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办学

在这个各种知识极度匮乏、信息传递速度及其缓慢、文盲率达到九成以上的时代,加之女性极低的社会地位,很多后世小孩都懂得的常识在当代却是无人知晓。

就拿女性的月事来说吧,无论从对此事的基本了解,以及随后个人应采取的卫生措施来说,绝大多数女性都是处于近乎无知的状态。

朱由检曾经就女人月事如何处理之事问过周后,结果周后将他责怪一通之后,一脸嫌弃的去了懿安皇后处告状去了。

无奈之下,朱由检找到了贤惠温柔的袁妃,在事先说明自己打算替天下穷苦女性解决此事的前提下,袁妃才含羞带嗔的将答案告诉了他:月事带里包裹着香灰用以吸收。

朱由检在惊叹于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能想象到贫困人家的女性是如何在此事中经受煎熬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倒也不难:把香灰换成经过消毒的棉花就可以。

可现在的条件下,大规模生产是不可能的,因为棉花的供应量根本不够。

在万千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现在,解决百姓的温饱才是最主要的问题,这件事只能留在以后的再去考虑了。

说一千道一万,物质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大明的各个阶层相对富裕之后,其他的事情才能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朱由检的打算,静安堂只是他计划中的雏形。

他的打算是,未来的静安堂要建成类似于后世的妇幼保健院的形式,并且要逐步向全大明各个县城推广和建设。

根据他现在拥有的财富来讲,现在就能够在大部分县城开办起来,但女医人数的极度匮乏却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

这事儿单是想想就让他头疼不已,这根本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在他的眼里,现在的大明什么都缺,单是医疗卫生方面来讲,别说女医师,就连男性郎中都少得可怜。

这可不是一年半载、十年八年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方案以及策略才可以。

好在卫生署已经根据具体情况对此展开了行动。

挑选合适的人选作为郎中、女医的后备力量,组织经验丰富的郎中女医对其集中培训,印发相关医学书籍供受训者参考阅读,这就是吴有性拿出的相关措施,也是当前最为行之有效的举措。

朱由检在召见吴有性、对其大加赞赏的同时,也专门自內帑中划拨银钱予以了支持。

朱由检在思考时认识到,提高识字率、纸张的制造和运用、各种书籍的印刷与传播,很多生活常识的普及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缺一而不可的,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得以贯彻到基层百姓中去。

而建立学校是一切的基础,识字人数剧增之后,其他的问题解决起来会更加的轻松。

正是在认识到扫盲的重要性之后,朱由检才将犯官家眷们由传统的流放荒僻之地,改为向距离更近、人员更加集中的地方流放,让这些有文化知识的特殊人群被动的参与到扫盲队伍中去。

自从这项措施实施以来,从各地监视这群人的锦衣卫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这个群体在各地展开地扫盲运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地作用。

这些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积极性,原因就在于朱由检专门为此制订的相关政策。

只要积极配合完成朝廷分派的事物病取得相应的成果,在一定时间过后,根据个人意愿,这批犯官家眷将会被放归原籍,并且会给予一定的薪酬,回到原籍后,将会允许其以平民身份参加除了科举之外的任何生产活动。

在地方官府对其进行定期审核后,只要表现良好,那从第四代开始就可以参加科举了。

正是在这项措施的激励下,这个群体才迸发出了最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皇帝的这项善政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

这个感恩戴德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因为比起历代帝王来说,朱由检可谓是仁慈已极。

首先,对犯事官员没有满门抄斩,而是只诛首恶。

其次,没有将女眷发往教坊司,避免了她们受到肉体和人格上的侮辱。

再次,虽然是流放,但在生活上并未苛虐他们,吃食用度与当地农户并去太大差别。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

原先流放就意味着后代子孙再也不能回到故土,并且从此成为贱籍,成为社会的最下层。

而现在的流放是有期限的不说,而且只要遵守规矩,子孙后代还能有出头之日,这条章程简直是让他们想象不到,许多犯官家眷在家中给朱由检建了生祠朝夕供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锦衣卫当然不会阻止这种尊崇皇帝的行为,只是将事情上报回京,听候上峰的处置办法。

朱由检知道后也只是笑了一笑,骆养性自是明白皇帝对此是默许的,所以他也未再就此专门下达命令,校尉们自然是心领神会的听之任之了。

不过流放人员毕竟人数过少,虽然会在扫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力量还是过于弱小了。

只有广泛的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在全大明兴起一股办学兴文的热潮,这样才会让普通百姓的识字率有一个巨大的跃升。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个因素并非来自于物质方面,而是来自官绅、士绅阶层对于知识的垄断,以及对普及知识的一种恐惧。

这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都是文化知识的直接受益者,他们自然清楚知识的力量,但他们同时也幻想着这种资源一直由少部分人所掌控,这样的话,他们的后代子孙才能享受无穷无尽的富贵荣华。

而一旦这种垄断被彻底打破,那就意味着会有海量的竞争者前来抢夺他们的金饭碗,会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此被淘汰出上层社会,而那些被他们素来视为草芥的平民会成为与他们平起平坐的上等人。

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官绅阶层无法接受的。

朱由检推广的扫盲运动就受到了或明或暗的抵制,一些地方官员对此都是采取了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虽然不敢明面上抗拒此事,但阳奉阴违却成了一种常态。

朱由检也准备拿出相应的办法来应对此事。

他准备将现在正在扫盲地区的官员新增一条考核标准,把扫盲率加入吏部的考核当中,以此来调动和监督相关官员对扫盲的重视程度。

这一条将会作为硬性指标被贯彻下去。

吏部尚书周云算是自己的铁杆了,对自己的这项决策应该会不折不扣的予以执行,不管他情愿还是不情愿。

而对于如何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办学中,朱由检还想到了一条门路,如果能有好的配套政策的话,这条门路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八百零八章 冲突与应对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四百四十六章 惊变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备无患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一百零三章 心机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五章 皇庄1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还是不打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三百章 证据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四十六章 投机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谋而合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十八章 容情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财了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农寺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十八章 容情第七十八章 陈家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九章 皇庄5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五十五章 袭杀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六百三十三章 临死也要带着别人陪葬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一百九十七章 宗亲第四百零六章 列阵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八百三十九章 变通第四百二十五章 战幕拉开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一百四十二章 闲谈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三百七十三章 争抢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五百三十八章 强硬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四百七十四章 孙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二百零二章 禁运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军的秘密武器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六百一十四章 干股与分红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第三百二十六章 应对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设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一百八十二章 军心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一百一十六章 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