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辅之子的侯方域

阳春三月可以说南方最美好的季节,漫山遍野中杂树生花,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如同给大地铺上了黄绿相间的地毯一般。

间或有披蓑戴笠的农人于其中劳作,更是给这副优美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生动的气息。

地处江汉平原腹心之地的荆州城内一派喧闹繁华的景象,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街上行人商贾摩肩接踵,各种大小牛马骡车慢悠悠地行进着,车夫不时呼喊着,以提示前面东桥西看的行人注意避让,三两个身穿皂袍的巡街衙差警惕地打量着路人,手中的铁尺在警告着那些小蟊贼:爷来了,赶紧滚远点。

“好一派盛世景象啊!

忆及数年前北地流贼肆虐,到处人心惶惶之局面,一切恍如隔世矣!”

在临街的一座酒楼的二楼上,几名正在宴饮的文士一边品酒闲谈,一边从大开的窗户中观望着楼下繁华热闹的市井之态,一名年过三旬、面貌清癯的中年文士不禁出言慨叹道。

“盛世?

定生兄莫非忘了,兄所言之盛世,其中便有宜兴陈氏一族之数代所积之奉啊。

今上虽是英武睿智,但有时所行之策却是有些过了。

家父虽屡蒙今上拔擢,但弟身为旁观者,却仍觉朝廷某些策略有失偏颇之处,照此下去,哪还有人情可言!”

接话的是一名年方二十多岁、相貌清秀的书生,他就是阁臣侯恂的长子,后世鼎鼎大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

而刚才说话的那名中年文士,也是四公子其中之一,陈贞慧。

“哈哈,朝宗贤弟心中怨气还是未曾消减啊!

这是舍不得家中娇妻美婢吧?

我陈氏族人能审时度势,于关键之时听从朝廷号令,毅然选择隐忍顺从,这才逃过此次江南之大劫,每念至此,愚兄便觉已是邀天之幸也。

岂不闻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今上挟再造江山社稷之功,无论其如何作为,当今之世已是无人敢与其相抗,不然的话,南京满地冤魂中便会多增添一颗首级而已。

些许财货而已,既是天家宗藩都要照章纳税,其他人为何不可?”

陈贞慧举杯一饮而尽后用满不在乎地语气回道。

现在距南京肃清案已经过去了两月的时间,祖籍宜兴的陈贞慧当初得知消息后心里也是惊惧不定,生怕身为东林党首脑之一的父亲陈于廷参与其中,以致陈家被牵连进去。

正当他要修书问询时,家书到了。得知陈家无恙的消息后,陈贞慧顿时连呼侥幸。

确实是侥幸。

其父陈于廷以都察院右都御史一职致仕后选择了回宜兴老家定居,这次谢启光等人谋划刺杀卢象升一案时,因为急于一击得手,所以并未派人知会远在宜兴的陈于廷,所以陈家才幸免于难。

要是当初陈于廷致仕后去往南京定居,这次肯定会成为主谋者之一。

“朝宗兄,你真要称病回返京师之中?

小弟以为,此事朝宗兄还是要想清楚才好,我等被朝廷派遣至此虽说吃了些苦头,可现下移民安置之事已是初见成效,此时回返怕是会引发不必要之舆情,还望朝中兄慎思!”

说话的是三人中最年小的冒襄,今年只有十八岁,脸上的稚气尚未完全脱去。

说起来,历史真是偶然中带着必然。

原先历史上的明末四公子----方以智、侯方域、陈贞慧、冒襄四人,都是在前科不第后进入了国子监中就读,而方以智现在已经远赴欧洲,侯方域等人虽没有如原先历史中那样前往南京,但却在国子监中成为了好友。

崇祯十一年,首辅温体仁的的建言被朱由检采纳后,国子监适龄的一千多名举子被分批派到了湖广以及河南靠近荆襄的府县,协助地方官府进行移民搬迁诸般事物,侯方域等三人被分派到了荆州府。

对于侯方域他们这些家境优渥的世家子弟来说,这次的差事简直就是从天堂一下子掉进了地狱一样。

先不说那些大字不识、愚昧之极的移民是如何的难以沟通,单说他们日常所处的环境以及待遇,就足以使得很多人崩溃无比。

从锦衣美食到布袍猪食,从风花雪月到肮脏混乱,整日里奔波于那些衣衫褴褛的草民中间,要在当地官员的命令下,安排好这些移民每天的行程、食物,等到了官府划定的移民点之后,还要安排移民们进行各种劳作,眼前的一切一切都让侯方域们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经过半年的各种挣扎,这一千多名举子们,中间已经有数十人偷偷返回了各自家中,这些逃兵普遍都是家中长者在朝为官的官宦子弟,这也是他们抱着侥幸念头偷返的依仗。

“朝宗贤弟,适才辟疆所言甚为有理。

虽说我等听闻有人偷返回家,但贤弟你别忘了,叔父大人可是位极人臣,岂是他人可以相比,你此次要是私自回返京师,若被有心人探知,怕是于叔父之声誉不利啊!”

陈贞慧看着脸上已有不耐之色的侯方域出言劝道。

“哼哼!

要不是因着那个遭瘟首辅之子也至荆襄之故,所以家父才强令小弟前来,侯某何至于经受此般劳苦!

那个温祯玉就是个官迷而已,为着升官简直是不择手段!

你们看看他现下这副模样,哪有首辅公子之气派,完完全全就是一副乡间农夫之做派!

整日与那些愚钝民夫厮混,就这般模样,将来如何居于庙堂之上?

想要位极人臣,就当以智略为圣人出言献策,而不是做出一副亲民之样貌流于乡野之中!

侯某敢断言,温某人之前程止于五品一下,终生亦不得迈入殿堂之上!

将来之朝堂,还是我辈智略出众之人居之!

定生兄长、辟疆贤弟勿再相劝,此地侯某一刻钟也待不下去了!今日之宴便当二位与我送行为好!”

借着话头,侯方域把一肚子怨气全都发泄了出来,目标直指温体仁的次子温侃。

温侃比他们这批国子监监生来到荆襄地区还要早了数月,期间也曾与侯方域等人见过面,在看到风吹日晒下,面貌如同老农一样的温侃后,同样身为阁臣之子的侯方域羡慕嫉妒的同时也是颇为不屑,所以才有了刚才那番言论,意指温侃开了个很坏的头。

本来像他们这样的家世背景,根本不必经受这样的摧残,只需靠着父辈的恩荫,按部就班地步步升迁,等到二十年后自然而然的升到部司高官就可以了,那还用的着如此拼命,要是这样的话,有个阁臣的亲爹还有啥用。

“既是朝宗心意已定,那愚兄与辟疆也就不再多言,来,干了此杯,算是给朝宗送行吧!”

一个月之后,侯方域返回了家中,消息很快便传进了宫中,早就对官宦子弟们私自返回感到不满的朱由检当即命人将侯恂召入宫中,对侯方域的行为进行了严厉谴责,并用朴实勤勉的温侃做例子,要求侯恂要对侯方域从严要求,不要给朝廷丢脸。

吃了挂落的侯恂回府之后,立刻命人把侯方域吊在树上,亲自用藤条对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毒打,并亲自令他伤好之后立刻返回荆州府,若是再私自返回,那就马上将他送回老家,终生不得出仕为官。

侯方域惨遭毒打的消息传开后,那些私自返回家中的官宦子弟随即也遭受了同等待遇,十余天之后,京师通往湖北的官道上,这群官宦子弟们三五成群相互邀约,一步一回头的离开京师返回了荆襄地区。

第四十八章 巡视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国婚姻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六百五十二章 欧洲不仅是只缺白糖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二百三十二章 复杂第七百三十九章 战略意图、天大的人情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八百六十四章 装备悬殊之战第三百七十四章 殴打第三百章 证据第十章 初见文臣第七百一十章 懿安皇后的主意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门前的流血事件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八百零一章 驱虎吞狼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温家的变化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机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扩大内需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四百五十二章 旗人与汉人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级制度第八百三十九章 变通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二百二十八章 调任第八百七十七章 与日本的“江户条约”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一百八十六章 拦截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敌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贼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杀事件的真正凶手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惩治妾身吧!第一百三十八章 杀俘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为利益而开启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盘第三百九十三章 锦州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见皇帝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权势保富贵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杀官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国第六百四十三章 败逃、得信第五十三章 援军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联军第八百六十七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乌拉、极有可能的大清内讧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六百八十九章 孙传庭纳妾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闲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计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五十章 残暴第五百八十二章 蛊惑和算计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医院第九十四章 献营第八百三十八章 无奈的加征、钱姓少年的背景第四百二十章 银票第一百五十九章 议降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响和思考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规划第五百一十五章 赵武的猜测第五百七十八章 舍不得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五百四十九章 孙传庭、卢象升的反应第五百五十四章 额就是中意她!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军队登陆第六百八十章 银子多了愁的怎么花出去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