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

“妹妹现下症状已与上回前来时大是好转,老身此次已将上回方子略作改动。妹妹回去后,只需将此付汤药用水煎服,每日两次,连服三日,此疾当可无碍,期间忌食荤腥辛辣之物,之后若尚有不适之状,尽可来此找老身就诊便可。”

京城中新建的静安堂的诊室中,方李氏温言嘱咐道。

“奴家谢过姐姐诊治,奴家此症已有数载,每逢发作时便只能苦捱数日,有时实是疼痛难忍,可因着男女之别,无奈之下也只能强忍。自从上旬经姐姐把脉开方后,奴家服药之后旧疾也曾再次发过,可疼起来已是轻了许多,姐姐的药真是管了大用了!

说话的是一名年过三旬、身着杂花襦裙的女子,她的丈夫是顺天府的一名户房书办,这回是来开业几个月的静安堂复诊的。

给她诊治的方李氏已是年过五旬的老妇人,相貌并不出众,但身上那种书卷气以及和蔼从容的神态,却是一般的女性难以具备的。

方李氏出自京师的中医世家,自小耳濡目染,随着家中长辈学了一门好医术。

长大之后嫁到方家为人妇,因为有着出自医学世家的名号,有时也为一些豪门大户家的夫人小姐上门诊治妇科之疾,时间长了在京城内也是传出了不小的名声。

“春萼,适才老身所说你可都记下了?”

“回奶奶,奴婢都已记录在案,还请奶奶您过目!”

在那名女子千恩万谢的去堂前付过诊金及药费离开之后,诊室内一旁的一张案几后面,一名十几岁的丫鬟将狼毫搁在笔架上,拿起书案上一张洒金白纸来到方李氏身前双手放到诊案上,方李氏拿起来仔细地眼看起来。

春萼是方府的丫鬟,从八九岁就跟在方李氏身边服侍。

因为乖巧懂事的缘故,方李氏拿她当了自家的孙女般看待,教她识字看医书,四五年的时间里,春萼对于医术也是通晓了不少。

给病人建立档案,这也是卫生署订下的规矩。

每一名前来就诊病人的姓名、籍贯、所患何种病症、医官如何诊治开方,这些都要留下存档,利于患者后续病情的处置。

这自然是朱由检提出的建议,卫生署署正吴有性对皇帝的这一想法大为激赏,并率先在太医院内开始实施。

坐落于京师南城的静安堂是在朱由检的授意下建起来的,属于卫生署名下,其面向的群体就是京城内的所有女性。

朱由检这个想法也是受了宫里内安堂的启示才产生的。

原先周后她们一旦有了那种妇科疾病,因为男女有别的原因,也不从太医院招人过来,都是请了京城内出名的中医世家中的妇人前来诊治,静安堂的方李氏就曾不止一次入宫给贵人们看病开方,其医术人品都是颇受称道。

在让锦衣卫做了一番调查之后朱由检得知,京城内还是有不少类似于方李氏这种女医的存在,但碍于名分和身份的限制,她们都是在家相夫教子,只有知道她们的大户人家才会专门派人雇请上门,给自家女眷治病的。

在古代,女性患病医治难的问题一直是无解的难题。

豪门大户还有比较多的渠道和门路来化解此类问题,而小户人家的女眷因为讳疾忌医,最后在痛苦和煎熬中抑郁而终的事情屡见不鲜。

至于普通农户家庭就更别提了,连自家的男性劳力生病都因无钱医治而亡,女性如果患上妇科之症那就更别提了。

提到在治病问题上的男女有别的问题,朱由检倒是很容易理解。

别说在这个时代,就是在风气大为开放的后世,很多女性患了难言之疾,到医院就诊时一看是男医生也会掉头就走,不管大小医院,妇科、产科有几个男医生?

只不过现在更为严重的是,女性不仅是因患有妇科病而羞于被男性医者诊治,就算得了普通的病症也同样不去找男性诊治。

有感于此,为了能让广大女性能够在患病时得到医治和帮助,朱由检决意在京师成立静安堂,解决女性就医困难这个顽疾。

但是如何让这些女医愿意接受抛头露面,在大庭广众之下坐诊却成了问题。

从医者本身来讲,尤其是面对的患者都是女性这一角度上,类似于方李氏这样的女医并不忌讳坐诊还是上门医治,但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她们的家庭。

在讲究男女之防的社会体系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

除了小门小户或者是农家女眷,为了生计不得不出来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之外,但凡有些资产或身份的家庭,家里的女眷是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沟通的,更别提长年累月的在外从事什么职业了。

虽然朱由检可以强行下旨征召,或者朝廷用律令要求女医必须出来从业,但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女医家庭关系的破裂,影响到人家的家庭幸福与和睦,这是朱由检不愿看的的结果。

朱由检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总是希望能有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他一直希望的是,不论做什么事,在不违背人伦道德、不违法朝廷法律的前提下,遵从对方的主观意愿应该是最为紧要的。

强迫或者逼迫似乎都不算最佳的方法,而有条件的交还应该是最为切实可行的策略,也是最为附和人性的选择。

想来想去,朱由检决定,还是采取老办法:诱之以利。

如果还不接受,那就威之以权。

当然了,这次他抛出的大饼本身也是个不小的问题,在数月前也曾引发不小的非议,但都被他给强行压制下来。

朱由检的方法就是:以卫生署的名义征召女医,给其类比赐封诰命的品级待遇。

换个意思就是招女人做官,只不过为了不致引起更大的反对声,将官职以赐封的名义封赏到被征召的家中,而不是对照朝廷职官的品级来对待。

此举虽然不是史上仅有,但对于绝大多数朝官来讲,也是很难接受的。

朱由检特意向懿安皇后、周后二人分说了此事的重大意义,深明事理的二人随即对此表明了坚决支持的态度。

为了堵住重臣们地悠悠众口,懿安皇后与周后在朱由检的授意下,特意将朝中三品以上大员们的夫人们,以避暑游玩的名义召入宫中,在宫后苑内游玩赐宴的同时,将此事讲了出来。

还是女人理解女人,懿安皇后和周后将事情掰扯明白之后,当即博得了众位夫人们的一致赞同。

她们中的很多人在自家夫君未发迹之前,因为条件所限,也是深受讳疾忌医之苦,所以对此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皇家的威权在那里摆着,绝大多数人都纷纷表示,回去后定会尽力劝服自家老爷支持此事。

枕边风的威力果然非同小可。

在夫人们回去后的第三日,朝廷征召女医官的条文下发,虽然还是引发不小的议论,但朝堂中却是出奇的沉默。

重臣们并未就此事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这也让中低层官员们感到疑惑不解。

朱由检私下也不禁为自己的妙招得意了半天,惹得周后、田妃她们嬉笑不止。

但仅是让女医者出来就诊,这并不是朱由检的根本目的,他还想借此机会做更多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的事情。

第六百八十九章 孙传庭纳妾第九十八章 计议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笔升擢、谈判开始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六十章 追击2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第五百九十一章 锦衣卫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六百五十章 宫内改革、减少天家个人财富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七百四十五章 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第六百七十八章 财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军的反击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二百二十一章 征税第七百六十四章 进军西域、 逆贼成擒第五百五十八章 凯旋、郊迎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宫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七十章 商路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陆辽东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六百七十一章 减税与股份变更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毙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二百六十章 备战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三百四十六章 举荐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四十章 大战4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铳手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六百一十八章 谷贱伤农?不会的,那可是赚钱的机会。第五十六章 接应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一百四十九章 顺势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一百一十三章 长芦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三百四十章 酒后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八百六十二章 以堂堂之阵击败你第一百章 心安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镇第四百一十二章 对峙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变源自于皇帝鹰犬遍布天下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权分给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爱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检的计划第五百四十七章 陈奇瑜的狠招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三百零八章 权衡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齿、殴打官差第八百六十一章 斩首计划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二百八十一章 准备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杀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三百章 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