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

“洪公,下官来此就任三载有余,冷眼旁观之下倒是偶有所得;下官认为,辽西之所以形成现今之局面,其成因不外乎一个利字,而宁锦官军上下所用之手段也不过是养寇自肥耳。朝廷若想将此事做一个了结,无非是毁其根本,若建虏覆灭,无论辽西还是辽东自会安定,仅此而已!”

李致远拱手后端坐侃侃而谈。

洪承畴轻轻点头表示赞许,沈世玉在一旁则是一副不置可否的神情。李致远的结论虽然很到位,但并不算是很惊艳,只能算是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

“自洪武、永乐年间朝廷下令于辽东屯田守边始,至万历、天启年间我军退防辽西止,整个关外之地渐渐已不属于朝廷治下,其实际已属祖、吴、麻、李、马等数家之地也!下官曾遍览百余年来之书文,辽西现有之十余万顷田地,大部已落入各地镇将之手,只有荒僻贫瘠之田才为普通军民所有。而朝廷于此并无任何受益之处,反而每岁还要下拨巨额钱粮以为其蓄养手下巨量之义子、家丁。而辽西上至都督、总兵,下至千总、百户,皆以役使手下防军为其耕种,而其所获钱粮尽皆转入到经商、开矿、捕鱼、采木等副业,迅速增殖财产。不瞒洪公,现下辽西军户汉民大量逃亡,实因不堪受其盘剥也,盖因辽西田地虽肥沃,而无其安身立命之所也!长此以往,大明必为辽西所累,其后果下官不敢设想!”

李致远接着将辽西将门的成因以及现状做了大致的分析总结。

若是朱由检在场的话,必会为李致远这番言论拍手叫好。作为一个当时的局内人,李致远的眼光还是相当长远的,这番话其实等于站在了一个跳出全局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其结论也是后世比较认同的。

后世很多观点认为,早在东林党集团把明王朝财政搞破产之前,那些辽西的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总兵官、副总兵官、都司指挥使,以及那些千户、百户等各级军官就已经把老朱家划拨给军队的土地瓜分净尽了,换句话说,就是军队最主要的粮饷来源被断了。军户的大量逃亡,说穿了就是他们已经丧失了土地,成为农奴了。这时候,养军队的粮饷就成了老朱家朝廷的计划外开支,而且这只官军并不服从于朝廷,战斗力也没有传说中那样强大,老朱家等于养了一群白眼狼。

洪承畴神情凝重,沈世玉面上也是露出深思的表情。

李致远的话对二人的冲击很大。二人虽然知道辽西局势复杂,但从未想到会糜烂到如此程度。

虽然皇帝和重臣们都知道辽西局势不受朝廷控制,知道每年下拨的巨额军饷会有部分落入军将们的腰包,但却没有想到绝大部分士卒并无拿到粮饷,朝廷等于是在掏钱给别人蓄养私兵,这不就是凯子、傻X吗?

辽西将门里从将官到家奴,这些人既没多少国家观念,也没多少民族观念。为了各自小集团的利益,这些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大明朝财政崩溃的时候,他们继续瓜分土地、吃空额、喝兵血,建虏闹饥荒的时候,他们玩养寇自肥,暗中放水,甚至资敌以军械;京师危急时,他们则按兵不动,听任建虏在大明的躯体上啃咬撕扯。

这些人是坏人么?其实这些人本性未必坏到哪去。别人不说,单说吴三桂就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都当了汉奸了,并且把老朱家最后一个皇帝用弓弦勒死,却没做过屠城的反人性坏事。三藩之乱的荆州大战中,吴三桂在战事激烈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然拒挖万人堤。

私德来说,吴三桂很重信义。吴三桂年轻时有一个姓王的下属,因为关系亲近,吴三桂就答应有女儿就嫁给同僚还在襁褓中的儿子王永宁。后来吴三桂得势,而王永宁家道中落,父亲也已过世,三十岁了还没娶上了老婆,无意中在父亲遗物里找了吴三桂当年立下的婚书,就壮着胆子一路要饭来到云南,也不敢要求吴三桂真把女儿嫁给自己,只求吴三桂能稍微周济一下自己。王永宁做梦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看到婚书之后,竟然立即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他,还给了一大笔嫁妆,另外又在王永宁的老家苏州买下著名园林拙政园送给女儿女婿居住,王永宁也凭此脱贫致富,摇身一变成为苏州一霸。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其实养的只是辽西将门而已,数百万辽东军民何得其惠?山海关至锦州沿途修建数十个堡垒,耗费钱粮无数,期间还要以养护修缮之名讨要银两,历年来数千万两白银都落入谁之兜囊?宁锦军上下将手下士卒充作农户,美其名曰:不能为农者,定不可为兵,兵不屯则身无所,既乏恒产,何来恒心?现下观之,不过是借以侵占民力之巧舌也!”

李致远喟然长叹,矛头直指提出上述理论并加以实施的孙承宗、袁崇焕。

“宁远现有兵员几何?贺、李二将风评如何?手下士卒有无怨声?倘若朝廷将粮饷直接分发到士卒手中,之后于辽西重建新军,宁思意下如何?”

⊙tt kan⊙CO

洪承畴并没有接李致远的话头,而是将话题转移。

现在袁崇焕早已身死,而孙承宗却被今上再次启用,并且貌似皇帝对其评价甚高,自己无必要对其作出评判。其当年执掌辽东边事所行策略,也是因官军战力孱弱下的无奈之举。至于因此而诞生了新的藩镇,这应该也不是孙承宗所愿看到的。

“禀洪公,宁远名义上有兵卒一万五千,但实际上大部已与农户无异。洪公一路前来所见农田皆为士卒开垦,而其所获仅供全家勉强度日矣,大部为其上官所获,至于朝廷所发粮饷大部士卒从无所见!参将贺歉初从军便为祖少傅之亲兵,能成为参将皆赖其一手拔擢,其人跋扈粗鄙、有勇无谋;李禄祖上原为李如松家丁,据闻倒是有些战阵本领,其人倒是比贺歉强出许多,至少有上下尊卑之念。二将手下皆蓄养家丁,贺歉有五百,李禄虽为游击,但却有八百人的精锐家丁。至于怨声,贺、李之家丁皆为披甲之士,就是为压制各种不服,有又待如何?若是朝廷欲组新军,粮饷按人头发放,此为虎口夺食之举,除非有强力压制,否则下官并不看好!”

朝廷按一万五千人拨下的粮饷,却被用来蓄养只有一千几百的家丁,剩下的银钱都落入了将领们的兜里。

虽说吃空饷在大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关内将领尚不敢有如此苛待士卒的举动,并且也不至于过分盘剥手下士卒的粮饷。朝廷按每人每月一两银子拨下军饷,关内的将领怎么也得给士卒五成以上,哪像辽西这样,直接全部打包收入怀中,只是再拿出一小部分养着家丁而已。

真要如洪承畴所言,朝廷直接将粮饷发到士卒手中,早就被各级将官吓破胆子的军户们敢不敢要还是个问题。就算敢要,可朝廷的人前脚走了,将领们后脚就敢挨家挨户把粮饷收上来,敢反抗的结果不用说。为了集团的利益,这帮人可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普通军户哪有实力反抗?再说朝廷如此明显分化兵将的举动,在没有官军重兵压制的情况下,说不定会引发不可测之事。

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进盛京城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四十八章 巡视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六百九十章 未来的接班人选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三百零三章 乱起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战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养人才地朱慈烺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将军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五章 皇庄1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四十章 大战4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五百零一章 新设府县与驻军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第三百四十四章 内阁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二百一十二章 琐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机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五十七章 破敌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机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芦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二百八十六章 贩私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十五章 哗变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请您上路吧!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二百五十六章 战前第四百二十五章 战幕拉开第五百九十章 谋逆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一百二十三章 退兵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体系的建立第六百四十二章 卢阎王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一百零五章 夜袭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兴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六百二十四章 坚定不移地站在皇帝这边第二百章 客户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六十一章 范家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十五章 哗变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五百六十六章 钦差人选、补充官吏数额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七百二十六章 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第六百二十七章 皇帝到底想干什么呢?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