)第487章 回击与克制第108章 视察新兵(上)第209章 汤黎之谋(上)第23章 遭遇革命新军(下)第605章 日本妥协第718章 不宣而战10第547章 巨头碰面第402章 吞并甘肃(五)第351章 暗流涌动(上)第591章 变局第103章 宋卿唱戏袁公登台(上)第319章 袭击第482章 打陆唬龙(下)第668章 国会第514章 先兵后礼第330章 恶战第517章 刺袁(上)第93章 虎踞鄂中(3)第266章 大获全胜第301章 劝进(上)第141章 三个坏消息(上)第387章 湖南风起第489章 扩兵与整军第162章 得失第220章 一场不能输的战役(上)第554章 削藩第727章 辽东恶战2第67章 低调第12章 离开第362章 余波(中)第52章 攻破总督府第518章 刺袁(中)第182章 打草惊蛇(上)第362章 余波(中)第493章 大铁路建设公债第195章 刘家庙失陷(下)第522章 走向和谈(上)第58章 恩威并重(中)第304章 荆楚新政(二)第344章 阴谋与导演第726章 辽东恶战1第160章 马荣成疾走拿荆门第398章 吞并甘肃(一)第566章 一触即发(2)第220章 一场不能输的战役(上)第548章 夜谈第284章 血战光化第18章 密道与暗杀第五百七十六章第269章 情报司第22章 遭遇革命新军(中)第583章 青岛之战(6)第484章 远东准盟友(中)第459章 西部股票交易所第587章 照会第84章 进城第313章 整顿与联合盐业(上)第649章 库洛帕特金第162章 得失第120章 汉口来的盐商?第676章 昂首走进1917年第405章 行动第176章 新军服第413章 生产建设兵团与供销社第61章 张彪逃了第745章 血染海疆1第428章 法西斯化(下)第289章 以杀止杀第69章 第二标第494章 尔虞我诈第406章 溥伟之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