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处之道

抛开这番话中有无其他用意在里面,杨嗣昌的担忧是十分符合过去所有人的思维方式的。

如果朱由检不是从后世穿越而去,单单杨嗣昌这几句话语就可能让他的内心对孙传庭的权势产生很深的忌惮之意。

一个手握重兵的文臣若是起了别样的心思,很可能会有成为权臣的趋势,而如果此人有枭雄之姿,那对皇权的危害将会是毁灭性的。

曹孟德就是例子。

“呵呵,杨卿切勿过虑,卿之心意朕自是明了,但朕向来本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准则,不会无故猜忌能臣之忠心,那样只会让君臣之间嫌隙渐升,并由此离心离德,此绝非社稷之福,亦非君臣相处之道!

卿之所疑其实毫无道理。

首先,目下大明大敌当前,官军精锐齐聚关外,为的是征讨不服王化之虏寇,其胜负尚在难料之间,而分权实为临阵之大忌也。

千军万马要的是令出一门,若数万兵马无统一号令、各自为战,其败势未战已现。

其次,去岁孙卿率秦军抵京之后,便上表请解兵权,望朕以他人代其统领秦军,其意便是生怕朕对其有所疑虑,朕知其忠诚,故并未同意其请求。

其三,现下各军之中皆有兵部及锦衣监军,士卒之粮饷皆由朝廷发放到手,各级将校士卒自知所食所费皆是朕及朝廷所赐,而非某人为其谋食,此举使军心向朕而非向其他;官军已由过去统兵大将之私兵,便为为朝廷所有之官军,如此举措之下,谁还有振臂一呼、群起应之之能?

其实不光是上述三条,还有其余证论在内,朕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到这里,朱由检端起茶水啜饮一口润了润嗓子后继续发表长篇大论。

“总之,卿忧心之事绝无可能生发,不管是关外的孙卿,陈卿,还是杨卿你,甚至其余诸卿,皆是朕信得过之人,朕将国事托付你等,夜间从来便是高枕酣睡,从无他心暗忧!

为君者,若是整日沉迷于与臣下勾心斗角,此便失了人君之本分,长此以往,便是无事也会生出事端。

朕心底一片坦然,与诸卿相处自是坦荡无比,可谓事无不可对人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但凡是人,不管地位高低,皆有私心。或逐名,或追利,抑或想名利兼得,古之圣贤也逃不过名利二字,此乃人之本性,朕从无断绝人性之念!

朕以为,爱名者便给其名,喜利者便给其利,这有何不可?但是,此间也有规矩,那便是得名利者须得适可而止,且要以国家百姓之利益为根本,不能因私废公,更不能巧取豪夺,以压榨盘剥百姓为前提!

若想从朕这里得到名利,那便要拿出对等之代价,要对国家与社会,对天下无助之百姓有贡献,朕将会视其功劳大小,以名爵酬之!

而那些只顾家族及个人利益,枉顾国家、甚至以损害国家和百姓利益自肥者,自是朕所不容也,其所获之利也终不能衍及后代子孙!

对此点,朕坚信不疑!

朕决不允许硕鼠存在于大明!”

朱由检本来只是想解释一下为何不会对孙传庭有猜忌之心,没想到话匣子一打开,竟然延伸到了君臣相处之道,然后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

朱由检认为君臣互信才是治理好国家的基础。

就像后世一家公司一样,如果老板整日对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工作人员疑神疑鬼,经常怀疑别人是不是在趁机赚他的便宜,对待手下员工扣扣索索,福利待遇几乎没有,那这家公司很难维持长久。

他这番推心置腹的言论让杨嗣昌的内心震撼无比。

自秦汉以降,从未有帝王如此坦诚的将君臣之道说的如此直白,而且是直指人心。

想想历朝历代君臣之间、大臣之间、文武之间的各种争斗,其实全部都是为了私利而起,争斗的目的无非就是因为自己的私利受到了损害,或者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报。

这种无休止的明争暗斗,最终伤害的都是国家社稷,以及黎民百姓的利益。

而争斗的根源大部分都在掌握着国家最大话语权和利益分配权的皇帝身上。

就拿大明的历代皇帝来说吧,尤其是中后期的列位,在对待臣下时太过小家子气,舍不得拿出名利来赏功酬劳,最终导致君臣之间离心离德。

这样就造成了臣下日常所为以欺瞒坑骗帝王为主旨,而皇帝行举更多的是从朱家本身的利益为出发点,根本无人考虑到社稷和百姓的利益是否收到损害,从而使得大明这个巨人最终轰然倒地不起。

如果皇帝都像今上这般坦荡,这般胸怀宽广,那很多危害国家和百姓利益的政策就不会产生,王朝的寿命也许会延续的更加长远。

“臣杨嗣昌虽谈不上博览群书、才气纵横之辈,但也算得上读史无数之人,臣从未见过有如我皇这般对臣下坦诚相待之人君者!今日我皇之教诲发人深省,令臣动容,此才为君臣相处之正道也,臣杨嗣昌心内感佩之至,还请我皇受臣一拜!”

说罢,杨嗣昌起身后神态庄重的整理一下衣冠,趋至朱由检面前拜倒在地,以额触地行了大礼。

“杨卿快快请起,朕不是说过吗,非祭天大朝等重要场合,跪拜之礼可免,卿何须如此!”

朱由检微笑的示意杨嗣昌起身回话,心里也是感觉一阵轻松。

刚才那些想法他考虑已久,今天正好借机讲了出来,目的无非就是借杨嗣昌的口将这番话宣扬出去,让天下的官吏士绅都知道他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人物,以此来树立一种为官为绅的新风尚,逐渐改变自古以来官场上倾轧内斗的不良作风。

不要小看引导的力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古以来莫过如是,只有在朝堂中率先树立起一股正气,才能形成涤荡歪风邪气的浩荡之风。

只有自上而下的变革才会激发底层的心气,因为只有这种变革才会触动事物的根源。

“臣适才之拜乃是为我皇明有此明君在位而由衷之拜,绝非趋炎附势媚上之举!臣拜的是我皇明之宏大蓝图,拜的是自此以后朝堂上的浩然之气!臣心底异常期盼众正盈朝后的皇明盛世!”

杨嗣昌缓缓起身后再次躬身施礼道。

众正盈朝?

这个熟悉的说辞让朱由检楞了一下,随后恍然醒悟。

历史上的东林党人曾经以为,只要他们掌了大权,那便是众正盈朝的盛世开启之时。

多么美好的一个词,就这样废了。

“杨卿有心便好,朕以为凡事都需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方为正道,朕有信心绝不食言而肥,只要你我君臣群策群力,均以羞于内斗、勤于为国为民而荣,那盛世就在不远地将来!”

就在此时,一名小太监捧着几封书信急匆匆跨入殿内。

“启禀皇爷,关外急报!”

第八百四十四章 见闻第五百章 战报及善后方案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贷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七百二十五章 闽人借机复仇第七十章 商路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九十二章 分进第三十六章 朝会第四百九十九章 斩将溃敌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九章 皇庄5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三百零九章 远虑 (求订阅收藏)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盗之间的关系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八十章 困难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九十章 平息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为世界财富汇聚地第十八章 容情第七百三十二章 陈奇瑜的策略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饭食可比富户、话痨管事第六百六十三章 热烈欢迎大明帝国使团到访第二百二十三章 杀鸡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八百七十二章 财政是统治的基础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掘人才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二百八十七章 钓鱼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七十七章 陈奇瑜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个梦想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七百九十一章 给阿三找点麻烦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进盛京城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里也有挣扎存活之人第八十三章 讹诈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第四百三十一章 白杆悍卒 白甲凶猛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诞生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二百六十四章 废籍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带动市场繁荣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采购、衣锦还乡第八百四十三章 与众不同第七百三十九章 战略意图、天大的人情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四百九十五章 丰收在望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二百八十八章 布网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设第二十三章 陛见第十四章 大生产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瘪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三百六十八章 争议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动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级第六百章 八旗丁口如何安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