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

自从穿越过来后,朱由检的重心都放在了剿贼安民、经商赚钱、抄家发财这些大事上,对于刑部、大理寺这两个部门并没有太多关注过,也就是每年秋决批红时才想到这两个部门的存在,直到今天冯英刚才所言,朱由检才意识到自己又犯了执政失衡的错误了。

“启奏圣上,老臣所言首件事便是将提刑按察逐步下到州县去,以便于更好地维护与加强圣上及朝廷之权威。太祖立国之初便于各行省设置按察使司,其意为察地方官民之善恶,绳不法以纠错,激浊扬清,惩恶扬善。自各省按察使司建立以来,其作用自是有目共睹,老臣今日便不再就此多言。而太祖更于洪武十五年下旨,于天下州县特置提刑按察分司,虽因种种事由于半年后裁撤,但太祖之雄才伟略仍为当世罕有!”

朱元璋当初为了达到对地方官吏的全面监督的目的,于是在大明各州县设立了按察分司,以五百余名士人充任按察分司佥事,赋予其纠劾地方官吏廉洁清正与否的权利。

毋庸讳言,太祖的初衷和设想是好的,但他高估了这批所谓士人的节操。

这数百名按察佥事下到州县之后,一部分人依仗手中特权而试图凌驾于地方主官之上,在大耍官威的同时更是利用手中职权,对当地官绅乡绅强行索贿,并且干涉主官的施政行为,短短时间内便将众多州县搞得乌烟瘴气,士绅百姓都是怨声载道。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朱元璋果断下令裁撤了地方按察分司,对其中犯事的士人儒生全部予以斩首,这场仅仅维持了半年的新政最后草草收场。

朱由检对这次非常短暂的新政并无过多的研究,在当下御史和锦衣卫已经具备了监视地方的实力之后,对于受刑部与都察院双重领导的按察使司他也没怎么重视,没想到今日冯英旧事重提,竟再次建议于地方州县重开按察分司一事。

“冯卿既知太祖设而复裁之事,那今日为何又有此念呢?”

“启禀圣上,老臣今日之所以旧事重提,盖因世易时移也,今之大明已与两百余载前有了天差地别之变,现下重设按察分司之条件远胜国初之时,且更加合乎太祖当初之所欲也!”

“哦?卿且说说,不同之处何在,按察分司复设之后有何益处!”

“启禀圣上,现下与国初之最大不同,便在于当今天下已非混乱之初,文风日昌之下致使无数读书人空有其才而闲置,士绅文人大部生活优渥,其自律之心更甚;朝廷各种律令也已日见完备,而抚民官及佐贰更应主次分明、各负其公,以其专责而治所辖,如此便能使相关事宜由业务精熟之人承担,更便于防治刑狱冤情之生发!按察分司之设还有一项益处,那便是与都察院、亲军百户所一道,在纠劾地方不法之时,彼此之间亦能相互监督,以防其中之情弊生发!”

最后这一点才是冯英的最终目的:与都察院和锦衣卫分权,扩大刑部的影响力和权利。

虽然各省按察使司是受刑部和都察院共同管辖的部门,但其主要职责仍是以刑狱判案为主,所以其主官任免也是以刑部堂官的意见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随着地方巡按御史的出现,其原先纠劾和举荐地方官吏的职能已经逐渐消失,受理刑狱上诉、纠正错案、复查州县文书卷宗并审核其判决等变成了提刑按察使司的正经业务。

刑部上下对失去一项极为重要的权利一直非常不满,现在看到皇帝有将皇权延伸到基层的意向后,几位堂官暗中商议一番后,决定趁机上本,以减少冤案发生、监督和预防御史、锦衣卫以权乱政的名义夺回失去的权利。

朱由检并未深究刑部的抢权本意,而是对冯英所奏一事的可行性和效果颇感兴趣。

分权本来就是他未来准备施行的执政策略之一,他是打算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于明年下半年推出将地方官吏的职责和权限分散的决定,没想到今天竟然有人抢在他的前面提出了此事。

“冯卿所奏之事颇为紧要,朕会看过题本后再行决定!刑部亦要拿出相应细则才好。冯卿现下可将后面二事一一道来,若是合乎合规合理,朕自会纳而行之!”

这件事大体可行,但具体细节还要好好斟酌一番。待规则制定完备后,就选择京畿几处州县试行,一年之后就能知道效果如何,到时再根据利弊加以完善,并逐步在大明境内推广。

冯英所奏的后两件事倒是非常具体,也是通过层层上报后传递回来的底层基本情况。

他提议改变现有获徒刑犯人押解方式,由某地官府总责改为分段式押解。

大明的刑律之中,除了被判斩监侯的死囚以外,执行最多的就是徒刑。

在大明律中,根据罪人所犯罪行,被依律判几百里到数千里的徒刑占据了犯罪人数中很大一部分比例。

比如这几年被抄家的那些勋贵文臣,除了主犯授首以外,其家人都是被流到数千里以外的荒僻之地,其他类似的情形也是非常之多。

这些罪人或者犯官家眷被流放到外地,从头至尾是需要有人持械押送、以防犯人中途跑掉的,而各地方官府里的衙役便是负责长途押解的主要人员。

在交通条件极度落后的时代,长途押解犯人可是一件苦差事,因为不管路途多远,这一路上都要步行前往。

缺乏相应的医疗、食宿、安全等保障措施,长途跋涉中遇到极端恶劣天气更是常见,更别说虫蛇猛兽、瘴气恶疾等突发状况了,就算是小小地风寒湿热之症也很可能会让押解之人送命。

这数千里的行程中,不可能一直在人烟密集的城镇乡村附近行走,犯人被流之地也都是荒僻之所,根本没有官道可走,翻山越岭、露宿荒郊野外也是家常便饭,虽说官府不会规定需要多久便要押解到位,但这一路上却是是辛苦异常,很多衙门的官差也是命丧路途之中。

但这门差事同时也是一个油水颇大的好差事,因为怕官差们路上苛虐犯人,很多犯人亲属会事先给押解的官差送一些好处费,衙门里也会根据路途远近给出固定的津贴和费用,所以很多衙役也是抢着接手只要的差事。

而有些悲天悯人的地方官则是不忍见职下因公差送命,所以便将一些意见反映到了提刑按察使司衙门,这样的意见多了之后,一些行省的按察使也就上禀给了刑部堂官们。

经过堂官们商议过后,觉着专责犯人由事发地解往徒刑地确实有些不太人道,于是便有了冯英今日的题本奏请。

按照冯英的建议,以后徒刑犯人押解差事改为沿途州县接力的方式,这样就省却了事发地衙役长途跋涉的辛劳,减少官差因伤病意外亡于路途的状况发生。

“冯卿之奏切合实情,朕准了,内阁可依冯卿之奏拟定条文下发各行省按察使司,之后遵照执行便可!有关改善牢狱状况之题本也交内阁议处吧!卿等还有无他奏?”

“启奏圣上,臣有本要奏!”

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二百六十五章 变化第五百六十七章 国子监里不是有人吗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军抵达马尼拉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六百八十二章 医院开张,御医坐诊第一百八十二章 军心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三百零二章 趋利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临城下、搜捡土著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七百七十八章 荷兰人想找大明做帮手第七百三十五章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怪物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九十八章 计议第七百七十六章 对外援助、强制迁移贫困人口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进盛京城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没钱养老?士绅们有啊!第三百三十章 改进第五百四十四章 诱之以利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十六章 平叛第三百六十四章 敌至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五百一十五章 赵武的猜测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二百一十五章 强抢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动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声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二百一十八章 弑父第六百一十五章 致仕和退休、养老金第四章 洪承畴第四百五十九章 诛心之言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一百六十八章 边镇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十五章 哗变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四百七十五章 赌命的祖大寿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猪吃虎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陆辽东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将军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四百三十五章 飞蛾与果决第一百零六章 鏖战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辅之子的侯方域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陆是必占之地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三百零三章 乱起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将第一百八十三章 刘国能第七百三十章 虽远必诛不止是口号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择吧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六十九章 发展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笔升擢、谈判开始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六百一十四章 干股与分红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三百六十章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