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飞地(九)

这当然不会是兵部拟出来的章程,因为这是很不理性的手法。在景帝刚刚登基的时候,王骥跟王振的关系很密切,但他督师在外,朝廷也没有对王骥下手,不是于谦不想这么做,这么做确实可以直接抽空麾下兵力,以教督师的文臣不得不按朝廷意志来办,但是,这么办风险太大,朝廷并不知晓前线的情况,很有可能因为这样的公文,而导致的原本的攻势化为乌有,甚至是军队的崩溃、大规模的逃兵等等。主帅的心都不稳,下面的将官、士卒,谁能心中有底?

但出这样的主意,也不是景帝平素的作风,这不是帝王心术,要控制丁一也好,要除去丁一也好,要不就是暗中动手,然后再以殉国遇刺之类的藉口遮掩过去;要不就是光明正大,一封圣旨,直接教丁某人随宣旨太监回京述职。

现时这样,吃相真的太难看了。这不是摆明告诉世人,皇帝生怕直接传旨军前,丁一压根就会抗旨不从,所以要抽空丁一的兵力,让他不得不从孟养撤回云南么?这不摆明了皇帝又在试探丁某人的底线吗。这就很荒唐了,身为大明天子,去试探和架空臣子……

“不妥。”于谦摇了摇头,很坚决地对景帝说道,“要不就直接下旨,让如晋撤回来吧;要不总得等他打完这一仗。”他是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太丢份了,就是废立皇帝,于谦也敢光明正大地搞,丁一再怎么样,也是他的弟子,也是朝廷的臣子,至于如此么?

景帝并没有感觉到意外,他早就预料到于谦不会赞同这么搞,但他也不再是那个刚刚坐上龙椅的皇帝了,这几年以来。景帝也在渐渐摆脱于谦,他已经不太需要于谦来保住自己的龙椅,而且华夏的皇帝,向来没有谁乐意当傀儡的,便是汉献帝,还知道传衣带诏呢。

尽管于谦只是把握相权,但这仍让景帝很不舒服。要知道朱元璋立国,就是专门废掉丞相这个职位的,身为朱家子孙,景帝坐稳了椅子之后,又如何能忍受这种不容自己插手相权的事?历史上景帝到了最后病重,重到不能临朝,也是“令武清侯石亨摄行祀事”,可见他到后来。并不如一开始那么倚重于谦了,因为他不可能永远是那个刚爬上位子,担心英宗回来怎么办?又担心瓦剌围城如何是好的藩王了,他不再需要于谦给他壮胆、给他打保票了。

“朕意已决,此事当如何处理方妥,请先生教朕。”景帝软中带硬地回了于谦一个钉子,虽说还是称先生。还是请教,但一句朕意已决,便已是决绝不容商量的事情。景帝的心计很重,一般他敢拿出来说的事,就一定要办成,比如说易储立太子,不论有多少反对的声音,到现在为止。他都没有放弃,依旧是一直在努力。

于谦听着,倒也没有太大的不满,皇帝不可能一辈子都把他当倚靠,不过皇帝定了调子,于谦想了想,也就只好对景帝说道:“设征北将军印。迁丁如玉为安北都督府右都督,授征北伯,使彼佩征北将军印,为关外兀良哈及漠北诸地总兵官。仍留京中安北都督府视事。”

明朝的将军印,是有定数的,原本并无征北将军,辽东的总兵官是佩征虏前将军印、宣府总兵官则是佩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官则佩征西前将军印,其余也同,所以要新设一镇,才有新的将军印,不过丁如玉拓土开边的事实,设一镇自然景帝也是没什么意见。

至于授爵,其实按丁如玉的功勋,授侯爵又如何?只不过她吃亏在于女儿身罢了,所以景帝听着,毫不犹豫就同意:“准了。如玉以女流之身,为国征战,国家亏欠她甚多,这是她应得的。先生请接着说。”他知道这只是前奏,于谦不会无端来开口为丁如玉请功。

“以中旨发大明第二师前线,宣大等镇边事艰难,不得已又再教丁如玉披挂上阵,若是能平孟养小丑之患,或若干留守官兵,以绝边患,余部若能于景泰四年三月底,增援宣大,休整旬月,应能在秋草渐肥时,防范鞑子叩关。”于谦顿了顿,长叹一声道,“此非常事,然如晋在京师之际,常鼓吹鞑虏打草谷,军墩、边民惨况,圣上于此处入手,毕竟拓土虽是佳事,终不能为拓土开边而置边民性命不顾,故若是如晋能教大明第二师北援宣大,于国家来说,当是能解时艰的。”同样的意思,在于谦这么处理之下,就显得大明真的没兵没将了,连丁如玉这女将军也不得不重新起用,所以大明第二师最好是马上增援宣大,丁某人要还执意用大明第二师去攻打孟养,那宣大那头,边民的人命,就算在丁某人的头上了。

当然,如果丁一可以自己赤手空拳,一人一刀去把孟养砍下来,那景帝就乐见其成。

因为这不可能啊,打仗,总得有兵马,再能打一个人也是成不了事的。

景帝抚掌笑道:“先生益朕良多!”的确被于谦这么一弄,就不是试探了,而是国事艰难,皇帝在和督师的大臣商讨着整体的大战略。但直至到出宫,于谦的脸色终于垮了下来,因为景帝就是当他面草拟中旨的,中旨,就是皇帝没有经过内阁票拟,自己下的手诏了。

在这中旨里,景帝提出一个在于谦看来很荒唐的方案,那就是新拓之土,赐以丁一,子传其孙,孙传彼子,也就是相当于封疆的性质。但朝廷不负担这些新拓之地的军费,也不负责镇守兵员,除了允许丁一留下大明第二师的四千兵将留守之外,一切由丁一自理。而且这些新拓之土,免除赋税五年之后,每年比照丽江军民府,一府之地,应向朝廷交纳一千两银子的人头税。

也就是说,朝廷扔给丁某人四千军士,然后不负责其装备、军费、粮草了,丁一去打下多少地方,朝廷也不管,总之就算丁一的了,但每年要交保护费,丽江军民府那么大的地盘,就得给景帝交一千两银子的保护费。

如果丁一同意的话,那么景帝会把这个方案交由部议。

于谦觉得景帝完全是在胡闹,因为这完全是在酿造藩镇之祸。他是做好了决定,万一丁某人真是昏了头答应的话,那在部议之中,是绝对不能教这等事通过的。不过于谦始终有点想不通,因为这章程,无论怎么看,都不象景帝的手笔,所以到家之后,他就向屁颠屁颠跟过来的兵部侍郎项文曜说起这事,又问道:“可知此计出于何人之手?”

项文曜又不是笨蛋,再说他被人称为于谦妾的角色,对于谦的喜怒那是摸得很准,当下就摇头表示自己全不知晓。于谦也不是好刺探隐秘,也就作罢,只是考虑着如何写信要丁一属守臣子本份。他却不知道,抽兵和收保护费的章程,正是项文曜献与景帝的妙计。

也不是说项文曜故意绕过于谦,而是刚好面圣,皇帝问起:“若有大臣喜开边拓土,所据疆土皆贫乏荒芜,教国家不胜重荷,又要支出大量军费,卿以为如何?”项文曜当时就随口这么一提,谁知道景帝听着,大以为是,却就这么下了决定。

因为景帝是景帝,他不是于谦,也不是项文曜。他不在乎把丁一打下来的化外之地扔给丁一,甚至那一年一千两银子,都是故意提出来恶心人罢了,他的本意就是“给你四千兵,还有南京在打造的船队,然后赶紧滚出华夏,有多远滚多远,你最好别交银子,和大明不要往来了,你要立国都可以!”他尽管没有凭据,但始终对于丁一,活着的丁一,他有一种很强的逼迫感,总是觉得有一天,丁一定会做出对他不利的事来。

至于广西,景帝并不太担心,因为广西的情况要比关外好得多,他派了都督张辄出任广西总兵官,挂征蛮将军印,带着一千亲卫,几个月前就去了广西,无论是张辄传来的奏折也好,厂卫的线报也好,情况都是一片大好,不是小好,已然光复了南宁府了,大明第一师也是很听张辄的将令,按着张辄的奏折,那些丁一的学生,开始有些不服气的,后来张辄问他们:“尔是容城先生的学生不错,却更是朝廷的军将!”他们就老老实实听令了,所以景帝才会教田丰做出那事,一点也不担心因此而广西乱起。

景帝所不知道的,是张辄现时就居于梧州的一所宅院之中,除了随身七八个亲卫之外,身边再无他人,而他和那几个亲卫,别说甲胄,连把匕首都没有,院子里的厨房,菜刀倒是有几把的,每日就是由外面看守着他们大明第一师士兵,把柴薪、果疏、肉菜送入来,整个院子都用竹筋水泥修了外墙,上面拉着高高的铁丝网,大约张辄想要自焚或是用菜刀自杀是能做到,但想要离开这院子,就算他肋生双翼,飞上半空也会被数十线膛后装枪步枪给撸下来。”拿去给他们吧,今日的折子,教他们送多些酒来,教老子喝个痛快!”张辄吹干了奏折,对着身边的亲卫这般说道。若是景帝知道这情况,只怕就不会那么天真了。

第7章 风萧萧(七)第5章 夺门(七)第87章 赢取自由身(十二)第12章 威胁(二)第1章 入埃及(二)第107章 天子赐颜色(十九)第36章 幽怀恨无句(六)第3章 立储(十七)第3章 永镇广西(二十五)第42章 幽怀恨无句(十二)第3章 万事开头难(三)第3章 永镇广西(二十二)第82章 雄鸡一唱(十六)第32章 幽怀恨无句(二)第2章 远航(十四)第3章 永镇广西(十七)第3章 立储(十二)第17章 洗剑血成川(六)第84章 虎脱柙(十九)第4章 新君(六)第78章 赢取自由身(三)第6章 伤别离(二十一)第79章 闲游独木桥(九)第9章 风*流*眼(十七)第3章 受降城下月如霜(十一)第8章 决斗(二十四)第53章 工欲善其事(三)第83章 其血玄黄(十六)第100章 天子赐颜色(十二)第4章 出印度洋(十八)第3章 立储(十八)第5章 租界(十)第5章 君临(十)第3章 飞地(十二)第66章 工欲善其事(十六)第60章 交易(四)第14章 洗剑血成川(三)第10章 快意(二)第57章 交易(一)第75章 把吴钩看了(八)第4章 新君(十一)第3章 飞地(十一)第10章 依红傍粉怜香玉(十)第3章 永镇广西(五)第6章 欧洲(九)第50章 离别易销魂(一)第3章 飞地(七)第5章 夺门(九)第1章 督广西(二十三)第10章 快意(二)第7章 狰狞(七)第34章 收徒(二)第3章 心如铁(十六)第82章 雄鸡一唱(十九)第28章 谋逆(四)第1章 风吹海不平(十四)第3章 凭陵杂风雨(三)第82章 雄鸡一唱(五)第81章 赢取自由身(六)第9章 风*流*眼(九)第6章 伤别离(十一)第5章 忠义无双(六)第84章 虎脱柙(十六)第10章 依红傍粉怜香玉(十四)第3章 心如铁(三)第4章 万事开头难(四)第2章 拯救两广总督(十)第1章 伴君如虎(八)第2章 万事开头难(二)第6章 欧洲(十四)第2章 绝户计(三)第5章 夺门(九)第106章 血腥序幕(三)第4章 云远承宣布政使司(十五)第4章 新君(四)第15章 办事(一)第6章 欧洲(十六)第25章 视死忽如归(三)第94章 天子赐颜色(六)第2章 明敕星驰封宝剑(四)第6章 伤别离(一)第5章 夺门(六)第8章 转进(八)第2章 远航(四)第1章 入埃及(一)第26章 江山万里烟(十六)第6章 会师(三)第81章 爪牙已初成(十七)第3章 永镇广西(八)第7章 风萧萧(十六)第5章 凭陵杂风雨(五)第24章 视死忽如归(二)第27章 江山万里烟(十七)第2章 拯救两广总督(二十)第7章 猎火照狼山(二)第6章 伤别离(十九)第16章 办事(二)第2章 定埃及(十六)第12章 威胁(二)第23章 种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