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

“有关战备及台湾事宜就议到此处,内阁、吏部、兵部、户部、工部等相关有司,要根据实际抓紧制订相应措施,凡事涉部务者须于十日之内拿出方略,之后尽快部署到位。都察院要加强此二事之监管,要遣专人进驻有司负责督办,但有发现推诿懈怠者,即刻从速纠劾!”

众臣起身施礼接旨。

朱由检头一次给出了时间表的概念,目的就是以严格规范的制度来提高大明官吏的办事效率。

其实自涨薪的新政实施以来,京师各个衙门的办事效率已经与从前有了天壤之别。

在自身利益得到巨大实惠的刺激,以及吏部、都察院、锦衣卫的严格监督下,大明官场上那种慵懒散的风气得到了彻底改善。

尤其是各衙门中具体办差的中下级官员及不入流的书办吏目,生活状况突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人由生活窘困变成了富裕的中产阶级,这种做梦也想不到的改变激发了绝大多数人的工作热情和态度。

在讲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过去,当别人给了你巨大的好处,而你却没有做出相应回报的行为是被世人所鄙夷的,就算其家里人也不会对此表示宽容和理解。

而且内阁已经行文宣示各地官府,只要各地上呈公文言是获朝廷批复回应者,无论涉及人财物哪一面,待所报之事完结之后,必须以详细的公文向朝廷报结,将事情的处置过程与结果做出全面的说明,这些来往公文函件将全部存档以备查用。

而朝廷在收到地方奏报后,会暗中派出御史、锦衣卫查验地方官府所报情治是否存在隐瞒实情的情形存在,一旦发现有欺上瞒下之举,涉事主官一律就地罢职,若其中有徇私枉法者,将由锦衣卫押送入京,交由三法司会审定罪。

一股以上带下、以点带面、监管到位、处置严厉的官场新风气,正逐渐在大明各地官府中开始形成和蔓延。

尽管有相当大一部分官吏对此极度不适应,并且暗地里怨声载道,但一种强大的趋势一旦形成,就绝不会轻易的发生反转。

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身在其中,也只能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下不由自主地被动前行。

在高额收入与丢官去职的双重作用下,大明的吏治正在慢慢向着好的一面扭转。

“启奏圣上,臣有事要言!”

说话的是首辅温体仁。

“温卿有言尽管奏来!内阁施政新风令朕激赏不已,此等一切卿当居首功!”

朱由检笑着夸奖了这位老臣一句。

内阁新政其实就是由温体仁提出并主导展开的。

对于这种有可能会得罪很多人的新举措,王应熊与张至发采取了不支持不参与的态度,而温体仁的施政方案则是得到了朱由检的强力支持。

温体仁为了给温侃打开晋升通道,现在也是无所顾忌了。

他心里清楚,等再过几年自己致仕后,次子的前程就全指望皇帝了。

虽然当了十年的首辅,但自己在朝野中名声并不怎么好,指望别人罩着温侃是不可能了,只有紧紧抱住皇帝的大腿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他当然知道皇帝有锐意图新的心思,现在的一切都是拿着眼皮底下的衙门当实验,在总结得失之后,将来肯定要全面推行。

所以,在参考皇帝施行的京师衙门新政的基础上,老温抢先顺势将加强版的新政推了出来。

不出所料,自己的这个举措得到了皇帝最大程度上的认可,现在要是论起群臣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温体仁自信,自己绝对是稳稳的排在了前三名之内。

“启奏圣上,有感于朝廷新政实施以来,各地往来公文愈加频繁、各地官员调动升迁频仍、新科进士、国子监举子即将赴任之情势,臣建议于京师复设会同馆,并于四方复开水马驿,以便于公文传送、递送使客、官员卸任上任、转运军需、大明各业界人士传递信件物品等等事项。现今大明境内匪患大部消除,四境之内来往商贾行人数量剧增,朝廷应当为其提供适合之食宿之地,免其风餐露宿之苦,故此方有臣之所议!”

所谓的水马驿指的便是水路和陆路交通上的驿站,其中主要以陆路为主。

驿站自古以来便为历朝历代帝王所重视,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后,往往不遗余力庆祝大量人财物力开辟和整饬驿站,用以保障朝廷政令的畅通,以及地方事务能准确及时的传递到中央。

自太祖登基之日起,便将驿站的设立作为军国机务最紧要事务之一,于全国水陆要冲之地开设了驿站,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驿站开设到了大明全境,而各地驿站在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了大明官方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说起驿站,朱由检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李自成。

历史上的崇祯三年,这具身体的本主下令裁撤全国三成以上的驿站,这才导致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横空出世。

银川驿马夫李自成被下岗了,于是乎,李马夫走投无路投奔了所谓的义军,继而“奋臂大呼,九州幅裂”。

当然了,现在的李马夫正如丧家之犬般驰与塞外,正在和蒙古同胞“打”成一片,再无机会颠覆大明江山了。

朱由检当然知道驿递的重要性了,驿路通,国家强;驿路滞,国家衰。

驿递的兴衰是中央政权兴衰的征兆,此话确为至理。

在过去的历史中,每当一个国家政权无力支撑驿递的存在时,就说明这个王朝财力已近枯竭,离崩塌之日已经不远。

历史上的大明就是嘴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驿递的兴衰会如此准确且敏感的反应王朝的兴衰呢?

原因很简单。

一个字:银子。

三个字:很多银子。

在交通极度不便的当今,驿递太费钱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朝廷的邸报传递来说吧,从京师将邸报传递到近在咫尺的宣化驿,单单这个,每月就需花费一两银子。

可想而知,若是将邸报传递至数千里之外的地方,需要花费多少银钱。

崇祯三年,皇帝下达裁撤驿站的圣旨后,仅仅一年过后,太仓便节约了六十八万两银子驿递支出,那才是裁撤了三成的结果。

有此可见,驿递的每年的费用到底有多少。

而邸报传抄发送只是驿站所负担的事物中最为简单的一项。

但朱由检知道,就算花费再多,驿站也必须存在。

因为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过程中,驿站驿递发挥着举足轻重地重要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存在。

温体仁的提议非常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说实属老成谋国之言。

站在首辅这个高位的老温清醒的认识到,若想要将朝廷的新政推广到大明各地,驿站驿递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也是朝廷控制地方官府最为便捷和直接的通道。

朱由检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他甚至知道,很多处于要害位置的驿站中,有些驿卒本身就是锦衣卫的密探,这些便装密探会将很多重要的情报汇总后上报到京师,以卑微的身份为这个国家贡献着一己之力。

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四百一十六章 选官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八十五章 请托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七百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返航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见成效第三百七十二章 陈圆圆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轮马车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择吧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二百五十三章 惧敌第七百二十五章 闽人借机复仇第二百零四章 忧虑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进第二百八十六章 贩私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钱不一定智商高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机带带我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铺所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六百三十一章 张网以待、终有所获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辆四轮马车上路第六十九章 发展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脉的优势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还是不打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来一次十三副?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击老巢、签署不平等条约。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五百零五章 会商裁兵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还是不打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炉炼钢工艺的改进第一百八十七章 冲阵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扫盲班、抢人才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七百二十七章 轰塌城门、米涅枪再次显示威力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十八章 容情第八百二十九章 温体仁的心思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报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贼首血肉祭奠甲申之变第三章 改变战略第七百六十五章 战前闲话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后、向日本移民第三百零三章 乱起第一百一十二章 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