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圣意

朱由检想到的另一条门路就是发动致仕官员以及豪商们捐资助学,在各地兴办学校。

尤其是承平已久、繁华日甚的江南一带,大多数人已不为温饱问题所困扰,创办学堂、扩建私塾、扩招生源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兴文建学正当其时。

虽然江南一直是文风昌盛之地,但寻常百姓的识字率依然不高。

随着商贸、海贸的兴盛,江南大批的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很多技术正面临着瓶颈,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让更多的能工巧匠能够读书认字,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以求在各种技术层面上突破创新,这应该是促进手工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朱由检打算把江南的豪商们作为兴办学堂的主力,而致仕在家的官绅作为前者的补充。

其实江南大商贾们一直就有资助读书人的习气,只不过他们把重心放在了科举有望的生员身上。

因为这种提前投资将来会给他们带来极为丰厚的收益,一旦被他们资助的读书人中试为官,那他们在生意场上就会得到特殊的关照与回报,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下,江南利益集团才一步步地形成。

而朱由检的打算是开办平民学堂,而非这种精英式的投机行为,这种赔本生意怕是商贾们很难接受的。

若是不给这些人一些好处,就想让他们帮助朝廷完成这种全民普及的义务教育,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虽然朱由检可以动用厂卫的力量,用杀鸡骇猴的方法逼迫他们就范,但这种破坏法律和规则的办法是与他的初衷相违背的。

让更多人读书明理,在用知识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学会遵纪守法,并且让这种观念普及到全大明境内,那才是朱由检最想看到的结果。

而如果自己开了破坏规则的先例,那以后就很难服人了。

朱由检之所以想让江南商贾参与到办学中来,看中的并不是他们的银钱,他看中的是这个群体所具备的人脉。

而且以商贾们灵活的头脑和思维来看,将学堂交给他们去办,应该会比官方做的更好。

朱由检对此事的结果可以想见:学堂办起来之后,商贾们肯定会一直关注此事。一旦发现这些贫民子弟中有好的苗子,那他们会采取重点照顾的举措,相反设法将这样的孩子培养成做官的苗子,哪怕十棵成材一棵,那也是有的赚。

而至于其他资质一般的孩子,他们肯定会用听之任之的方式不再过问,反正只要糊弄过去就行。

他们这种自以为聪明的想法其实正中朱由检的下怀,朱由检办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全民识字率而已,又不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官员。

现在的关键就是如何诱使他们将更多的学堂办起来,并且利用他们掌握的人脉来提供更多的师资力量,至于其他的问题根本无足轻重。

想来想去,朱由检决定以名爵酬功的方法来进行试水,如果此法效果一般,那就再想别的办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办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没必要太过仓促,急也没有用,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名爵并非真正的爵位,而只是一些荣誉头衔,有了这样的荣衔就可以见官不跪,与生员的资格类似,但要比生员的档次要高一些。

这项计划还不至于招致朝臣的一致反对,因为这是有先例的。

当初自己刚刚穿越过来,朝廷财政窘迫无比时,侯恂就提出过这样的主张,只不过随着事态的迅速好转,这项建议也就此搁置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间已至小雪的节气,路上的行人也因天气寒冷的原因而逐渐减少。

京师西城一座四进的宅院后宅书房内,刚刚下值的温体仁摘下乌纱、脱了官服和官靴,在婢女的服侍下换上一身宽大的青色道袍,踩上一双轻便舒适的锦缎步鞋后,浑身顿觉轻松无比。

“去,让二公子来书房一趟!”

温体仁在椅子上坐下后吩咐道。

“是,老爷!”

婢女蹲身一礼后出了书房,反身将门扇轻掩后向侧院而去。

不一会功夫,一身蓝色直裰、头发用束带扎着的温侃敲门之后推门而入。

“孩儿见过父亲,不知父亲大人唤儿前来有何吩咐?”

温侃向温体仁施礼后恭敬地开口问道。

“祯玉,过几日司农寺官署即将开始正式运作,作为司农寺为数不多的主官之一,你可准备妥当?入职之后可有何打算?且说来与为父听听!”

温体仁看着年过三旬的次子,脸上的神色与平时一般无二。

自家的三个儿子在学问上均无所长,长子与三子都只有生员的功名在身,只有这个次子于数年前勉强中举。

温体仁本想给次子找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因他与原吏部尚书王永光交恶的缘故,一直未曾如愿,无奈之下,只能让其在家中等待合适的时机与职位。

崇祯八年上半年,温体仁终于抓住时机,一举将王永光参倒,这才报了此前之仇。

过后不久,在时任吏部左侍郎周云的默许下,温体仁不顾其他几名阁老的反对与嫌弃,厚着脸皮将次子硬是安插到了内阁七品中书舍人的位子,并对外美其名曰:举贤不避亲。

在温体仁的计划中,最终他会在致仕之前,舍了自己这张老脸求皇帝一次,将这个最有出息的儿子安插到顺天府推官的职位上,自己带着其余二子回乌程老家,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没想到这几年随着皇帝的性情大变,对自己却是更加的信任和厚待,不仅赐恩荫给了自己的长子,而且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将一个远胜从六品推官的位子赏给了次子。

皇帝的恩赏让温体仁在更为忠心耿耿地同时,对自家后代的前程也有了更大的野望。

“禀父亲大人,孩儿原本对司农寺之权属并无太多涉猎,在知悉得赏新职之后,孩儿也是抓紧搜寻相关文档资料以备他用,这几日倒是小有所获,如此于寺务上倒也不致露怯。”

温侃虽在学问上并无过人之姿,但从小受温体仁的影响,对于为官之道倒是颇有一套,为人处事也是八面玲珑,揣摩上意也是比较拿手。

“至于寺务如何开展,孩儿以为,还是遵照两位少卿之意便可,孩儿自会少言多做,方不致令上官生厌。”

温侃见父亲脸上有欣慰之意,紧接着便将初步的打算讲了出来。

“我儿做的不差!此举方乃为官、尤其是下官之道!为父就是生怕你会依仗吾之权势盛气凌人、威压上官,以致恶名在外,传到宫里会使圣人不快,累及为父之名。我儿能懂此道,为父无忧矣!”

温体仁手捋胡须,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来。

“且请父亲大人宽心,孩儿岂是不知进退之人?孩儿以为,圣上虽是将父亲按在大司农之位,其实就是想将司农寺之地位拔高,但又碍于众官之口才隐忍下来。待司农寺有了相当之成就,圣上定会将其拔至六部同等之品级,孩儿觉着,司农寺大有可为!”

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五章 皇庄1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门争夺战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二百七十八章 进宫第五十八章 溃败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传播带来的改变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险第一百二十七章 构想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五百二十章 开花弹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九十五章 城内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一百三十章 淮盐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铁炮与大明火铳谁更强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访艰辛、 惊喜、睚眦必报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十八章 容情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五百零三章 无人可用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一百九十四章 说服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一百六十三章 围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征税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杀无赦!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敌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万胜!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称霸九州岛吗?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梦也没想到能吃饱饭的李保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四百九十章 惩戒与栽培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属国的造血作用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现任高官致仕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三百二十六章 应对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传播带来的改变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十八章 容情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国人的小金库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险、必须警醒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检断案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