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

崇祯四年孙承宗罢官回家时的幕后推手,大多还在朝中任职,尤其温体仁已经贵为首辅。如果直接将孙承宗推到宣大总督的任上,无疑是把他架在了火上烤,况且现任总督梁廷栋不能毫无理由的去职。内忧外患之下,还是要暂时对文官群体做出妥协,这帮家伙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看来只能以退为进了,想到这里,崇祯吩咐,召见阁臣议事。

寒冬已至,回到乾清宫后,最好的办公地点当然是暖阁,被烧热的地面让室内温暖如春,唯一的遗憾就是空间稍显逼仄。

“温卿,你今年已过花甲之年了吧?”崇祯问道。

“回圣上,老臣六十有三了。”温体仁回道,心里有点莫名其妙,圣上召见怎么问起年龄来了,难道嫌弃自己年老?想到这里,赶忙又补了一句:“臣年齿虽长,但还未衰!”

“嗯,很好,温卿老当益壮,朕心甚慰啊,张卿,你比温卿小一些吧?”崇祯继续问道。

“回圣上,臣年齿小温阁老一岁,身体尚可。”张至发小心翼翼的回道。

“不错不错,诸位爱卿年纪虽长,但具是老当益壮,朕很高兴!前番高阳孙先生还给朕上折子,建议朕大力使用火器,并言唯有火器方能克制建奴鞑虏,朕觉得孙先生所言甚是,已诏勇卫营扩建火铳营,孙先生年岁虽高,但身处民间还能忧其君,朕很是感动啊!”

一众阁臣听到皇帝提起孙承宗,个个都是心中不安。

当初正是温体仁为首,其余人胁从,才把德高望重的孙承宗赶回了家,今天皇帝突然说起孙承宗,难道要重新启用与他?依照孙承宗的资历,在场的阁臣哪个都比不上,人家可是三朝元老,天启、崇祯两朝的重臣。他要是重回朝中,不做首辅实在说不过去,如果孙承宗做首辅,要是他记恨当年之仇,还不知道如何报复呢。

温体仁拱手道:“孙先生年逾古稀,还能为圣上和朝廷分忧,臣实是敬佩。老先生这个年纪,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真是让人羡慕啊!”

张至发道:“老臣如果到了孙先生这般年纪,自是如老先生一般,回老家耕田读书,悠然南山,岂不美哉!”王应熊、郑以伟也是随声附和。

崇祯心里暗暗发笑,这二位话里话外就是孙承宗年事已高,不该再回到朝堂了,朝廷大事还是他们这些六十多岁的年轻人该操心的。

崇祯开口道:“内阁诸臣操劳国事,朕也是有数的,可要是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掌舵,诸位肩膀上的担子会减轻一点,朕实不忍阁臣们夙兴夜寐啊!”

“有圣上掌舵即可,臣等为国效力是应当的,丝毫不觉疲累!”温体仁急忙回道。

“温阁老之言实乃臣等众人的心声!”

“温阁老所言甚是,圣上即是我大明巨轮的掌舵之人!”

“臣赞同温阁老之言!”

其余诸人纷纷发声。

崇祯皱眉沉吟,温体仁等眼巴巴的望着他。

半晌之后崇祯道:“诸卿既然觉得自己能够胜任,朕亦是无话可说。只是可惜了孙先生为国效力的一片心意,朕心中实在过意不去,毕竟是三朝老臣,忠心可嘉啊!”场上诸人皆是暗暗长出了一口气。

温体仁施礼道:“圣上可下旨嘉奖孙先生,其子孙之中有志者也可恩荫入官,如此孙先生自会对圣上感恩不已!”

崇祯道:“就算孙先生不上折子,朕也会加恩荫,朕只是觉得孙先生大才闲置在野,实在可惜。”

诸臣默然不语,看来皇帝还是没有放弃想让孙承入阁的念头,几人对视一眼,瞬间达成共识,无论如何不能让孙承宗回来。

崇祯话锋一转,皱眉道:“朕听闻宣大一线鞑虏频频扣关,军民死伤虽不重,但宣大一线重兵防护,怎能让鞑虏如此猖獗?莫非督抚掌控军队无力?”

温体仁闻弦歌而知雅意,上前一步拱手道:“梁廷栋身为总督,其性懦弱!宣大一地为京师之屏障,须择一位重臣督抚军民不可。如此方可令京师安心!”

“那依卿之见,谁可担此重任?”崇祯问道。

“孙承宗孙先生曾督抚辽东,军民无敢不服,臣举荐其任职宣大!”

“臣附议”

“老臣附议”

“臣附议”

崇祯不置可否,叹道:“梁廷栋如何处置?毕竟是督抚大员。”

“如此尸位素餐之辈,怎能窃据高位而不为?自当是罢职回家!”温体仁慷慨激昂道。

崇祯挥手道:“诸卿退下吧,朕乏了。”诸臣行礼告退。

出了暖阁很远后,王应熊开口道:“温阁老,为何让孙承宗出任宣大?不怕他拿捏住那帮军汉后帮他立功?到时圣上再让其入阁如何是好?”

温体仁叹道:“按照圣上果决的性子,今天要是不让一步,圣上说不定不经廷推,直接拔擢入阁,到那时你我如何自处?至于其以后立功与否,且看着吧。”

“梁廷栋可是四时节礼不断啊,诸位可别说没收!”王应熊与梁廷栋是儿女亲家,其长女嫁给梁廷栋长子。

温体仁停住脚步,面无表情的开口道:“老夫从不收任何人的礼,王阁老自重!”说罢拂袖而去。

王应熊气的脸色发白,张至发赶忙打圆场道:“王阁老切莫生气,待过去这段风头,再寻机起复就是!”

王应熊恨恨的道:“你不收是因为不敢!满朝文武,有多少人看你不顺眼,你要敢收礼,弹劾的折子能堆满圣上的书案!虚伪小人,哼!”其余诸人尽皆默然,王应熊气呼呼的疾步而去,众人跟在后面出宫而去。

几天以后,奉旨探视孙承宗的王承恩回到了乾清宫,崇祯得悉孙承宗一同而来,随即召见了他。

对于这位大名鼎鼎的明末忠臣,崇祯从内心里敬佩不已,抵抗异族以身殉国,明知必死仍奋战到底,这才是民族气节,也是支撑起这个民族的脊梁。

孙承宗欲行大礼参见,崇祯忙起身拦阻,但孙承宗还是坚持着拜了一次,然后才在王承恩搬来的锦凳上坐下。

崇祯微笑着道:“本来想等孙先生歇息一夜再召见,但朕是个急性子,还请孙先生见谅,这一路辛苦了!”

“圣上召见老臣,必为国事,何来辛苦一说!臣年齿虽长,但身子骨还硬朗,还能再为朝廷效力几年!”孙承宗声若洪钟,底气十足,年轻时踏遍大明边关,练就了一副好身板,虽已经七十三岁,但丝毫没有老态龙钟的样子。

“看到孙先生强健如昔,朕很是高兴!此次召见先生,乃是有重任欲托付与你!”崇祯温言道。

孙承宗站起身形,拱手道:“圣上但有所托,尽管吩咐便可,老臣自问尚有些许能力,尤以对九边之事甚为熟知,不知陛下要将老臣遣往何处?!

崇祯忙道:“孙先生请坐。朕正是深知先生熟知边事,所以欲将宣大总督之职交于先生,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孙承宗闻言一愣,开口道:“莫非鞑虏又起边衅?宣大一线朝廷有重兵驻守,杨国柱、虎大威皆是久驻边关的大将,鞑虏这些年已经式微,该不会大规模用兵寻衅吧?难道总督梁大人压制不住这些骄兵悍将不成?”

崇祯赞许的点头道:“孙先生所言甚是!我朝两百年来的持续打击,鞑虏部落间分化严重,许多年来也未曾再出现雄才伟略之人,一个彻底分裂的民族对大明已经构不成大的威胁了,现下惟忧建州耳!”

孙承宗道:“圣上明见,建奴实乃我朝之心腹大患,如不加以遏制,早晚必受其反噬!老臣自天启元年主持辽东始,与建奴打了十年交道,眼见其日益壮大。老奴努尔哈赤与现今奴酋黄太吉,具是胸有沟壑之人,其崛起之势已成,辽东局势很可能会糜烂不堪,臣本以为此次圣上会将臣重新派往辽东任职,没想到会是宣大一线!”

崇祯微笑道:“朕自是知道蓟辽的重要性,但也知道辽东局势的复杂性,想要彻底扭转局势尚需很多时间。现今辽东尚能勉强维持,当务之急是肆虐中原的流贼,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先把腹心之患解除,才能腾出手来全力解决边患!”

孙承宗拱手道:“圣上所言臣不敢苟同,臣认为建奴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至于流贼,大部分不过是手拿木棍的饥民而已,如果洪督、卢督剿抚并用,流贼不足为患,此间道理还请圣上明鉴!”

崇祯心道:我从后世而来,当然知道最后灭亡大明的就是你们并未放在眼中的流贼了,满清不过是捡了个漏而已。如果不是李自成等人把大明腹心之地彻底搅乱,按照满清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占领大明全境,当然,这些事不可能说出来。

崇祯笑道:“建奴如同一头饿狼,爬伏于草丛中,寻机就会从大明身上咬下一块肉来。对付饿狼,只有先把它打疼打残,使其暂时无力再来撕咬,等大明养好伤之后,才能彻底把它打死。先不谈这些,此次先生任职宣大,朕希望老先生彻底整饬边军,严明军纪,查禁空饷,裁汰老弱。待来年局势稳定后,大力屯田养兵,恢复卫所职责,朕会安排有司配合先生,尽管放手去做。先生不必畏惧朝堂流言,朕自会为勇于任事的臣子遮风挡雨。朕从勇卫营抽调一千骑兵,作为老先生督抚标营,随同赴任,以壮朝廷声威!”

孙承宗自是满口应下,君臣又交谈一番,孙承宗拜别回客栈休息。

几日后,兵科给事中常自裕弹劾宣大总督梁廷栋懦弱畏敌。前番鞑虏寇边杀伤百姓数人,掠夺金银财物若干,边军龟缩城内不敢应战的奏折呈递上来。崇祯大怒,下旨罢免梁廷栋总督一职,着令内阁举荐宣大总督人选。

首辅温体仁、次辅张至发等一致举荐前大学士孙承宗接任,皇帝欣然同意。孙承宗遂以东阁大学士之衔赴任宣大,一千骑兵浩浩荡荡的随同而去。

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战第八百三十九章 变通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五百七十六章 整体规划和布局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义为名,目的还是利益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六百七十六章 大明第一支大型建筑队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五百六十六章 钦差人选、补充官吏数额第八百六十一章 斩首计划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七百五十九章 财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倾斜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机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与白杆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兴第七百一十六章 错估形势第三百五十八章 圣意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战的皇帝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问出处第八百七十七章 与日本的“江户条约”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三百五十七章 办学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镇抚司的手段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还是锦衣卫更内行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处之道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七百三十章 虽远必诛不止是口号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设兵团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三百四十六章 举荐第七十七章 陈奇瑜第二百章 客户第八百六十一章 斩首计划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计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敌与布置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二百二十七章 议定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怪物第六百八十九章 孙传庭纳妾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杀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现的怪物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换地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六百七十二章 扩大支柱产业规模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铺所第一百五十九章 议降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七百七十七章 飞梭、大明第一项垄断产业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三百章 证据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惧怕的怪兽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还是锦衣卫更内行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一百零三章 心机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五百五十八章 凯旋、郊迎第四百七十七章 国运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计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