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奏对

对于皇帝命自己接替吴阿衡督师蓟辽的用意,洪承畴心里自然是非常清楚:整肃辽东将门、分化瓦解关宁军、减少辽饷支出,为将来攻灭建州做准备。

洪承畴以文官之身统兵十年,和无数的大明军将打过交道,对如何驾驭这帮粗汉已是颇有心得。

在他的眼中,大明的武将可大致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忠于皇帝和朝廷、从不违抗上令、不以手下之卒为私兵的忠直将领,如曹文昭、曹变蛟、白光恩、艾万年等人,这类将领也是他最为器重和赏识的,但数量过于稀少。

第二类是人数最多的一种,对上令大都遵从,但会趁机提出相应的要求以争取私利,比如索要官职、钱粮、兵刃铠甲等物,用以扩充自己的实力;这类将领以贺人龙、左良玉、杨国柱等人为代表,洪承畴自信能约束得住他们。

第三类就是辽东祖大寿这类的将领了,他们用朝廷的钱粮豢养自家私兵,视皇帝与朝廷如无物,一心只顾私利,虽然也会与建奴相抗,但这类举动更多的是想维持大明与建州之间的平衡,以便自己能从中获取更多长远的利益。

对祖大寿这类置国家大义与不顾的军阀,老谋深算的洪承畴,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来对付他们,到任蓟辽后也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再拿出相应的方案。

乾清宫中,大礼参拜赐座后,朱由检带着略微复杂的心情打量着坐在锦墩上的洪亨九。

对这位历史上被列入贰臣传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朱由检心中没有见到卢象升与孙传庭时的那种亲切感,心里更多的是一种上下级之间的淡然。

虽然知道历史上洪承畴的投降属于一种无奈的保命行为,自己可以理解,但潜意识里却始终无法接受这种背叛大明的行径。

朱由检知道,不该拿未曾发生的事情去否定一个人的一切。十年来,洪承畴为剿贼安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若是没有他左支右绌、四处救火,大明早就亡了。现在只能暗中说服自己,拿他当一个功臣对待。

“洪卿,朕没记错的话,这是朕登基十年来,朕与卿君臣之间第一次见面吧?洪卿享誉大明朝堂,朕与卿虽素未谋面,但却神交已久;洪卿多年来为大明江山立下的汗马功劳朕始终牢记在心!卿即将远赴蓟辽上任,朕望卿勇于任事,再建新功!朕定会以重赏酬之!”

朱由检温言道。

洪承畴于万历年间四十四年中试,天启二年便已离开京城赴任浙江提学一职;崇祯元年,洪承畴已调任陕西督粮道,此后便一直在陕西、延绥等地方担任要职,直到今天君臣二人方得相见。

“臣岂敢劳圣上挂念!臣虽多年奔波于西北之地,但却建功甚微,实是无颜得圣上夸赞!此去蓟辽,虽前程艰难,但臣亦会尽己所能以解国事之难,使我皇心安!”

洪承畴起身施礼,语气恭谨的回道。

十年来面临过无数艰难险境的洪承畴虽是初次面圣,但并未如其他人那般因为得见天颜而胆怯紧张,言行举止始终是从容不迫,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名臣风范。

“洪卿不必过谦,卿之功劳朕自是心中有数;此去蓟辽,卿应识朕意,现下境内既已安靖之际,建州之患便已成必解之题。辽东养虎久亦,若再任其坐大,势必为其反噬!而欲除此疾,必先安辽东;前任辽督尸位素餐,坐视边事糜烂,实庸才也!卿智谋深远、才具过人,广受朝臣赞誉,故此朕遂遣卿接任;朕想知卿对辽东之事有何见解?”

“臣不敢当圣上之赞!臣自接旨之日起,于闲暇时常思之:欲平灭建州跳梁,辽东便为取胜之匙,而辽东官军无视朝廷军令之举须得改变!宁锦之兵食朝廷之禄,其当为大明之卒,而非一家一姓之私兵!臣观宁锦大军上下,只知祖、吴而不知圣上,此孰不可忍也!但祖、吴两家于辽东经营日久,其军中势力盘根错节,欲解此疾何其难也!臣苦思良久,觉唯有先分化其心、以利诱之、以重兵迫之,数管齐下后方能见效!”

洪承畴神态从容的侃侃而谈,表面上看似智珠在握,其实内心却是没有丝毫的把握。

据辽东上报的官军士卒人数来看,宁锦一线有官军二十万人;但洪承畴推测,实际也就在十五万上下,而这十几万人的官军中,最能打的也就一成左右,而且这万余人还被分散到了数十个将领的名下,成为这些将领的家丁。

宁锦官军中比较能打的就是祖宽、吴三桂、李重进等人,这三人的手下各自有一千到两千人不等。奉调内地剿贼时,这几人手下的马队表现还是不错的。其余的将领手下也就几百个装备齐全、比较善战的家丁。

朝廷每年下拨的数百万粮饷大都被这些将领克扣下来,在满足自己的私欲的同时,再用来厚养自己的家丁,而其余的十几万士卒能拿到手的粮饷少的可怜。

“洪卿可有具体谋划?此等大事非是坐而论道,须得有先后策略方可,否则亦是难行!”

朱由检追问道。

洪承畴的言语听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必须有完整的计划。关宁军上下如铁板一块,分化哪有那么容易。

“臣于陕北剿贼时,广宁副总兵吴某曾于臣帐下听令近两年;其人英姿挺拔、遇敌战时往往率先冲阵,极为勇猛;臣尝探其心意,观其言行,其颇有忠君报效之心,且其人好名之心甚重。现圣上既有神来之笔,将吴家父子移镇蓟州,隔绝祖、吴,使之交通不便,臣便欲从吴家着手,致两家心生龃龉;此策尚需圣上以名利诱之,如何取舍臣恭请圣断!”

历史上的吴三桂即便是在大明江山摇摇欲坠之际也并无降清之意。

崇祯十五年,祖大寿在困守锦州一年后粮尽而降,吴三桂时任广宁总兵,提督关外明军,皇太极让祖大寿写信招降外甥吴三桂,吴三桂直接回信拒绝。其最后在皇帝自尽殉国、内外交迫下被迫降清,其实也属无奈之举,但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了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朱由检对吴三桂的态度就如对洪承畴一样,虽然心理上感到不舒服,但理智却告诉他,二人都是大明有数的英才,只是在命运的车轮驱动下,最后都落的一身骂名。

洪承畴的策略不能说不可行,但难度相当大,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可朱由检也知道,若是连洪承畴这种牛人都没有好办法,那其他人也就那样了。

“洪卿尽管放手施为便好,尽人事听天命,是何结局且看着吧!名利人皆爱之,只要有功于社稷者,朕不吝升赏,位极人臣,甚至侯伯之位亦不是不可!洪卿谨记!”

朱由检慨然道。

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谋而合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七百六十四章 进军西域、 逆贼成擒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毙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三百零一章 诱惑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卫2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骑兵的状况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国人的小金库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八十三章 讹诈第二百二十一章 征税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东南亚基地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击2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四百七十七章 国运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斗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二百二十章 忧虑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势后的策略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获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闲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将军第四百一十二章 对峙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来复仇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动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来吗?第五百二十五章 皇宫里的一把火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七百二十五章 闽人借机复仇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八章 皇庄4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一百章 心安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二百八十六章 贩私第三十章 预谋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联军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七百九十三章 对交趾的蚕食政策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兴第九十八章 计议第四百九十九章 斩将溃敌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备无患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毁江南利益集团核心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将第四百五十九章 诛心之言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四百四十一章 宫里的阴暗面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八十章 困难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五百八十三章 后宫闲话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三百四十章 酒后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