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改变战略

朱振卿坐回到椅子上,沉思起来。不得不承认,明末最具战略眼光以及军事才能的人非洪承畴莫属。崇祯中后期,正是洪承畴以及卢象升、孙传庭的苦苦支撑,大明才多活了几年。如果没有这几人,早就土崩瓦解了。

但历史上的崇祯是个急性子,他也看出来流贼才是危害大明江山的最大祸害,但急于求成,一再下旨催逼洪承畴,令他限期克贼,几个月之内就要彻底消灭掉全国几十万已经形成强大战力的流贼。这让兵力捉襟见肘的洪承畴疲于奔命,接连丧师。最后于松山大败,葬送了明军的主力后投降满清。

流寇之所以难以剿灭,其特点就在于流动。避实就虚,官兵势大他们就跑;守备力量弱他们就攻破城池大肆劫掠。

其中尤以闯贼高迎祥最强。高迎祥部下多蕃汉骑兵,兵甲犀利,勇悍亡命,擅长突击。并且经过长期与官兵对战,经验丰富。作战时号令严明,对阵时既能保持阵型不乱,又能以步兵埋伏而以骑兵冲锋。

而洪承畴所辖兵马一般为马三步七,阵战时虽然不会轻易战败,但流贼见事不可为会迅速撤退,官兵只能眼睁睁看贼离去而毫无办法。对付骑兵的办法唯有以骑对骑,洪承畴的奏章里也隐约透露出这方面的意思,但生怕落下畏敌怯战的名声,所以不敢正面提出。

想到这里,朱振卿心里一动,想到了后世名声很大的一只骑兵------关宁铁骑。这只以骑兵为主的勇悍之师战斗力没得说,但军纪败坏,辽东将门现在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这点从崇祯二年建奴破关兵围京师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祖大寿竟敢在袁崇焕被捕后擅自带兵弃敌而去,不顾建奴大军还在威胁京师,不顾皇帝的安危,可见其内心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但现在大明朝廷并未显出要亡的样子,各处的兵头明面上还是不敢公然不听调遣,只是耍一些小手段阳奉阴违而已。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要有一只能压服四方的可用之兵。如果有一只战无不胜的强兵在手,那下面那些骄兵悍将就会服服帖帖。谁敢违抗朝廷,将会有被剿灭的风险,眼前的荣华富贵会烟消云散。毕竟谁敢以手下的几千兵马去对抗一国呢?流寇只是一些吃不上饭的泥腿子而已,这些世家将门根本瞧不起他们,也不屑与他们为伍。

“王承恩,传旨给兵部,调祖宽,祖大乐,李重镇,吴三桂所部,克期南下。祖宽,李重镇部归属五省总理卢象升麾下节制。祖大乐,吴三桂部归五省总督洪承畴麾下节制。”

“另外从内帑中拨饷银各20万两给洪承畴,卢象升。皇帝不差饿兵,告诉他们,朕就这点家底了,让他们省着点花!但不能拖欠克扣官兵饷银!朕会派人核查,让他们好自为之!”王承恩应声而去。

朱振卿琢磨着,是不是给洪承畴,卢象升写一封密旨。内容就是要改变以往急于寻求灭贼的战略战术,要徐徐图之。当然,这个缓图并不是无限期拖延,因为另一个心腹大患还在虎视眈眈。虽然皇太极现在心里隐隐约约有了对大明江山的野望,但在绝大多数奴酋眼中,大明就是块肥肉,逮住机会上来撕咬一口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所以说,缓图只是给洪承畴和卢象升更多从容布置的时间,一旦抓住机会,还是要彻底剿灭流寇。因为朱振卿知道,最后灭亡大明的就是这些现在不成大气候的流寇。

想到这里,朱振卿吩咐道:“来人,笔墨伺候!“

殿外闻声小跑进一个十几岁的小黄门,来到御案前,动作麻利的把笔墨纸砚铺好,然后研好墨,弯腰把御笔呈到朱振卿面前。朱振卿赞许的看了他一眼,接过笔沾好墨汁后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黄门麻利的跪倒,答道:“启禀皇爷,奴婢名叫李二喜,年已15岁。”

”家是哪里人氏,为何进宫啊?”朱振卿没有马上书写,而是饶有兴致的问道。

“好叫皇爷得知,奴婢家是北直隶昌平人。崇祯二年建奴破口,昌平遭了兵灾,奴婢父母哥哥都死了,只剩一个妹妹。奴婢带着妹妹,和乡亲一起逃到京师后就留了下来。后来建奴离去,乡亲们都已返乡。因奴婢家无余产,以前也是租种他人的田地糊口。现在就奴婢和妹妹,她当时才5岁,无力耕种,所以留了下来。奴婢年岁还小,没有力气去打工养活妹妹。幸好碰到有心人指点,才去势进了宫,有月薪能养活妹妹!”

朱振卿心下惨然:“那你妹妹呢?你在宫里,平日里无法出宫,她幼小年龄,如何活得下去?”

”回皇爷的话,那个指点我进宫的好心人收留她做了个义女,奴婢每月开支后,都会出宫一次,把钱给她送去。”

朱振卿默然半晌,说道:“起来吧,以后好好做事,就跟着王承恩吧。”

“谢皇爷恩典,谢皇爷恩典!”李二喜边起身边高兴的回道,跟着皇爷的贴身太监,那可是前途一片光明,至少有人罩着,不会再被其他太监欺辱。

朱振卿开始写旨意。密旨不同于其他圣旨,当然要亲自写。尤其是这种基本上否定了自己前期战略思想的密旨,尽量不能让旁人知晓,以便维护皇帝的尊严。虽然灵魂来自后世,但承袭了这句身体的前期所有的功能。崇祯帝还是很有文采的,并且书法尤为人称道。

斟酌一会,朱振卿开始提笔疾书。与其说是圣旨,不如说是密信。一刻钟后方才写好一封,然后又写了一封,内容大致相同。

大约半个时辰后两封密旨写罢,李二喜接过,然后待墨迹干透后,捧起放于御案上的玉玺盖了上去。最后各装进一个朱红色的匣子,用蜜蜡封住就算好了。

“你将密旨交于锦衣卫堂上官,让他安排妥帖人手护送传旨的太监,连同饷银,送达督臣和理臣手里!”

“奴婢遵旨!”李二喜端起匣子转身小跑着去了。

“王承恩这奴婢怎么还没回来?”朱振卿嘴里嘟囔了一句。转念一想,兵部在宫外,这一来一去再加上传旨回话,怎么也得一个时辰,自己却是心急了点。也难怪,虽然是灵魂的穿越,但性子脾气是根深蒂固的,很难一下子改变。

一个多时辰后王承恩回来了,朱振卿问道“事情办好了?”

”禀皇爷,办好了,因为与本兵争执了几句,所以误了一些时辰!”

“哦?张凤翼如何说的?”朱振卿问道。

“回皇爷,本兵接到圣旨后面有难色,然后奴婢催促他用印下令。他说请老奴回禀皇爷,说如果调这么多兵力南下,恐建奴闻讯乘虚而攻,一旦发生意外,他就是失土重罪。老奴虽然不懂兵事,但老奴是皇爷的人,就对他讲这是圣意,绝不可违!在老奴坚持下,他才下令然后用印,老奴眼看着他着人领令而去后才赶了回来。”

“你做的不错,去传膳吧!”

王承恩答应了一声转身要去,突然又回头对朱振卿说道:“皇爷,奴婢觉得本兵说的也有点道理,辽东那边不会出问题吧?”

‘’赶紧滚去传膳,这不是你管的事!”朱振卿笑骂道。

王承恩笑嘻嘻的去了。按常理说,兵部尚书张凤翼其实也没错,毕竟这次一下抽调了一万多精锐骑兵南下,辽东兵力却是有点空虚。但自己是带着后世的信息来的,知道明年建奴的确又一次破开长城攻到了京师附近,但并不是从山海关一线,而是从居庸关破口而入。况且辽东聚集了十几万重兵,都是龟缩于城池之内,骑兵不敢去主动挑衅建奴,留在那里用处并不很大。想起张凤翼在今世作为,朱振卿心里感到厌恶,一个无能之辈窃据高位,看来是时候启用杨嗣昌了。虽然后世对杨嗣昌贬多于褒,但他就任兵部尚书初期制订的方略还是可行的,只是后来各种原因导致了局势不断恶化,他最后也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个理想主义者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进盛京城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七百零九章 现皇后找前皇后诉苦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传播带来的改变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四百九十九章 斩将溃敌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规划第五百九十五章 证据在手、开始抄家第一百三十四章 擒贼第七百一十三章 议定出兵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二百零四章 忧虑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铺所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战是走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一百一十五章 抢盐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驳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设兵团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四百四十六章 惊变第六百八十章 银子多了愁的怎么花出去第五百九十三章 选准目标、准备动手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六百四十章 不干都不行了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芦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二百五十一章 问计第七百三十九章 战略意图、天大的人情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六百八十章 银子多了愁的怎么花出去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三百四十六章 举荐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给你,但你要拿东西来换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六百八十九章 孙传庭纳妾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锋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见棺材不落泪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二十三章 陛见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