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敌

正在沉睡中的崇祯被王承恩叫醒。

崇祯披衣下床,打着哈欠在宫女的伺候下穿好衣服,王承恩已经把紧急军情简单叙述一遍。

崇祯用凉水净面之后顿觉精神一振,终于来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清军领军的还是那个以勇悍闻名的阿济格。

前世阿济格领军入寇,在打破十余处州县后,掠得十余万人口,五十余万两金银以及无数粮食布匹满载而归。临走让后队伐木做板,上书“众官免送”的字样,洋洋得意的回了辽东,那这一次呢?

崇祯沉声吩咐道:“让骆养性开始散布消息吧!朕要让女真满万不可敌这句话成为千古笑谈!”

身材高大瘦削,肩宽腰细,身穿对襟锁甲的阿济格阴着脸看着山顶上的烽火。他本来想夜袭拿下关口,然后趁机打几十里外的昌平一个措手不及,现在已经暴露了。

刚被八哥皇太极封为多罗武英郡王的阿济格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从小随着父亲努尔哈赤东征西讨,立下战功无数。

这次他统领自己正白旗的十五个满编牛录,镶蓝旗五个牛录,两红旗十个牛录,蒙古正白,镶白两旗二十个牛录,以及耿仲明的汉军旗,还有数千名包衣,共计一万八千人破关而入,目的就是掠夺更多的人口物资,充实八旗实力。

既然已经无法突袭,那就天亮之后直接攻击好了。

阿济格丝毫没有把明军放在眼里。辽东数十万兵马号称什么铁骑,不也只是龟缩于城中不敢出来吗?

内地的官军比起辽东明军差得更远。崇祯二年破口那次,八旗围着京师抢了个遍,最后才在饱掠之后退兵。明朝汇集十余名总兵,数十名游击参将,近二十万的人马,在自家门口愣是没人敢上前挑战。

阿济格下令全军进关后就地歇息用饭,等天彻底大亮之后展开攻击。

看着源源不断的人马从关外涌入边墙内,阿济格心中豪情万丈。这次定要多抢人口钱粮,让那个心狠手辣的八哥看看,自己和弟弟多尔衮、多铎的两白旗才是八旗第一。就算你硬把镶黄、正黄旗的旗子夺走,给俺们换成白旗,不管怎么换,两白旗子弟的心你夺不去!

天色已经渐渐亮了起来,清军向周边地区派出哨探,然后全军歇息用食。

阿济格的营帐里,饶余贝勒阿巴泰及额驸扬古利、正白旗都统谭太、镶蓝旗和正红旗的几名统领、蒙古正白、镶白两旗固山额真耿格尔、丹巴等人正在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这次扣关是八旗旗主合议的结果。原本皇太极想让自己儿子豪格为主帅,统帅两黄旗以及蒙古两黄旗和汉军旗进入大明抢掠的,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给豪格立威,等自己百年之后豪格能顺利接任。

但这一决定遭到阿济格三人的两白旗以及镶蓝旗旗主阿敏的激烈反对。理由就是豪格年幼,骤为统军大将,恐难服众。八旗现下对明军有压倒性的优势,倘若此次豪格领军入境获取财物失手,那对八旗士气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反过来也助长了明军的威势。

阿济格等人当然不愿看到皇太极将豪格定为接班人了。在他们眼中,八旗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他们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除了父汗英明神武以外,你皇太极有何战功?我们在外浴血死战,你不过就是在背后出出主意,管管后勤罢了。你能登上皇帝的位子,还不是我等忍让的结果?

你当皇帝也就罢了,还想让你儿子成为太子,这绝不可能!

豪格那小子骄横莽撞,打的胜仗无非是手下统领得用罢了,他有什么资格要位于这些叔叔之上?

因为大明的人口物资谁抢来的就算谁的,并且明庭软弱,明军战力不堪,所以谁都想带兵进去抢一把以便壮大自己本旗的实力。有了实力将来才有资格争夺皇位,你儿子豪格就算了,好事不能都给了你家吧?

最后阿济格在自家兄弟的两白旗,阿敏的镶蓝旗以及代善的两红旗支持下,取得了这次领军的统帅权。皇太极迫于无奈,只得妥协,但心里对代善和阿敏则是恨之入骨。

饶余贝勒阿巴泰开口道:“郡王,等大军就食后,俺领先锋去打昌平,郡王和额驸给俺压阵就行了,两个时辰定教郡王进城歇息!”

年已六旬的扬古利精神依然矍铄,他声若洪钟的开口道:“饶余贝勒身份尊贵,怎能当前锋使?还是老汉我去打头阵好了!”

其余的统领、蒙古的固山额真也纷纷出言请战。头功赏赐最多,并且破城后能率先抢掠,获得的物资更多。至于明军的抵抗已经被他们忽略不计了,交手多次,明军基本就是放一轮铳箭,被骑兵一冲既溃。

阿济格摆了摆手,帐中顿时安静下来,众人对暴躁易怒的阿济格都是十分惧怕。

“谭太你带着五个本旗牛录、镶蓝旗五个牛录、两红旗五个牛录,再加上一千包衣向东,去打怀柔,打下怀柔再往南打顺义,香河,然后撤回。剩下的人跟着本王,打破昌平后进逼京师,之后分兵向南,打良乡、房山、固安、永清等地,抢够了就折返!这次要多抢粮食和工匠,有了粮食就稳得住,工匠多了能造枪炮箭只。吃过饭就走,莫要拖延!”阿济格下令道。

扬古利开口道:“郡王,要不要留下点兵马看着西面?明军宣府那边有不少边军,要是咱们在明地耽搁久了,怕他们会趁机捡便宜!”

阿济格不屑的道:“前年俺领兵打哈喇慎蒙古,一直往西打到千里之外的万全,宣府有个参将领着三千人出了边墙迎战俺,叫俺一个冲锋就斩于马下!什么狗屁边军!不用防他,就怕他不来咧!”

天刚刚亮,京师开始戒严,建奴大军破居庸关入寇的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整个京师人心惶惶。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犹在眼前,建奴竟然再次入寇。要是打破昌平,建奴就可以挥师长驱直入,直逼京师,难道这次又是一场惨祸不成?

京师的物价开始迅速上涨,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小户百姓,都赶紧采购米面油盐等生活物资,以防建奴再次围困京师,到时漕运断绝,粮食还不知道长成什么样。

京城的粮价已涨至一两银子一石的价格,并且上涨的势头极为迅猛,其余的油盐蔬菜之类虽然涨幅不大,但也是开始上涨。这还只是消息传来的第一天,要是建奴在京畿肆虐日久,现在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价格不知翻几番呢。

就在几乎所有人都忧心不已之时,一个消息在高官勋贵中迅速流传:皇帝意欲让各家遣人去昌平,观看官军如何大破建奴的场景。

因为这个消息是锦衣卫派人通传的,所以尽管接到通传的高官勋贵们都是惊疑不定,但大都还是预备派出府中亲信之人赶往昌平。去看看到底适合情形,传说中的勇卫营是不是真的能打败凶悍的建奴。

卯时正,京师北面的德胜门刚打开,一大群青衣小帽之人或骑马或乘马车涌出城门,直奔数十里外的昌平而去。

一路之上众人都感到奇怪,没见到一个从北面往京师逃难的百姓。难道昌平已被攻下后屠城不成?不对呀,要是城池已破,那路上怎么如此多骑马往来的锦衣卫?

带着对未知的恐慌忧惧,众人又不敢违背主家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赶路。一路上众人都是四处观望,只要发现不对立刻翻身而逃。

他们不知道的是,勇卫营已在昌平附近扎营月余,并且在城内放置千人以防建奴偷袭。在烽火点燃后全军便集结整装,一个时辰后,大军便已进城。

在锦衣卫的配合下,昌平东西两门俱已关闭,城内百姓被勒令闭门不得出入。勇卫营轮流就食之后,以营伍为单位出北门外列阵,等候清军的到来。哨探们往来奔驰,将探查到的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回中军,大战一触即发。

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齿、殴打官差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四百八十七章 蒙在鼓里的边将们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机第六章 皇庄2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六百七十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解剖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还是不打第六百三十二章 锦衣卫弹得琵琶不是你认知中的琵琶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规第二百零四章 忧虑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备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第九十章 平息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二百二十四章 阁臣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八十四章 决心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驳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业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九十八章 计议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七百七十六章 对外援助、强制迁移贫困人口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二百四十章 奏对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设兵团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访艰辛、 惊喜、睚眦必报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八百三十八章 无奈的加征、钱姓少年的背景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万民同贺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一百四十二章 闲谈第五百四十九章 孙传庭、卢象升的反应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给了穷书生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六百章 富家小姐嫁给了穷书生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医院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