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声

只有将这些大佬们北迁,之后任用自己中意的官员掌控府县,政商合一的东林集团才会没了根本,势必会逐渐消亡。

至于新的利益集团的诞生,在严格的监督机制制约下,很难再达到现在东林党集团的规模和危害。

南京政府北迁的打算朱由检谁都没告诉,包括负责施工的外戚们,营造房舍也是打着京城扩建的旗号进行的,就算有人怀疑,也绝不会想到皇帝将来会有如此惊人之举。

解散南京政权的想法肯定会受到京城重臣们的一致欢迎。对于南京政府这样一个超然的存在,朝臣们心里早就厌烦无比,但同时又无可奈何,因为大明自成祖一下的历代帝王,虽然也有对南京不满,但始终缺乏勇气和魄力来打破这个朝廷的枷锁。

南京各部寺的同仁们对朝廷的某些行文政策根本不屑一顾,无数次的直接打脸京城朝廷,摆出一副不服来干的嚣张嘴脸。

只要朝廷打算惩处南京某一位部司高官,那就等于捅了马蜂窝,立刻会有无数的弹章直送京城,各种谩骂攻击随之而来,最终京师重臣们不得不捏着鼻子收回承命。

至于两京各部司合并后的各级主官人选,当然要采取北重南轻的方法,南京来的全部副之,但名称上并未改变,大家都是重臣,最起码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但里子就算了。

朱由检打算采用新的官制:设立左右尚书。

比如吏部,现任吏部尚书周云将会成为左尚书,将来合并过来的南京吏部尚书当然为右尚书,官职都是尚书,但在以左为尊的时代,大家都会明白谁说了算。

左右侍郎分别也是两人,原先朝廷的左右侍郎全部为左侍郎,南京过来的两个都是右侍郎。

明年南京政府北迁就先拿吏部下手,然后兵部、户部、督察院这些重要部司一个一个来。

在朱由检的计划中,明年如果对建州的战争取得决定性成果后,南京的四十九个卫所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他会下旨裁撤全大明的卫所,取消军户制度,所有军户转为民户。

在内忧外患基本消除的情况下,名存实亡的卫所制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军户们两百年来受到的剥削与种种限制将会彻底废除,各地卫所的土地在经过丈量后分派给每个军户家庭,就依照孙传庭在西安那套方法施行,给卫所高官保留一定数额的田地,其余的分产到户,然后辅以各种政策的的支持。

军户们由佃租上官的田地,变为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地,这将会使得全国大量军户的生产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极大的提高全大明的粮食产量。尤其是物产丰富的江南一带,单单南京四十九个卫所就占用了数千万亩田地,而这些田地的产出大都归属于卫所的各级将官,军户们辛苦一年所得也仅只裹腹而已。

实际上早就有大批的军户打破了朝廷名义上的限制,暗地里从事各种产业,已于普通民户无异,卫所的将官们除了名号以外,与地主土豪没什么区别。

取消卫所制、均分田地等等策略,与后世的打土豪分田地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主导者变成朝廷而已,手段相对来说可能会比较柔和。

只要卫所将官们识时务,那一切都好说,若是有人敢聚众闹事,西安左卫就是最好的例子。

关于卫所裁撤改革一事,朱由检准备交给孙传庭来做。孙白谷在这方面已经颇有心得,加上其杀伐果断的性格,更有自己为其背书站台,相信几年之内就能彻底解决这个大明顽疾。

北迁政策肯定会遭到部分南京官员士绅们的强烈反对和抵制,这些人精们肯定一眼就会看出朱由检的目的,对于这种毁其根本的做法,这伙既得利益者哪会善罢甘休。

至于他们会采取哪些举措来对抗自己的旨意,朱由检还未想出来。

前世的他并未有从政的经验,人生阅历也并不丰富,虽然知道会遇到极大的阻力,但却不清楚对方的各种手段。

既已打算撕破脸,那就见招拆招好了。

明刀也好、暗箭也罢,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一切都如幻影如泡沫。

到时让孙传庭带着一只秦军过去就行,五千人应该足够,再有锦衣卫的情报消息,对付只会聚众谩骂、到处张贴揭帖的江南文人应该不成问问题。

至于民乱,若是学满清的大杀特杀,民乱也不足惧,但军队还是尽量不能对平民动用武力,对手无寸铁的同胞动刀动枪,这与流贼有何区别?

要是有城管就好了,啧啧。。

孙传庭也不是屠夫,相信以他的能力,对付江南那帮有文化的流氓应该不在话下。

对付流氓要摆事实、讲道理,对付文人要简单粗暴,对付有文化的流氓就双管齐下好了。

先讲道理,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

南京的勋贵们肯定不敢出头,就算自身利益受到损害,但早就在温柔乡里迷失自我的勋贵们已经没了血性,别说手中没有武力,就算有也不敢站出来,否则的话就是整个家族会从这个世界消失。

朱由检不由得想到,若是自己做成此事,从根本上伤害到江南士绅们的利益,后世的野史中也许会把自己骂的肉都臭了,自己的名声搞不好就会遗臭万年。

在这些江南文人笔下,自己的形象可想而知,什么史上最昏暴君、最强帝国之崇祯败亡、大明之崇祯昏君、回到明末杀暴君等等。反正就是不顾事实的乱写瞎写,为了让读者们找到爽点,可以生搬硬套的大放狗屁,花钱买这类手抄本小说的人又没什么文化,只要看着爽就行,管他合不合逻辑。

没看一些辫子戏吗,紫禁城里的侍卫、宫里的阿哥阿猫都能进后宫里勾搭皇帝的女人,越是这种罔顾史实的东西越招人爱,这就叫文化自信,懂不懂?

这些脑残编剧不知道什么是后宫吗?后宫除了皇帝,还有哪个男人能进得去?那些什么阿哥阿狗的,一成年就要搬出宫去,哪有机会去勾搭亲爹的女人?这些编剧大概都是某朝余孽,把自己的祖宗描写的平均智商不超七十,爱屎觉罗家的后代脑子里全是屎,偏偏有很多脑残喜欢屎的味道。

无所谓了,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社会大步向前才是最重要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谁敢骂朕就揍谁。

名声这东西见仁见智,自己也可以雇一帮写手美化自己嘛,写一些比如史上最温和崇祯、崇祯大仁君、爱哭鼻子的爱心崇祯、尊老爱幼、专门扶倒地老人的好崇祯、最贴近史实的崇祯大帝等等诸如此类的小说。

虽说这种比较写实类的小说不讨喜,卖不上一个好价钱,但起码对得起花钱的读者,让他们觉着这些小说不是胡说八道、满嘴胡扯,也让他们知道,皇帝也不能任性胡为,不是想砍谁就砍谁的黑涩会老大。

嗯,就这么着吧。

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二百七十章 围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垄断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六百八十章 银子多了愁的怎么花出去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六百八十章 银子多了愁的怎么花出去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辅之子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后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战是走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一百八十三章 刘国能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五百八十二章 蛊惑和算计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铁炮与大明火铳谁更强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八百七十七章 与日本的“江户条约”第八百三十八章 无奈的加征、钱姓少年的背景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六百八十九章 孙传庭纳妾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第九十章 平息第六百一十四章 干股与分红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八十章 困难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谋而合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尔的新生活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七百九十三章 对交趾的蚕食政策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八百三十八章 无奈的加征、钱姓少年的背景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十二章 李邦华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为利益而开启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设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七百一十一章 废除选秀女制度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一百六十章 请降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七百四十六章 准备就绪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亲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