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战争红利

“秋收刚过,今年的粮食算是都打下来收入仓中了,这一年无灾无害,算是一个丰收之年,百姓仓中满满,朝廷也就有了底气,这次咱们就两面开打,韩僧寿领兵去辽西,高甲则率兵去河西。早点打完这两仗,到时朝廷还要再来一次北伐,扫荡草原。”易风对目前的局势很是满意,照这样下去,很快朝廷就能内外诸平。

易风很高兴,可政事堂那边却个个愁眉苦脸的,尤其是民部尚书樊子盖,更是已经打了好几个折子上奏请辞了。

原因很简单,虽然如今政事堂的宰相们管不到军事了,可打仗还是得要钱粮武器,这些却是得政事堂负责筹备的。将士动员这些还好说,可粮草调拔转运,武器的供给,这些可是相当费力不吃好的工作。不管怎么努力,可总难让前线做到十分满意。

眼下辽东因为李靖夺了辽东城几十万石粮食,算是给政事堂的宰相们减轻了一个大大的负担。但是,一打起仗来,那本就很高昂的军饷负担之外,还得发放大量的赏赐、抚恤,几十万军队的调拔和供给赏赐,几十几百万根本不够塞牙缝,在民部的开皇十九年军费支出计算表上,今年的军费开支早超过了一千万贯,这还只是新皇即位之后的军费,还没有算上之前的那些费用。皇帝即位不过短短两月,军费支出就已经达到千万,这让政事堂九个正副宰相都有集体辞职的打算。

皇帝的新军制下,几十万北衙军都是得发军饷的,而且军俸不低,此外二十万突厥降军。如今算是朝廷的雇佣军,他们也一样要拿军俸粮饷。再加上南衙和边军的部队,他们虽是义务兵和府兵,平时不拿钱,可一旦召集起来参战。却是得给不低的津贴。而军俸还只是占军费开支的极小一部份,大头还是赏赐和抚恤,尤其让樊子盖叫苦的是皇帝还给他的士兵们都买了什么保险,平时士兵们把每月百分之一的薪俸上交买保险,朝廷还要再贴进同样数量的钱进去,然后无战事还好。可一旦遇有战事,这个士兵死了或者伤残了,朝廷就得支付上一大笔钱。如果是战死,最高得支付该士兵平时薪俸的六十个月保险,相当于一次性支出五年的薪水。而赏赐也实在是丰厚。一场大战下来,就是几百万的军费支出。

眼下辽东战事要扩大规模,河西又要派军出征,加之皇帝又要在这个时候迁都洛阳,加上朝廷先前已经开始的运河工程,这简直就是到处都在要钱。

朝廷的税赋基本上固定的,给天下百姓均田,然后征收租庸调。除了这个税收外,其余的商税什么收入太少。樊子盖这个钱袋子,也不禁巧妇难为无粮之炊。

樊子盖被逼急了之后。连上三道辞职奏章,被易风直接否决之后,干脆又上了一道奏章,以民部的名义,向皇帝的内库借钱一千万贯。

看着这道奏章,易风不由的笑了。这个樊子盖胆子还是满大的,敢跟皇帝开口借这么多内努。不过看着这个奏章。易风也意思到,隋朝如今的税赋政策。已经有些落后跟不上朝廷发展的节奏了,大隋有钱,天下承平,商业流通,当然会很有钱。可朝廷的税制却太落后,导致朝廷根本收不到税收。后世的人除非去开店开公司,否决一般都感受不到税务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后世每一个人都在为国家交税,只是国家的税都隐藏的很深。你买的每件商品,其实在流通的时候都已经交过税了,流通的环节越多,那么最后转嫁到商品上的税也就越多,最后其实也都转嫁到了消费的老百姓身上,只是没有额外的从大家手里征税,因此大家感受不到罢了而已。可这个时候,税收制度太坑爹太落后,朝廷基本上没有什么商税、关税,更别说什么房屋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这些人。朝廷最主要的税还是租庸调,这其实就是相当于一种人头税,国家把地分给百姓,然后按丁来收税,男子二十一岁以后算成丁,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为庸。若因事增加派役,则以所增日数抵除租调,“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并限定所增日数与正役合计不得超过50日。说到底,这其实就是丁税,也就是人头税。这个税是固定的,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朝廷的收入因此也很固定。靠这点收入,平时维持支出是够的,可遇到战事、灾害什么的,就不够了,因此最后不免加征加派,然后那些普通的百姓负担不起,结果就流民遍地再四处田荒芜,再就是盗贼蜂起,叛乱四起了。

朝廷的这种税,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平均摊派。虽然说平均两字看起来很公平似的,但实际上这却是最大的不公平,因为普通的百姓跟那些豪强大户是不能比的,普通百姓交一百文钱税跟那些大地主交一百文钱税岂能是一个意思?

税收的精髓就应当是从最少的羊身上,收到最多的羊毛,而且还要听最少的羊叫。换句话说,有钱的人得多交税,钱少的人少交税,但又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向富人直接征税,得有技巧,让富人们感觉公平。就好比易风在怀荒时弄的工商税一样,商人们是最有钱的一群人,通过工商营业等各种环节向他们征收税收,而不是直接摊派,那就显得公平的多。而朝廷也能收到更多的税收,且不用听到纳税人的纷纷抱怨。当然,具体的情况,不会这么简单。

易风对于如何改革当前隋朝的税制,让朝廷既能增收财政,同时又不引发社会动荡,也还在思虑着。

而现在,樊子盖要向他借一千万贯,易风没有犹豫的批了。

不过他并不是直接自己拿出钱来,易风当然有这么多的钱,但他有钱也拿不出这么多现钱来,易风的解决方案一如既往,直接让朝廷向银行借款,而银行的钱,其实并不只是来自他一人,而是来自无数存钱入银行的储户们。百姓们的钱最终通过银行,又借给了国家,兜了一个圈子,朝廷从老百姓手里拿到了钱,但是换了一个模式,这钱是要还的,而且还要利息。

对于这个结果,樊子盖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狮子大开口,向皇帝要一千万,结果皇帝还真的马上就给他把这钱弄来了。但让他忧的是,这钱居然是从银行借来的,不但得还,还得要算利息。年利率为百分之六,已经算是银行里给出的最低利率了,可一年光利息也还得六十万,五年还款期,五年后连本带利要还一千三百万。朝廷现在一年的税赋收入有多少?樊子盖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五年之后要如何还上这么一笔巨款。而且这仗还刚开始打呢。

易风倒是不那么担心,还笑着安慰望着那张贷款协议发呆的樊子盖:“其实也不用那么担忧,等朝廷大军攻占了辽河平原,甚至是辽东半岛之后,多少个一千万都回来了。”

“就算夺了辽东半岛也卖不了几个钱吧,那偏僻地方?”樊子盖不信。

“你这是老观念了,辽河平原那么肥沃,可以开垦多少耕地?每年可以收获多少粮食?而且辽东半岛的药材、木材甚至是牲畜、矿山,这些难道都不值钱?朝廷开发不过来,可以承包出去给私人开发嘛,朝廷坐收利益就好。土地是无价的,一块辽阔的辽河平原,加上一个辽东半岛,别说一千万贯,就是一亿贯,都是包赚不亏的。战争除了输,只要打赢了,就绝对不会亏本,只会发财。别看给将士们的赏赐抚恤很多,可完全是值得的。”易风向樊子盖说道。

“可战争总是有风险的,现在朝廷拿这么多钱来打这一仗,这钱还是借来的百姓储蓄,万一,臣是说万一失败的话,到时朝廷怎么办?”

“车到山前必有路,战争虽然没有必胜的道理,但只要我们计算精确,那一样不会有多少失败的可能。”

樊子盖坐在那里想了许久,最后突然道,“那微臣想要再借一千万。”

易风愣了一下,“再借一千万,你还的起?”

樊子盖狡黠一笑,“臣是没那个本事,但臣相信陛下有这能力。”

易风忍不住失声而笑,最后只得摇了摇头,没想到这樊子盖平时这么严肃的一人,居然也有这种时候,不过想了想还是道,“可以,追加一千万也不是不可以,反正朕是绝对有把握能把这些钱还回去的。”

“那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有了这两千万,辽东战事、河西战事还有迁都洛阳、开挖运河等,都不用再担忧没钱可用了。”(未完待续)

第51章 无路可退第529章 三辞从命第281章 金风玉露一相逢第341章 反诗第457章 四面合围第97章 先下一城第254章 英雄 英烈第409章 反击第400章 客将第75章 算我一份第53章 父子相见第37章 季瑶第245章 桂香院第43章 贵妃夜夜娇第264章 打狗何须看主人第468章 死路一条第351章 愿做太上皇第58章 萧美娘的警告第9章 见面第247章 不怕贼偷第325章 无情第505章 黄雀在后第552章 防不胜防第346章 借钱第221章 长城军团第29章 茶与故事第27章 缺口第61章 单雄信第204章 安保条约第287章 贿赂第88章 高鸡泊第70章 借将第563章 相亲第58章 萧美娘的警告第399章 骑兵争雄第7章 截杀第108章 秘密武器第80章 牛角挂书第226章 借鸡生蛋第84章 圣人第63章 白马坡第441章 狼烟起 江山北望第208章 善守者第125章 引 诱第421章 抄获千万第356章 为我所用第542章 大清洗第516章 新罗公主第440章 胡马度阴山第193章 二道沟第555章 想象很美好第541章 分封草原第420章 兵不血刃第29章 茶与故事第270章 无穷之门第330章 局中局第173章 节度第532章 君临天下第287章 贿赂第114章 杀伐果断第525章 禅位第413章 女怕上错床,男怕跟错人第219章 我能反杀第482章 双封皇太子第547章 双喜临门第80章 牛角挂书第571章 万事俱备,东风已起第320章 不安好心第552章 防不胜防第1章 毁人名节第354章 书生第303章 渔翁得利第274章 白龙鱼服第448章 汉旗飘扬第330章 局中局第219章 我能反杀第376章 触中G点第3章 赘婿第174章 小姨子第118章 根基第423章 按下葫芦浮起瓢第326章 一枝红杏出墙来第95章 先下手为强第242章 三朝洗儿第24章 吴兴沈、兰陵萧第569章 劫富济贫第414章 打怕他第541章 分封草原第106章 八骠骑第78章 大海寺第145章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第360章 狼烟起第572章 最 致命的一击第323章 阻击第451章 李靖的增援第528章 鸟尽弓藏第200章 调●戏第220章 北方联盟第333章 捷足先登第529章 三辞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