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

原本在温体仁将来致仕后,谁来担任首辅这一职位的问题上,朱由检曾经很是挠头,但现在选择的话要比以前容易许多,原因就是洪承畴的意外重伤。

本来按找朱由检的想法,只要大战结束,内阁马上就会重新改组,王应熊和张至发致仕归家,洪承畴等人增补入阁,原先的内阁仅保留温体仁一人,等再过三五年老温七十岁的时候再让出首辅位子给别人,这是最顺畅也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流程。

未来的首辅位子,朱由检其实是最想让孙传庭来做的,但论资历和官场人脉来讲,洪承畴是挡在孙传庭前面的拦路石。

要是论科场资历的话,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中试,而孙传庭比他晚了一科,两人续起来的话,孙传庭还要尊称洪承畴一声前辈。

论官场资历的话,洪承畴更是远远强于孙传庭。

洪承畴先后担任过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后擢升为浙江提学佥事,两年后既升迁为两浙承宣布政使左参议,天启七年,洪承畴再次升为陕西布政使参政。

自崇祯年间开始,洪承畴的官职更是如火箭般蹿升,先后担任了延绥巡抚、三边总督、五省总督等要职,最后更是以大学士的身份督师蓟辽,可谓是声名赫赫的朝堂重臣。

而相比较来说,孙传庭的官场履历则要简单和寒酸的多。

万历四十七年中试之后,孙传庭先是授永城知县,后又先后担任过吏部验封主事、稽勋郎中等中下级职位,直到辞官后被现在的朱由检重新拔擢为陕西巡抚,就算加上现在的大学士、蓟辽督师的身份,也是无法与洪承畴相提并论的。

当时论起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孙传庭却是稳稳地压过洪承畴一头,这也正是朱由检综合考虑后得出的结论,只是碍于官场上先来后到的潜规则,朱由检一直没有想出什么办法来让孙传庭派到洪承畴的前面去。

都是对社稷有功之臣,若是贸然强行破坏规则,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会引发其他重臣的不满和抵制。

不拘一格降人材不是那么简单的,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和规则很难被轻易打破和改变,必须有个长时间的过程,就算在后世如此发达和开明的时代,很多遗留下来的问题依旧存在和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就在朱由检为难不已时,没想到洪承畴竟然出了意外。

虽然朱由检在获悉洪承畴重伤之后,于第一时间派出了最好的御医赶往关外抢救这位重臣,但在这个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冷兵器时代,想要让一个重伤者完全恢复如初是非常难的事。

洪承畴是胸部被突袭的清军用弓箭射中,随后坐骑也中箭倒地,导致他落马后左腿数处骨折,虽经御医的精心治疗后性命无忧,但据锦衣卫传回来的消息确认,就算将来康复后,洪亨九也会变成了一个瘸子。

在极其重视官员的仪容仪表的当世,身体的残疾意味着会失了朝廷的颜面,就算你职位再高也不能再列班朝堂了。

在这种共同遵守的规则面前,黯然致仕归家,这将是洪承畴唯一的选择。

锦衣卫传回的情报里特意说明,已经清醒过来的洪承畴在得知了事实之后,情绪异常低落,每每长吁短叹,感慨命运之无常,但他并没有提出致仕的要求。

与洪承畴相同命运的还有吴三桂。

在去年的锦州火并中身体数处被重创的吴三桂,由于伤及了肺部,导致他稍一发力便会气喘不已,不管怎么调养也无法复原。

这种状况下,身为武将的他也不得不选择了退出现役。

心疼儿子的吴襄前几日已经向朱由检提出辞呈,准备举家迁往江南一带定居。

因为好几位名医都告诉吴襄,吴三桂的病情在干燥寒冷的北方会更加严重,搬到湿润温暖的南方会对他有莫大的好处,正因如此,对吴家前程感到绝望的吴襄毫不犹豫的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虽说对这一文一武的不幸感到有些惋惜,但事实已经如此,任何人都已经无力改变,朱由检也只能准备先给吴襄和吴三桂加衔后准其择地荣养,至于洪承畴如何安置,还要看这位重臣自己的想法,总得给他留下点体面才好。

不过洪承畴突遭意外,倒是让首辅的人选问题变得不再那样棘手。

现在唯一还能与孙传庭竞争首辅位子的重臣只剩下了卢象升,但依据朱由检对这位直臣的了解,如果将孙传庭在内阁的位次会排在卢象升之前的风声传出去,这位向以国事为重的忠臣肯定不会去跟孙传庭争抢。

卢象升并不是喜欢揽权的人,也不是善于操弄权术的那种权臣,他任总理五省军务好几年,但从未用这样的大权牟取过私利,也没有借机拉帮结派,试图在官场上结下善缘,用忠直这两个字评价他,最合适不过。

不过卢象升虽也是能力出众、踏实能干,但他更像是一位披着文臣外衣的武将,在掌控全局的能力上可能比孙传庭稍微弱一些,这也是朱由检在两人之间更偏向孙传庭担任首辅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因洪承畴无法入阁而腾出的一个名额,朱由检打算给左都御史李邦华。

李邦华自去岁奉旨南下处置南京小朝廷裁撤搬迁一事,这一去就是大半年,就连过年也没返京和家人团聚,直到上个月中,李老头才随着最后一波北迁的南京部司官员返回了京师。

朱由检对这位办差极为认真负责的重臣也是发自内心地尊敬,在李邦华进宫交卸差遣时给与了高度评价。

至于李邦华离任后的职位,不用说,肯定是由右都御史施邦曜接任,这位重臣也是朱由检很信得过的能臣,在都察院任职多年,论起铁面无私来不差李邦华多少。

对入阁最为期待的礼部尚书张国维这次不仅没机会入阁,甚至连现在的职位都保不住了。

朱由检已经决定,等大战结束之后,将以张国维才不堪用为名,令其致仕归家,以福建巡抚邹维琏接替他担任礼部尚书一职,福建巡抚职位由工部右侍郎李从群担任,这样的话,工部又会从内部进行一番调整,很多实干型官员会得到升迁。

为了宣示自己会一如既往地重用有学有所长的技术派官员,李从群的升擢将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只有让有才干的官员流动起来,让他们感觉到为朝廷何百姓办事会有好的结果,这样才会逐步改变大明官场务虚不务实的风气。

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读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四百零七章 冲锋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兰人的考量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百零一章 驱虎吞狼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与治吏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汉奸,举族北迁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义为名,目的还是利益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扰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个好身体,带家里人去撸串第二百七十九章 后宫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齿、殴打官差第七百四十六章 准备就绪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帅第五百四十九章 孙传庭、卢象升的反应第一百零八章 宫内第五章 皇庄1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二百四十二章 劝说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战史上的奇迹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盘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义为名,目的还是利益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六百九十五章 丰收了,可是粮食卖不上价了第二百章 客户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三百四十六章 举荐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尽第二百二十章 忧虑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一百零四章 见面第四百零二章 危急第九十章 平息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四百五十章 多尔衮的果断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辅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四百五十一章 从流贼到王师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测皇帝心思的温体仁第四十一章 大战5第三百三十一章 会商第三百七十四章 殴打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满八旗集体改姓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纷争第五十五章 袭杀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八百四十七章 长公主殿下召见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三章 改变战略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八百一十九章 发展是让最广大者受益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八百八十六章 长远规划第二百九十章 宴会第一百八十五章 分割第二百九十一章 细节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机炮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三百四十五章 温体仁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四百六十六章 北进中的插曲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四百章 布防第二百零三章 应对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开杀戒第七百八十九章 培育海外新兴市场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进忠的春天来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三百八十七章 狭路第二百章 客户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