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

自从穿越过来后,朱由检的重心都放在了剿贼安民、经商赚钱、抄家发财这些大事上,对于刑部、大理寺这两个部门并没有太多关注过,也就是每年秋决批红时才想到这两个部门的存在,直到今天冯英刚才所言,朱由检才意识到自己又犯了执政失衡的错误了。

“启奏圣上,老臣所言首件事便是将提刑按察逐步下到州县去,以便于更好地维护与加强圣上及朝廷之权威。太祖立国之初便于各行省设置按察使司,其意为察地方官民之善恶,绳不法以纠错,激浊扬清,惩恶扬善。自各省按察使司建立以来,其作用自是有目共睹,老臣今日便不再就此多言。而太祖更于洪武十五年下旨,于天下州县特置提刑按察分司,虽因种种事由于半年后裁撤,但太祖之雄才伟略仍为当世罕有!”

朱元璋当初为了达到对地方官吏的全面监督的目的,于是在大明各州县设立了按察分司,以五百余名士人充任按察分司佥事,赋予其纠劾地方官吏廉洁清正与否的权利。

毋庸讳言,太祖的初衷和设想是好的,但他高估了这批所谓士人的节操。

这数百名按察佥事下到州县之后,一部分人依仗手中特权而试图凌驾于地方主官之上,在大耍官威的同时更是利用手中职权,对当地官绅乡绅强行索贿,并且干涉主官的施政行为,短短时间内便将众多州县搞得乌烟瘴气,士绅百姓都是怨声载道。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朱元璋果断下令裁撤了地方按察分司,对其中犯事的士人儒生全部予以斩首,这场仅仅维持了半年的新政最后草草收场。

朱由检对这次非常短暂的新政并无过多的研究,在当下御史和锦衣卫已经具备了监视地方的实力之后,对于受刑部与都察院双重领导的按察使司他也没怎么重视,没想到今日冯英旧事重提,竟再次建议于地方州县重开按察分司一事。

“冯卿既知太祖设而复裁之事,那今日为何又有此念呢?”

“启禀圣上,老臣今日之所以旧事重提,盖因世易时移也,今之大明已与两百余载前有了天差地别之变,现下重设按察分司之条件远胜国初之时,且更加合乎太祖当初之所欲也!”

“哦?卿且说说,不同之处何在,按察分司复设之后有何益处!”

“启禀圣上,现下与国初之最大不同,便在于当今天下已非混乱之初,文风日昌之下致使无数读书人空有其才而闲置,士绅文人大部生活优渥,其自律之心更甚;朝廷各种律令也已日见完备,而抚民官及佐贰更应主次分明、各负其公,以其专责而治所辖,如此便能使相关事宜由业务精熟之人承担,更便于防治刑狱冤情之生发!按察分司之设还有一项益处,那便是与都察院、亲军百户所一道,在纠劾地方不法之时,彼此之间亦能相互监督,以防其中之情弊生发!”

最后这一点才是冯英的最终目的:与都察院和锦衣卫分权,扩大刑部的影响力和权利。

虽然各省按察使司是受刑部和都察院共同管辖的部门,但其主要职责仍是以刑狱判案为主,所以其主官任免也是以刑部堂官的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随着地方巡按御史的出现,其原先纠劾和举荐地方官吏的职能已经逐渐消失,受理刑狱上诉、纠正错案、复查州县文书卷宗并审核其判决等变成了提刑按察使司的正经业务。

刑部上下对失去一项极为重要的权利一直非常不满,现在看到皇帝有将皇权延伸到基层的意向后,几位堂官暗中商议一番后,决定趁机上本,以减少冤案发生、监督和预防御史、锦衣卫以权乱政的名义夺回失去的权利。

朱由检并未深究刑部的抢权本意,而是对冯英所奏一事的可行性和效果颇感兴趣。

分权本来就是他未来准备施行的执政策略之一,他是打算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于明年下半年推出将地方官吏的职责和权限分散的决定,没想到今天竟然有人抢在他的前面提出了此事。

“冯卿所奏之事颇为紧要,朕会看过题本后再行决定!刑部亦要拿出相应细则才好。冯卿现下可将后面二事一一道来,若是合乎合规合理,朕自会纳而行之!”

这件事大体可行,但具体细节还要好好斟酌一番。待规则制定完备后,就选择京畿几处州县试行,一年之后就能知道效果如何,到时再根据利弊加以完善,并逐步在大明境内推广。

冯英所奏的后两件事倒是非常具体,也是通过层层上报后传递回来的底层基本情况。

他提议改变现有获徒刑犯人押解方式,由某地官府总责改为分段式押解。

大明的刑律之中,除了被判斩监侯的死囚以外,执行最多的就是徒刑。

在大明律中,根据罪人所犯罪行,被依律判几百里到数千里的徒刑占据了犯罪人数中很大一部分比例。

比如这几年被抄家的那些勋贵文臣,除了主犯授首以外,其家人都是被流到数千里以外的荒僻之地,其他类似的情形也是非常之多。

这些罪人或者犯官家眷被流放到外地,从头至尾是需要有人持械押送、以防犯人中途跑掉的,而各地方官府里的衙役便是负责长途押解的主要人员。

在交通条件极度落后的时代,长途押解犯人可是一件苦差事,因为不管路途多远,这一路上都要步行前往。

缺乏相应的医疗、食宿、安全等保障措施,长途跋涉中遇到极端恶劣天气更是常见,更别说虫蛇猛兽、瘴气恶疾等突发状况了,就算是小小地风寒湿热之症也很可能会让押解之人送命。

这数千里的行程中,不可能一直在人烟密集的城镇乡村附近行走,犯人被流之地也都是荒僻之所,根本没有官道可走,翻山越岭、露宿荒郊野外也是家常便饭,虽说官府不会规定需要多久便要押解到位,但这一路上却是是辛苦异常,很多衙门的官差也是命丧路途之中。

但这门差事同时也是一个油水颇大的好差事,因为怕官差们路上苛虐犯人,很多犯人亲属会事先给押解的官差送一些好处费,衙门里也会根据路途远近给出固定的津贴和费用,所以很多衙役也是抢着接手只要的差事。

而有些悲天悯人的地方官则是不忍见职下因公差送命,所以便将一些意见反映到了提刑按察使司衙门,这样的意见多了之后,一些行省的按察使也就上禀给了刑部堂官们。

经过堂官们商议过后,觉着专责犯人由事发地解往徒刑地确实有些不太人道,于是便有了冯英今日的题本奏请。

按照冯英的建议,以后徒刑犯人押解差事改为沿途州县接力的方式,这样就省却了事发地衙役长途跋涉的辛劳,减少官差因伤病意外亡于路途的状况发生。

“冯卿之奏切合实情,朕准了,内阁可依冯卿之奏拟定条文下发各行省按察使司,之后遵照执行便可!有关改善牢狱状况之题本也交内阁议处吧!卿等还有无他奏?”

“启奏圣上,臣有本要奏!”

第八百五十六章 议定出兵、太子监军第一百章 心安第六十五章 上门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军的秘密武器第五百九十三章 选准目标、准备动手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战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七十章 商路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三百零一章 诱惑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五百五十七章 终成眷属、赐银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一百四十五章 养济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击2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联军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后吐真情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聋眼瞎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学第六十章 追击2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养人才地朱慈烺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三百零一章 诱惑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标是马尼拉的大佛郎机人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计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第三十九章 大战3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态站队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十四章 大生产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六百八十九章 孙传庭纳妾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义为名,目的还是利益第五百八十二章 蛊惑和算计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二百二十一章 征税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镇第三百六十四章 敌至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三百六十章 台湾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九十九章 抵达第三百七十四章 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