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

就在孙传庭、卢象升离京南下公干之后不久,朱由检召集内阁剩余诸臣昭仁殿与会,商议在崇祯十一年冬季即将来临之时,朝廷及各地官府还需要完成哪些重要事项。

“诸卿,现下时节已至秋末,再过两月有余,年关便至。民间俗语说,过年如过关,有此可以见,对于寻常黎民百姓来讲,年节虽是喜庆之时,但许多户下盘点一年之收成,仍有入不敷出之虞。

故此,接下来各地官府要以扶危助困为主责,在抓好农田水利建设之同时,要把精力放在安民抚民之上,使所辖地民众无饥绥困顿之厄,尽力助其安然度过冬月!”

议事一开始,朱由检便将今天的主题定了下来:安民抚民。

自崇祯九年下半年大明境内大股流贼相继覆灭后,在朝廷相继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北地各行省以下府州县众多官吏们纷纷行动起来,一改长期以来形成的慵懒散作风,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开荒拓田、兴修水利、拓平道路等等一系列的繁重工作中去。

经过两年多来持续不断地巨额银钱投入,在朱由检的授意下,山陕两省各级官府动员无数人力,对郑国渠、秦渠、灵渠等古老的水利设施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再加上新兴的农田打井抗旱的举措,使得北地大部分地区新增田地及原有农田都得到了充分的灌溉。

在种种前所未有的措施之下,各地的粮食连续获得了丰收,更有朱由检三年免赋税的利民举措,现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数千万黎民百姓已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许多户下的存粮已足够应对荒年,北地民心已经极为安定。

朱由检相信,只要各地官府将这一系列惠民措施持久坚持下去,自己原先设想中五年之内全面消除饥荒的目标会提前实现。

为了防止在此过程官府中人出现懈怠及懒政惰政、甚至残民害民的行为,朱由检不断加大监察力度,每年向各地增派新的监察御史和锦衣卫,已达到威慑的目的。

朱由检要求这些监察人员要深入到乡间村庄,实地探访户下民众的生活状况,然后形成书面文字,将所巡视之地农户的具体情况做详细描述,然后上报省一级监察御史和锦衣卫千户所,然后经汇总审核后,把其中某地官府存在的重点问题上报内朝廷,由内阁召集有司对事情做出具体处置。

为了让派下的御史和锦衣卫办差人员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朱由检给与了他们极为丰厚的物质待遇。

所有下派监督人员每月按职级和巡视距离,都会领取到数额不菲的出差补助和伙食补助,所有办差人员都辉得到相应的考核,表现突出者将会得到优先晋升的机会,晋升人员的名单和功绩将会在朱由检逐一过目后获得通过,这样会在最大程度上让基层办差人员感受到公平和公正。

经过两年来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这种监察机制已经日臻完善,期间有数十名监察御史和锦衣卫将校因公被拔擢重用。

其中一名任劳任怨、不辞辛劳,两年内跑遍分管州县所有乡村的七品御史,因为表现卓越的缘故,被超擢为黄州府从五品通判一职,消息传开后在整个北地官场引发了巨大轰动,也刺激了更多御史将校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了自己的本职之中。

而与此相同的是,御史和锦衣卫的报告中,也会把各地官府中一些表现优异的官吏写入报告中,随后朝廷逐级派人明察暗访,在确认所报无误后,这些官员吏目也得到了晋升。

这其中除了科班出身的官员得到拔擢之外,只有生员功名的吏员也有数人被超擢为朝廷经制官员,从最底层的办差者,一跃成为了人上人的大老爷,这种光宗耀祖的幸事可谓是极其罕有。

为此,朱由检还特意下旨,将这些人的出身和功绩列明后发往各地方官府,以此来激励那些没有功名,自觉晋升无望的衙门吏员的上进心。

此举果然奏效。

在这些极其鼓舞人心的措施下,整个北地绝大部分官吏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了实际工作中去,使得整个北地行省焕发出了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

朱由检心里清楚,大名大部分官员不论智商还是情商都是相当高的,并且很多人并不缺少良知,他们欠缺的只是后世非常普遍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具体办事能力,因为圣贤书里并没教授这些。

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莅任亲民官之后,不懂得应当如何去施政才能有效地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下,绝大多数人认为,劝课农桑就是施政的主要职责和任务,自己只需劝,至于如何是农桑增产,或者在增产之外如何增收,这就不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了。

既然风气如此,那就需要有人来引领和改变,而朱由检的位置恰恰是最合适不过的。

你不是不懂得如何具体办差吗?行,那我就来指导你、监督你。

既然执政者缺乏的不是头脑,而是思路,那我就用章程来引导你,敲开如何执政这扇大门,剩余的就全凭你的悟性和行动力了。

表现良好的,提拔重用;表现平庸的,各种考核汇总后,到期卸任降职;表现拙劣的,直接就地罢职归家。

“启奏圣上,两年来朝廷种种举措下,北地缺粮之困境已是大为缓解。据各地官府上报来看,官仓存粮充盈,就算局部有难,地方官府也足以应对。若是崇祯十二年,荆襄、关外之地屯田开荒大见成效,那我朝将会顺利度过连续数年之天灾。

老臣想问的是,不知圣上于安民抚民之事上是否另有他想?”

首辅温体仁起身施礼后,接着朱由检的话茬问道。

“首辅所言朕自是知晓,目下朕对户下口粮之事并不担忧。朕所虑者是如何助百姓渡过寒冬,尽力使更多民众不必蜷缩一角,忍受数月之严寒。

为此,内阁须行文各地官府,拿出适当银钱来购买柴薪石炭,发放到贫苦无依之户下手中。

除此之外,朝廷要加大对棉花及棉衣、棉被、棉鞋之采购力度,力求使更多户下多加一床棉被,多穿一件棉服,如此方能彰显我皇明对人性之关爱,对性命之重视,此也是我华夏人文之具体体现。

稍后内阁行文下发,北地各府每府拨银二十万两,所需银两由太仓出!”

“圣上仁心,臣等受教!”

朱由检话毕,以温体仁为首的内阁诸人皆是起身整理衣冠后郑重施礼,以示对皇帝这番仁心的尊重。

“启奏圣上,北地各府数目几达近百,算下来的话恐要花费近两百万两之多,太仓现今虽是连年结余,但来年尚有许多大事要办,到时就怕有缺银之忧啊!臣以为,可否将下拨之银减半?或者,內帑负责些许?”

在施礼已毕之后,分管户部的侯恂忍不住出言提醒道。

因为有盐利和商税以及四海商行的分润,虽然朱由检下旨见面各地赋税三年,但太仓却出人意料地连续增收,据侯恂所知,太仓存银已达四百余万两,这可是多年来从没有过的大好局面。

侯恂及户部大佬们相信,等到相关各地海关开设之后,崇祯十二年朝廷的收入将会出现更加可喜的局面,太仓会变得更加充实,朝廷对各地官府的掌控将会更加牢固。

可是侯恂没想到,这位能四处划拉银子的皇帝今天居然来了这么一出,一出手就是近二百万两银子的大手笔,这一下子太仓就得空了一小半,一想到空空荡荡的太仓库房,侯恂顿时肉疼不已。

“侯卿不必担心,不久之后,太仓很快便会有大把银子入库,到时候你该愁着如何花出去了,哈哈哈哈!”

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辆四轮马车上路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三十七章 大战1第六百九十章 未来的接班人选第七百八十七章 欧亚大陆的怪兽第六百三十五章 吓破胆子的士绅们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盘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鲜人打算送礼第三百零五章 平乱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二百五十章 宁远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第六百五十九章 衙门年假、年终奖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袭官驿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四百零四章 杀意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七十章 商路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产品卖给欧洲人、抛砖引玉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议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当年的萨尔浒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顶山岗上的堡寨第十八章 容情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第六百八十四章 军医制、西北边镇现状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五百九十八章 纳税就从天家开始第八百零五章 来大明见世面的藩属国贵宾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十八章 容情第六百七十五章 师范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第六百二十九章 对皇帝的人身攻击第六百三十章 你们锦衣卫都是乡下人吗?第七百六十四章 进军西域、 逆贼成擒第四百六十五章 皇太极应对之策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挡不住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二百一十二章 琐事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设兵团第四百九十五章 丰收在望第八百五十章 变生肘腋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会第五百五十四章 额就是中意她!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圣公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六百零六章 强硬的福王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铺所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三十章 预谋第五十九章 追击1第七百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返航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三百六十章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为利益而开启第二百一十一章 回家第五百五十五章 赵小娘子的婉拒第七百八十章 保护贸易自由、敲竹杠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遗贤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国的态度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十三章 诚意伯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一百二十九章 陈仓第五十一章 亲情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国中之国第四百零七章 冲锋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赃大会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绪第五百零八章 多尔衮和多铎第八百章 太子听政、安抚郑芝龙第六章 皇庄2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五百三十章 爱挑事的大佛郎机人第五百四十二章 带西夷开开眼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军的秘密武器第八百八十三章 首辅之子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务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权下乡才是根本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