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从流贼到王师

皮岛偏西北方的大片田地里一片葱绿之色,已经安然渡过数九寒冬的小麦长势喜人,看这情形,如果没有较大的天灾,今年将是一个丰收之年。

年过三旬的冯安双手握着一柄锄头,正在地里躬身低头锄草松土,他的婆娘在另一垄地里干着同样的活计。

冯安原本是辽阳人,后因眼见建奴凶悍,辽阳已是不保,不得已带着家人逃向东南,去投奔在镇江堡的亲戚。

没想到没过多久,建奴大军席卷整个辽东,镇江堡也已经守不住了,正在一家人打算向金州方向逃难,然后再乘船跨海逃进山东地界时,毛文龙毛帅来了,冯安一家人便随着大批的辽地汉人上了皮岛。

后来毛帅发了令,让大伙屯田种粮,新垦田地三年免赋税,种子由官府无偿发放,大帅府负责组织工匠打井修渠,其他的由农户自己负担。

得了毛帅的将令后,冯安一家和其他人一样,全家老少投入到了垦荒种田的劳动中去,最后他们家开了足有十五亩的荒地,从大帅府领到种子后种了下去。

因为是新垦田地,地力还不够的缘故,再加上浇水施肥没有跟上,第一年十五亩地只打了十石粮食,算下来一亩地才几斗的样子,收成并不好,但一家人口粮却是足够了。

从第二年开始,水井沟渠修建的更多了,灌溉施肥也不像第一年那样局促,个人照看田地也更加的用心,到了夏收的时候,冯安一家的十五亩地足足打了十六石的粮食,已是快赶上原先辽阳那边田地的出产了。

就在所有人都喜气洋洋地憧憬着将来更好日子的时候,毛帅突然被袁督师砍下了脑袋。

随后辽东各岛上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内讧,每天都有人被自己人砍了头去,岛上的百姓都是人心惶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何事。

冯安想不明白,毛帅收留了如此多的辽地汉人,还时常带着人马渡海去杀建奴,顺便抢了很多物资回来,这明明是大明的英雄豪杰,是大忠臣啊,为啥就被那个更大的官给斩首了呢?这自家人杀自家人算咋回事?

毛帅要是死在建奴手里,冯安会很悲痛,甚至会想着杀几个建奴替他报仇,可这死在自家人手里算怎么回事?

在众多百姓的担惊受怕中,日子一年年的过去,岛上的人心也慢慢的散了。很多人见势不妙,直接放弃了开垦的田地,坐上船逃往了山东,冯安一家因为贪恋着辛辛苦苦伺候着的十几亩田地,便一直留在了岛上。

没想到,在崇祯九年时,建奴突然调遣大军登岛,与守岛的官军血战一场,将整个皮岛夺了过去,冯安一家也沦为了包衣奴才,田地被建奴收走,家里的粮食也被抢去大半。

在随后的几年里,田地里所有的出产都要上缴给村里的旗人老爷,家里只能留下刚够糊口的一点口粮,并且成年丁口还要被分派到若干沉重繁巨的活计。

眼看着几个孩子天天喊着饿得慌,冯安的心里终日苦闷不已,短短几年时间,刚刚年过三旬的他已经苍老的如同五旬老汉。

正在锄草的冯安停下手中的活计,慢慢直起腰松缓一下发酸的脊背,眼神中是浓浓地愁绪与惊惧。

他已经听自家的旗人老爷说了,大清皇帝要征召八旗十四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出征,他家所属的旗人老爷也在征召之列,老爷告诉他了,要从他家里抽一丁跟着上阵,让他收拾停当,说不定几日后就要随军了。

他侧身看了看仍在低头干活的婆娘,心里难过已极。

自己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十四岁的大儿子今天去老爷家里帮着干活,十二岁的二小子带着八岁的闺女去山上砍柴,自己要是走了,闪下这几个小子和他们的娘亲,这日子可是难熬,万一自己要是战死了,他们往后的日子可咋办。

回过头来的冯安叹了口气,准备低头继续干活,突然之间,他觉得远处似是有一抹熟悉的红色一掠而过,冯安猛地抬头瞪大双眼望去,一抹红色已经变成了一片红色,大批身穿红色棉甲的士卒出现在他的视线里。

“官军?是官军!!孩他娘!是咱大明的官军!!快看快看!毛帅手下当年就是穿着这等盔甲!”

冯安扔下锄头,疯了似的转头冲着正在干活的婆娘嘶声大吼,面庞瞬间变得通红,脖子上的青筋鼓胀起来。

绝对是官军!大明的官军!

冯安相信自己的眼睛,建奴军队里没有这种看着就让人激动无比的大红色盔甲。

随着这群士卒越来越近,冯安看清了他们的面孔后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判断,绝对是大明官军!

他顾不上自家婆娘反应,直起身子挥舞着手臂喊叫着,不管不顾踩踏着地里的麦苗奔向几里外的明军。

李定国看着被士卒带到眼前的这名衣衫破旧的男子,心里不禁感慨不已。

这名男子瞪着一双亮的惊人的眼睛,口中不停的啰里啰嗦着,什么毛帅冤啊,张将军死的惨啊,建奴不拿汉人当人啊,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王师啊之类的话语,说着说着忽然蹲下身子嚎啕大哭起来。

没想到自己这个流贼竟然成了王师。

王师北定中原日。

自己当初读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王师或许只是一种象征吧,现实里根本不会有的。

现在的这般场景却颠覆了他的认知。

没想到陆放翁笔下的王师原来真的存在,并且是深入人心的存在着。

精通人情的李三摘下皮囊,弯腰递给了痛哭不已的冯安,在喝过几口水之后,冯安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

等到陈志带着后续士卒赶到后,李定国将从冯安口中得到的情况向他做了禀报,陈志略微考虑之后,决定以百人为一队,全军分为五个队,前后相隔一里向前进发。

第一队由李定国作为主将,让冯安带路,先行袭破数里之外的村庄,消灭所有敢抵抗的人员,不论满汉,但不得伤及无辜,违者按军纪处罚。

李定国接令后回到前阵,与何万年简单商议之后,带着前队直奔数里外被树林遮挡的庄子而去。

第二百三十八章 惊变第六十四章 边军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六百一十八章 谷贱伤农?不会的,那可是赚钱的机会。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军事观察团第四百五十章 皮岛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五十八章 溃败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险中求第六百二十九章 对皇帝的人身攻击第五百一十五章 赵武的猜测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圣公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后吐真情第五百五十七章 终成眷属、赐银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二百八十六章 贩私第三百六十一章 雏形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战列舰、大型商队远航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六百八十六章 两个汉奸奴才教导新主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一百三十七章 宗藩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敌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四百一十六章 选官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四百八十一章 错误的排阵第五百九十五章 证据在手、开始抄家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三百五十二章 请封第一百二十九章 陈仓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读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四百七十二章 善后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纷争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还是文武并重?第二百八十九章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规划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六百八十七章 为了利益,多尔衮打算把侄子给宰了第十七章 樊城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六百五十二章 欧洲不仅是只缺白糖第八章 皇庄4第六百五十二章 欧洲不仅是只缺白糖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检的底线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二十二章 诛杀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零六章 鏖战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一百一十九章 接战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与喝汤的道理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财了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败亏输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四十章 大战4第七百六十九章 减税、太子游学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军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十一章 勇卫营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四百九十四章 圣驾亲临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五百八十章 布置妥当第五百一十七章 准备总攻第四百五十九章 诛心之言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七百零一章 太子逛街遇贼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