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请封

令朱由检和其他人没想到的是,说话的又是礼部尚书张国维。

这厮刚被首辅打了脸,怎地又蹦了出来?难道嫌自己死的慢不成?

“有事奏来!”

在群臣幸灾乐祸的眼神中,朱由检面无表情的开口道,语气中没有掺杂任何感情色彩。

“启奏圣上,已薨衍圣公长子孔兴燮连番上书礼部,分说请求下代衍圣公袭封之事,其请封之表臣也已呈于御前一月有余;衍圣公之位乃我名教之标杆,其长期空缺之下恐引发士林纷议,致使天下读书人心生惶恐。此事关乎天下教化之兴衰、士林人心之向背,实是几位紧要之事,还请圣上早日下旨赐其袭封,以安天下士人之心!”

距孔衍植被锦衣卫溺毙已经过去数月有余,其长子孔兴燮在两个月前便上表朝廷,请求册封袭爵一事能尽快办妥。

而礼部早就将孔兴燮的请封表转呈进宫,但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宫内的任何回应。

孔兴燮却误以为是自己没有打点到位的原因,在托请了数位名家大儒致信数位朝堂重臣后,又遣了亲信进京,以重礼请托张国维等人面圣时提及此事,以求尽快袭封衍圣公之位。

张国维在接受了孔家送来的两千两银子以及几样古董字画之后,遂以礼部的名义绕过通政司,直接给皇帝上了部本,将衍圣公爵位的重要性,以及孔兴燮袭封的合法性罗列其中,请求皇帝尽快赐封,以免引发士林清议的不满。

没想到部本进宫之后依旧是没有任何回音。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虽然张国维自知自己的前程不妙,但为了在士林中赢得一片好评之声,以便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些人脉,这才在连续被温体仁摆了两道之后,硬着头皮站出来再次提及此事。

“据朕所知,孔家借衍圣公之名,于乡里多行种种不法之事。近两百年来,其通过巧取豪夺、强行逼迫等手段,于天灾人祸之时强买百姓良田归为己有,期间更是有伤人害命之嫌。据查,衍圣公府名下田地有数千顷之多,且俱为水浇良田,大部分原为当地农户所有。而其为孔府强买之后,产出之粮亦均被其囤积居奇,于粮荒之际高价售卖谋取不义之利!此等行为于圣人利义之喻完全相悖,此等行径已背离圣人初衷,其以何德承继爵位?朕以为,孔家北宗于名教大义之上缺失严重,与孔家南宗耕读传世相比,其应当悔过自省方可言其余!此事不必再提!朕自有决断!”

朱由检冷着脸将张国维的奏请驳了回去、

孔兴燮遣人入京送礼的详情锦衣卫早就呈报宫内,朱由检并没放在心上,谁收了礼都没用,一些提及此事的题本都被他扔到了一旁。

他就等着有人站出来公开给孔家说话时,把孔家的丑事宣扬出来,向世人揭穿孔府北宗贪婪无耻的真面目,以此来打击那些伪儒家、真小人的丑恶嘴脸。

一旦孔家的丑事曝光,那肯定会在士林中引发对孔家的争议和批判,也会使世人对儒家经义如何作为个人修身标准重新定义。

而最后自己再以朝廷的名义重新制定儒家标准,在大明推行新儒家学说,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基础的儒学理义,以约束更多人的言行。

朱由检相信,自己今日这番言论很快就会被传扬开去,到时候锦衣卫再借机暗中推波助澜,拿出一些真凭实据用以辅证之后,这足以让天下有头脑的人去用疑虑的眼光看待孔家,那么孔家所释义的儒家学说也将会成为士林中议论的话题。

只要有了怀疑就好,朱由检并没打算彻底否定儒家,只是想去其糟泊、留其精华而已。但这将会是一件旷日持久的大事,朱由检也没有太多精力参与其中,到时候就交给老温处理吧,相信他会乐于替自己背黑锅的。

张国维脸色讪讪的坐了下来,一股浓浓地挫败感从他的心头升起。

孔家不管做了什么都与他无关,他只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捞取一些私利,而皇帝对他的不耐让他感到绝望。看来自己在京师的日子可以倒数了,可令张国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无论自己怎样努力,皇帝就是看不上他,这到底是何原因呢?

“报~~~启禀皇爷!关外紧急军情送达!”

就在这时,殿外的一名小太监捧着一个红漆木匣奔入殿内后大声跪禀道。

王承恩赶忙小跑着过去接过了木匣,小太监躬身退到殿外。

“温卿、杨卿、孙卿、陈卿留下,其余诸卿且回本部处置公务去吧!”

随着朱由检的一声令下,除了被点名留下的几人以外,包括骆养性在内的内廷、外廷诸人施礼后退出了殿内。

王承恩在验看过木匣封口未动后,将封口处的蜜蜡用火折融开,打开木匣将里面的奏报拿出递到了朱由检手中。

洪承畴的奏报内容不多,朱由检接过信笺看了一眼后先是微微一怔,继而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不一会功夫,殿内的几人便将奏报传看一遍,王承恩收回后放在了御案上。

“诸位卿家议一议吧,此事虽说不知原委到底为何,但对朝廷来说确是有益无害。那么此间有无以供利用之处呢?众位卿家不妨详加考量!大伴,去吩咐一声,朕今日午间留几位卿家用食!”

朱由检笑吟吟地说了几句后转头对王承恩道,王承恩赶忙点头应下,之后去后殿门口唤过一个小太监嘱咐了几句,小太监随即飞奔而去。

见众臣都在蹙眉思考当中,殿内一名小太监轻手轻脚的给几位大佬续上茶水。

朱由检并未催促众人,而是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活动活动腿脚。

不知不觉已经是未时末了,坐了这么久确实有些乏累的感觉。

穿越过来几年,一直忙于各种事物,缺少了足够的运动量,以致精力有时感觉不继,看来以后要多活动活动了。

朱由检这番伸胳膊蜷腿的举动刚好被回来的王承恩看了个正着,王承恩赶忙小跑到他的近前压低声音问道:“皇爷,您是不是累了?这事一时半会怕是几位大学士也想不出好法子来,要不您去后宫歇会儿,老奴陪着几位学士在这静思,待御膳备好,您和几位学士用过膳食再商议此事可好?”

“大伴有心了,朕只是无事起来松缓松缓,眼下用膳还早,且稍待吧!对了,大伴,家人可曾安置妥当了?”

朱由检笑着低声问道。

早在前年的时候,他就让王承恩从自家侄儿中过嗣一个,给他承继香火的同时也能让他的名字重回族谱之上。

要知道王承恩虽然位高权重,但毕竟是没了子孙根的阉人,因为自家绝后的原因,不管你多大官都要被从族谱上除名的,将来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因为那样会让先人蒙受羞辱的,这件事已经成了王承恩长久以来的的一块心病。

“回皇爷的话,老奴的侄儿前几日已是入京,现已搬进了老奴于东城给他置办的宅子里;等瞅个良辰吉日,老奴就办个磕头宴,从此之后老奴也是有自家孩儿之人了!”

此刻的王承恩容光焕发,平时佝偻的身子也挺直了起来,语气里是满满的自豪与欣慰。

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险中求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荡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二百三十四章 开端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与治吏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八章 皇庄4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务支出第七百零七章 带着文臣武将去靶场第六百三十二章 锦衣卫弹得琵琶不是你认知中的琵琶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个好身体,带家里人去撸串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凶猛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一百九十六章 战后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七百四十四章 舆论的重要性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七百二十三章 米涅枪第一次实战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骑兵的状况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败亏输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给揍了再说。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战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状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斗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银币、朝臣建议扩大藩属数量第二百九十五章 目的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第一百一十章 盐商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锋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九十五章 证据在手、开始抄家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三百五十三章 恩赏第七百零九章 现皇后找前皇后诉苦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凶猛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检断案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八十章 困难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镇抚司的手段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七百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返航第三百四十四章 内阁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三百二十七章 阳谋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七百三十六章 贵国岁入几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