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

崇祯会给孙传庭下旨,把平凉府作为重点屯田所在,将陕西西部饥民引导向河套地区,尽量减少饥民涌向南面的人数。因为流动的饥民才是最可怕的,安稳下来,有口吃的,他们会认为朝廷没有抛弃他们;心里有了希望,就不会生出造反的念头。

只要措施和用人得当,加上严格的监督,平凉府与西安府一东一西,未来会成为陕西一带人口最密集的粮食主产区。崇祯会将大量的锦衣卫派过去,朝廷也会安排御史巡视监督。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期间还需要朝廷适当的补给。

河套地区北接宁夏镇,西与鞑靼土默特部毗邻,将来只要有了足够的粮食,免去了朝廷长途运输的巨大损耗,边军就会对周边的蒙古部落展开攻势。

曹变蛟是经略这一带的最佳将领人选。

依照他神出鬼没的带兵方式,若是给他一只万人以上的骑兵,那将会是蒙古部落的噩梦。

孙传庭在奏疏中对拓养坤的降而复叛做了自我检讨,并对某些将领的骄横难制表达了不满,言语中暗指洪承畴对那些骄兵悍将过于迁就和放纵。

他认为,虽然导致拓养坤反叛的主因是许忠、刘应杰的敲诈恐吓,但两人长期在五省总督麾下听命,若非洪督平素管束不严,那两人就不会有其他过分的举动。

毕竟拓养坤和张文耀都已投降,并且已经成为了官军,哪有向自己同僚公开索要钱财的将领?

对于孙传庭的抱怨,崇祯表示理解。但许忠之流并非官军中的主流,这个时期的大部分将领还是不敢有太过分的举动。

随着自己穿越而来,原先历史上朝廷对于边将过度依赖的无奈局面已经彻底改观。

现在他手中的武力已经算是比较强大。

孙传庭的一万五千秦军,卢象升的六千天雄军、六千川军和黄得功部五千人马,孙应元的两万勇卫营,正在整训中的三万京营,还有秦良玉的白杆兵,这些都是忠诚听话的精锐之师。

军器监产出的精良武器和盔甲都是优先供应这几只军队,这是将来征讨不服的依仗。

这将近十万人的队伍足以震慑任何一支想拥兵自重的边将。

更何况还有曹文昭叔侄的七千人马,杨国柱、虎大威的宣大边军。一旦有事,这些都是历史上用行动证明过的可信赖的武将。

比较难制的也就是关宁军。

但现在的形式已经和原先的历史大为不同,辽东军并未有任何过分之举,只是不断向朝廷伸手要钱而已,粮食他们倒是不缺。

在卢象升麾下听命的祖宽、李重进部,对于卢象升的将令没有丝毫违背,并未出现历史上抗令不遵的现象。

这与接连的胜仗,并且自己折损很少有关系。

洪承畴麾下的吴三桂、祖大乐也一直没张口说要回辽东,至少表面上还是听话的。

足够的赏赐是最重要的手段,拿着人家给的银子,你好意思不听话?过去的人讲究仁义礼智,不会如后世般,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那样的举动会让人嗤笑,那是纯粹的小人之举。

在没了礼义廉耻的后世,只要有钱就是亲爹,做事毫无顾忌,谁都可以出卖。

不信鬼神,不敬天地,没有信仰,礼崩乐坏。

单纯洗脑解决不了问题,人都是现实的,你天花乱坠说半天,不如一人发十两银子管用。

想当然的用后世那种理想信念来维持军队的团结和忠诚,那种想法太幼稚了。

这个时候并没有形成国家民族的概念,没有亡国的说法。大明亡了,再换个朝廷就是了,皇帝死了,再换一个又不是不行。

满清要不是搞劳什子的留头不留发,江南一带的反抗不至于那样激烈。

况且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代,你拿什么主义什么信念讲给士卒听,他们听得懂吗?

说一千道一万,真金白银才是最实际的,信念和理想能换来银子和粮食吗?

谁给钱粮跟谁干,绝大多数士卒都是这样认为的。

当兵打仗不是为了听你说书的,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的。

什么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与拿刀砍人有关系吗?

要是洗脑管用,那直接派人打进流贼内部洗得了。

你去给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讲讲国家民族大义试试,他会让你知道你的脖颈硬还是刀子硬。

你去跟辽东军阀谈谈理想试试,他会把你当疯子扔进火里烧死。

选编入伍的张文耀部和西北流贼的部众,加起来又是万人左右,这批人的粮饷和兵刃甲具等都要及时发放供应,只有物资到位,才能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

孙传庭奏疏中关于分兵经略的想法,展现了他超卓的见识。

宜将剩勇追穷寇。

彻底肃清小股流贼后,才会有商人敢出来经营,百姓才能放心的种地活命。

无商不活。

没有商业活动的带动,想要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将是痴人说梦。

难道一个人活着只吃饭不成?

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布匹鞋帽都需要有人贩运。

现在哪还有商人长途贩卖这些物品?不要命了?

这些都是百姓的必需品,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只有彻底安全后,才会有这些物资的流通。

而孙传庭亲自率军远赴宁夏镇之举,更是让崇祯赞叹不已。因为这正是他计划之中的一步,没想到孙传庭想到并且正在实施。

虽然他不知道的是,孙传庭是因为不愿跟在洪承畴后面听其指挥,才另辟蹊径去到别处立功。

名人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他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能力,总会在某些地方表现出与众不同,盛名之下无虚士就是这道理。

自己也就是穿越到皇帝身上,并且比古人多了见识和眼界而已,论智商,自己差远了。

宁夏镇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这里已经是朝廷忽视多年的地方了。

最近二十年间,朝廷的目光集中在辽东和流贼身上,对于防御蒙古部落的宁夏镇早就没了兴趣。

蒙古各部已经式微多年,对大明构不成什么威胁了,那些数代戍边的边军就成了鸡肋般的存在。

但宁夏镇的边军可是非常强悍的所在。

历史上剿灭三藩作乱的,正是满清的甘陕绿营,而这些强兵大多来自与宁夏镇以及延绥镇。

孙传庭肯定是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以封疆重臣的身份前去解决问题。

以身份约束将领,以重兵压制边军士卒,清除军中的不稳定者,再辅以充足的粮饷,收拢军心民心,打造出一支敢战之兵,这应该就是孙传庭的计划。

现在就等着洪承畴的战报了,两万余精锐对付羽翼未丰的李自成,应该不在话下。

关键是别让那位后来的义军总瓢把子逃出生天,他可是有名的打不死的小强。

想到延绥镇时,崇祯的脑海中闪电般划过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

郑崇俭!

自己怎么把这位老倌儿忘了?

这位孙传庭的乡党也是相当牛逼的人物啊。

穿越近两年,自己满脑子都是李自成、张献忠,孙传庭、洪承畴,怎么把这位大叔给忘了?

延绥巡抚相当重要,延绥镇边军对陕北流贼构成了直接威胁,可怎么一直没听到郑崇俭的动静呢?

不行,赶紧派人去延绥镇。老头年纪不小了,虽然去延绥镇不到三年,可边镇苦寒之地,条件极为恶劣,得派个太医去看一下。

还有粮饷,军械,都得遣人送去。

延绥镇的边军要重整,以郑崇俭的能力没有问题。

宁夏镇和延绥镇的边军重建应以骑兵为主。

大明除了辽东有数万骑兵,其余的将领手下多是缺乏战马和骑兵。

像曹变蛟这样酷爱游击作战的勇将,手下最多时也只有一千骑兵。

这两处边镇靠近蒙古,战马资源丰富,并且会骑马作战的军卒非常多。

只要粮饷充足,两镇各自招募起一只上万的骑兵应该不难。

要是还想增加骑兵人数,不是还有边墙外的蒙古人吗?

现在的大明都没有国家民族的概念,更别提野蛮粗鲁愚昧的蒙古部落了。

再说大明自建国起就有招募蒙古人参战的先例。

早期的明军里有非常多的蒙古人,而且这群加入明军的蒙古人,在征讨自己同胞时,下手毫不留情。

这个传统其实一直保留下来,只是这些年朝廷财政窘迫,没有多余的开支用于招募异族参战。

现在自己有钱了,这个光荣传统更要发扬光大。

建奴现在的蒙古八旗,基本以科尔沁蒙古部落为主,还没远涉到西边招募土默特等部落。

也就是说,建奴现在并未彻底征服蒙古。

贼可往,我亦可往。

青海以西的土默特部就是最理想的异族战士。

对于穷的只剩裤衩的蒙古部落来讲,别说银子了,只要有粮食,招募个几千上万没有任何问题。

郑崇俭和延绥镇的事让兵部派人就行,自己要做的就是拿银子出来,还有粮食。

按照崇祯的谕旨,内阁行文下发各地,现在各省巡抚都已开始着手屯田,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

为了彻底稳住民心,崇祯自内帑中拿出了一百万两银子,按灾情轻重送达各地。

不能做守财奴,那样死了会觉得窝囊,不管为己还是为民,都要舍得才行,无舍无得。

有了孙传庭在西安府的成功经验,又有了皇帝内帑的支持,大规模的开荒屯田已经开展起来。

绝不能让另一个陕西再次出现。只要农户们有田种,然后官府有粮食支撑,那来年就会有收获。

现在不差钱了,差的是粮食。郑家还在持续不断的用海船运来稻米,这算投桃报李吧,福建总兵能换来这么大的回馈,说明郑家还是挺有良心。

要不要再给郑芝龙封个伯之类的?

要是真的封伯,郑家应该能感受到朝廷的真情厚谊吧?

崇祯细想一下还是算了。战功才能封爵,这点一定不能善动;国之重器,不能轻与。

历史上的郑芝龙并不是忘恩负义的王霸蛋,眼看大明大厦将倾,他顺应大势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只是想维持住郑家的富贵而已。可惜未能如愿,碰到狠主了。

是个小人,但不是伪君子。

第九十八章 计议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请您上路吧!第七百三十章 虽远必诛不止是口号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九十九章 抵达第四百七十三章 难以应对的阳谋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三十章 预谋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梦也没想到能吃饱饭的李保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迟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盘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脉的优势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六百一十四章 干股与分红第四百八十七章 蒙在鼓里的边将们第六百八十章 银子多了愁的怎么花出去第二十二章 诛杀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七百二十五章 闽人借机复仇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三十一章 商议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轮马车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养老金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三百四十九章 布局第六百零一章 圣上,这事得找块挡箭牌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七百九十一章 给阿三找点麻烦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养人才地朱慈烺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论第六百一十八章 谷贱伤农?不会的,那可是赚钱的机会。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间之奇女子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杀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四百零三章 惨败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十五章 哗变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三百八十九章 惨胜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八百二十九章 温体仁的心思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七百零九章 现皇后找前皇后诉苦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与治吏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与反贼有过勾连?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二百八十一章 准备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