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赏、后事安排

大明使团在马尼拉足足修整了二十天,等到全员身体和精神状态基本恢复后,方以智、郑芝凤方才与张文耀等人告别,拔锚起航后向大明返航而去。

崇祯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船队在北海舰队派出的几艘战舰的护卫下抵达天津卫码头,在离开大明五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土。

踏上码头的那一刻,自恃心志坚定的方以智也不禁双眼湿润,而随后下船的使团成员中,有的人则是放声大哭,但更多人则是欢呼和雀跃着,表达着对回到故乡的那种激动的心情。

十天之后,回到京师的方以智和郑芝凤奉诏入宫觐见,陪同他们一起入宫的还有温体仁、孙传庭、陈奇瑜以及礼部尚书邹维琏、鸿胪寺卿李进番等相关人员。

虽然朱由检已明令废除了叩首礼,但首次觐见天颜的方以智和郑芝凤,依旧是坚持着行了三跪九拜的大礼。

尤其是方以智,以一介白身直接被擢为礼部侍郎衔出使欧洲,这种天大的恩遇可以说是自古罕见,尤其是在他自知名气并不大的情形下,骤然有此荣耀加身,这种等同于再造的知遇之恩,是他无论如何都会感激涕零的。

“方卿、郑卿且起!

卿二人在明知前路吉凶未卜,甚至随时极有可能葬身鱼腹之危时,依旧毅然奉命横跨数万里之大洋,率团出访极西之欧洲诸国,其心性之坚毅、勇于任事之担当,用心办差之能力,实为天下官员之楷模!

朕对二位卿家于此行之诸多表现极为满意!

还望二位卿家今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此优良作风,将此风格贯穿始终,在本职中充分发扬光大,为建设一个崭新之大明做出更多贡献!

二位卿家对欧洲之行有何看法,现下可以大致讲说一番。

方卿,你便代表郑卿讲一讲吧!”

朱由检打量着方以智这位后世传颂的名人,心里头不禁暗叹:“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对于此次欧洲之行的所见所闻,方以智都做了详细的笔录,对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及所看到的国情大政都有描述,并在其间添加了自己的思考和评论,可谓是十分用心之至。

这本多达十几万字的游记体的著作,朱由检已经在数日内浏览完毕,并且对现在欧洲各国的概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这本笔记可以说是相当珍贵的资料,对于大明制订相关政策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这种极其认真敬业的态度,也是大明官场所需要的。

“微臣等愧不敢当!

若非圣君在位,臣与郑鸣山此生怕是绝无机会能有如此见识。

臣等只愿此行所获能有助于我皇明日后之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此次欧洲之行,臣等认识到天下是如此之大,有诸多国家在某些方面之建设中,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欧洲几个强国所建立之大学,其为人师者所教授之知识,俱是以日常实用为主,许多工具若是于我皇明大力推广,对于我国国力之提升还是有相当之裨益。

若非圣上如此开明睿智,臣等也是一直以为,我煌煌大明,乃是全方位领先于天下,并且不管多少年月,也会始终保持此等优势。

但臣等在游历诸国之后,心里似有所感,要是照此境况发展下去,欧洲一些国家,诸如法国、普鲁士国等,很可能在不远之将来,在国力上超越我国。

臣观欧洲诸国行事,皆以强者为尊,举国上下皆以物质财富为尊:无论你是如何获取财富,众人都是只讲结果,不计较过程。

此等行举,实与强盗无异,与我华夏之国千百年来倡导仁义礼智信截然不同!

臣观此后亦是心生隐忧。

若有朝一日,欧洲些许国家国力强盛,说不得便会觊觎我国之财富,若其凭强横之武力来犯我,最终结局如何实是难以预料!”

感受到朱由检对自己既欣赏又亲切的态度后,方以智心头的一丝拘谨与忐忑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于是他接着朱由检的话题,洋洋洒洒发表了长篇大论,昭仁殿中端坐的温体仁等人有的在凝神静思,有的则是流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

“大善!”

方以智讲完之后,朱由检不禁拍手赞道。

如果说徐光启是大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在这位名臣离世之后,经过此次欧洲之行的锻炼,方以智将会成为当世当之无愧的大明对外第一人。

朱由检获悉,方以智为了能够更好地与欧洲各国政要交流和接触,在这近五年的时间里,已经学会了法语与葡萄牙语,在平时能够较为熟练地用法语与笛卡尔交流,这种语言上的沟通也促使两人的关系得到迅速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方以智这种态度值得予以特别的夸赞。

“方卿上述言论甚合朕意!

方卿能于诸多细节中察端倪、识趋势,如此思想远超诸多世人!

卿以为,接下来我大明该采用何种举措加以应对?”

在稍微夸赞几句后,朱由检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他现在非常期待方以智提出的解决方案能与自己高度契合,那样的话,自己的计划就会增添更强的主动力。

“启奏圣上,臣以为,我皇明若想不被赶超,那就当学其重视实用人才之培养方法。

臣建议设立专门学堂直至大学,从幼童少年中发掘并培育人才,教授其数学等相关知识,多多与欧洲相关方面进行合作交流,并将其定为长期之策,不因一时之成败而止步不前。

长此以往,我皇明焉有不强之理!”

方以智从容施礼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甚好!

卿可愿意担此重任?”

方以智的回答让朱由检非常满意,这与他创立皇家理工学院的思路完全一致。

“若能遂君王之志,臣愿用毕生投入于此!”

方以智躬身慨然道。

“好!

方卿可能不知,朕已创立皇家理工学院,其目的与卿别无二致!

既是卿愿意为国育才,那学院祭酒之位便是卿的!”

方以智、郑芝凤陛见数日之后,圣旨发出。

方以智以礼部尚书衔出任皇家理工学院祭酒。

鸿胪寺卿李进番调任礼部左侍郎一职,其职位由郑芝凤以礼部侍郎衔接任。

与此同时,鸿胪寺升格为正三品衙门,署衙所需人才以及职官升擢,由吏部及鸿胪寺堂官议定。

出访欧洲使团成员中病殁者入英烈祠祭祀,有亲属者领烧埋银五百两;使团官吏均升两级,担任使团护卫的锦衣校尉同例。

选派留学的孤儿都进入理工学院继续学习,照顾他们的护从全部转为学院吏员,俸禄照其他衙门人员例发放。

方以智、郑芝凤的正妻均获五品宜人封赠,其余人等每人赏银一百两。

第三百六十五章 驿站第六百三十八章 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难第六百七十章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解剖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报传来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猪吃虎第六十二章 秘议第七百四十九章 学堂的永久免费制度第五百一十八章 蛊惑人心第二百五十六章 战前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击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一百八十章 争议第二百九十七章 应对第七十四章 后事第八百一十七章 铁炮火铳对射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五百九十六章 侯卿别担心,银子马上就有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赚钱干一件大事第四百三十六章 后路之忧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尔的新生活第六百零八章 又发财了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三百五十四章 缓图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灭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二十七章 初战第三百九十七章 接战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队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宫第六百五十三章 欧洲人与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四百五十一章 从流贼到王师第四百八十七章 蒙在鼓里的边将们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饭食可比富户、话痨管事第八十四章 决心第一百九十章 改变第二百二十六章 请见第三百八十六章 准备第四百九十九章 斩将溃敌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军内部的分歧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关第七百四十四章 舆论的重要性第四百一十章 弹幕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击第四十四章 孙承宗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极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锋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八百八十七章 丰收的喜悦、竞价第六百三十六章 苏州府抢了首功第七百九十章 大明新藩属国条例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获第三百三十二章 内政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广和反对第五百七十三章 对自己人下手要狠一点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四百章 布防第二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军的秘密武器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一百四十九章 顺势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四百零九章 齐射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复大唐安西四镇第四百九十九章 斩将溃敌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一百六十五章 蛊惑第一百六十九章 怀柔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二百八十七章 钓鱼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三百六十二章 红夷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马骨第五十五章 袭杀第一百六十章 请降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访艰辛、 惊喜、睚眦必报第七百六十八章 赏爵、妇幼医院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华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会第二百九十九章 纵火第三百五十七章 办学第二百九十三章 试探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军的反应和对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图谋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八百六十九章 风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八百七十六章 医疗不能私有化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