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未来的接班人选

“夫人这是说的哪里话,无论如何,为夫都是与你相濡以沫二十载之结发夫妻,更别提你为孙家诞下克敌与嫣儿,此般情意,岂是他人所能取代!

若不是此次母亲大人心血来潮出此下策,为夫怎会有如此闲情逸致。

国事繁忙之下,身为圣上信赖之臣子,为夫实是再无精力考量其他了。

此次万般无奈之下,倒是教贤妻你心下受委屈了,唉!

对了,克敌有无来信?

为父本打算在其行冠礼时为其取个表字,现下这一去还不知何时回返,还是等他回来时吧!”

虽说自古以来,大丈夫三妻四妾实属寻常之事,但身处王朝末世的孙传庭,在年轻时候则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己任,专注于读书中试,力图在青云直上后辅佐明君,匡扶社稷,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所以他对女色并不太过在意。

但是中试为官后短暂的宦途让他失望不已。

在辞官归家这些年月中,眼见大明局势日渐糜烂的孙传庭更是忧心如焚,对于孙李氏明里暗里提出的多纳妾室、为孙家开枝散叶的说法,他都以准备出仕为国效力为由推搪过去,直到今天实在无法拒绝老母的心意,这才勉强同意了纳妾之事。

孙传庭现在唯一的儿子孙克敌已经到了弱冠之年,在国子监就读的他也被分派去了湖北行省,参与到了移民安置的相关事务中去,过年的时候,他们爷俩都在外地,也让孙李氏牵挂不已。

就在孙传庭夫妻叙话时,宫里的朱由检也在乾清宫御案上记录着偶来的灵感,其中一条便与孙克敌有关。

年仅二十岁的孙克敌的性格不似孙传庭这般刚直,在为人处世上颇为圆滑和老道,结交也十分地广泛,在国子监中也是收获无数好评,被很多人称赞为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在和他人打交道时,无论对方是贩夫走卒,还是文人雅士,孙克敌都能放下身段与之平等相处,言辞之间从来不会让人觉得他有任何举止傲慢之处,这种随和亲切的行事作风极受他人的喜爱。

就连年纪尚小地朱慈烺,在休沐时回到宫里后,也是不止一次的提到孙克敌的名字,言语里对这位大他七八岁的世家公子也是不吝赞美之词。

为此,朱由检还专门命锦衣卫安排人手,搜集孙克敌相关资料,一边对这位名臣之子有着更加确切的了解和认知。

孙克敌是去年朱由检特地点名安排到湖北去的。

朱由检心里清楚,历史上有不少看上去是个人物,实际上却并没有出众才能之人,唯有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考验,最后才会验证其真伪。

移民安置工作又苦又累,这种类似于后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样的形式,才是检验一个人成色的最佳时机。

如果在艰苦的环境下,孙克敌还能保持现在这种为人处世的作风,朱由检就会把他作为未来太子辅臣来培养。

如果孙克敌表现出水土不服的样子,那么将来的前途就会有限的很。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名阁臣家的公子进入到朱由检的视线当中。

一个是温体仁的次子,温侃。

另一个就是孙克敌。

从各方面送来的情报汇总来看,屡试不中的温侃,在司农寺本职工作中表现的相当出色,如果不是他资历过浅的话,朱由检很想把他超擢到一省巡抚这种高官职位上去。

温侃自从去年率先带着司农寺的相关人员去了湖北后,到现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因病歇息过数天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奔波于相关府州县之间,利用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亲自指导农户们进行开荒和耕种,有时吃住也在乡间,甚至端着饭碗蹲在田间地头与农户边吃边聊,这种极为务实地作风令朱由检暗赞不已。

他从温侃地身上看到了后世新中国建国之初,那批优秀干部的身影,这在封建社会是极其罕见的。

不管这是出自于温体仁的授意,还是温侃的主动和自觉,这种优良的作风都值得大力提倡和表彰。

这种官场新风气已经在北地蔓延开来,随着北官被有序地派往江南地区担任主官,朱由检相信,再过五年,最长十年,整个大明的官场作风将会焕然一新。

袖手谈心性的官员将会被鄙视,也会被排斥,更会被闲置。

务实肯干将会成为官场,甚至整个社会的主流,昂扬奋进将会成为主流,蓬勃向上会成为大明的主体氛围,这样的世界才会让所有人都有着十足的劲头大步前行。

温侃只要保持长期将现在的作风保持下去,那将会被一步步拔擢重用,最终将会入阁参赞政务。

为了不使这位自己极为看好的人才恃宠而骄,朱由检已经不止一次地暗示过温体仁,让他好好教导温侃,戒骄戒躁,不必急于在仕途上取得什么成就,风物长宜放眼量,太子还没成年呢。

这种话里的意思,相信人老成精的老温肯定听得出其中的寓意,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自然会隐晦地提起,早就被熏陶出来的温侃一看就懂。

朱由检这番话就等于明明白白地告知温侃,你是朕留给太子的人,稳稳发展就可以了。

温侃刚到三旬的年纪,要是按阁臣七十岁致仕算的话,还有四十年的仕龄,早着呢。

朱慈烺今年十三岁了,等他按照此前的计划求学游历过后,朱由检会找一个合适的时机让他上朝理政,学习政务处置的流程和经验,以便尽快地进入角色。

朱由检并没有打算在皇帝的位子上坐到死。

他的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

那就是,要在垂垂老矣之前让位,然后带着周后她们游览大明的如画江山。

朱由检并不是贪恋权利的性格,来自后世的灵魂其实更渴望着自由和不羁,美食美景才是他所热爱的。

如果将来他理想中的盛世能够到来,朱慈烺也显示出明君的风范,他不介意提前让位。

不过,这只是个初步设想,一切还要走着看。

第三百四十六章 举荐第六十八章 轻松第六百六十九章 让农户增产的同时还能增收第六十六章 逮获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圣公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与争议第三百三十三章 赏功第一章 来到大明第四百四十六章 惊变第八百四十五章 圣源乳业的模式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势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与治吏第七百一十一章 废除选秀女制度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陆辽东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第八百五十八章 远征和目的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国打算给西班牙人一个教训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轮马车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访艰辛、 惊喜、睚眦必报第八百零四章 太子大婚、万民同贺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个好身体,带家里人去撸串第四百九十四章 圣驾亲临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为利益而开启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还是太过年轻了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陆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三百六十四章 敌至第九十二章 分进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战略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六百三十四章 许某读书少,你可不要骗我。第七百三十章 虽远必诛不止是口号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一百五十六章 建祠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六百九十九章 兴建水库、酒坊不能太多第二十二章 诛杀第三百二十六章 应对第三百九十六章 战起第六百三十二章 锦衣卫弹得琵琶不是你认知中的琵琶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尔的新生活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苏伊士运河第九十八章 计议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笔升擢、谈判开始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来复仇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毙第四百二十一章 钱庄银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五百五十八章 凯旋、郊迎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二百三十五章 卢象升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四百三十五章 飞蛾与果决第六百一十章 关外需要你们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一百三十二章 西进第八百九十四章 该落幕了第五百一十六章 热刀切牛油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二百四十八章 条陈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为利益而开启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七百零五章 南涯行省、严打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十五章 哗变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七十章 商路第八十九章 聚众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连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镇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第七百九十一章 给阿三找点麻烦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一百四十一章 番薯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敌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极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脚第六百八十三章 划时代的医疗器械第五百零二章 开发辽东的劳力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