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

崇祯十七年六月,夏收时节刚刚过去,北直隶巨鹿县贾庄宽阔平整的场院里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男女老少正趁着夏日昼长夜短、傍晚时分没有日晒的时候,忙着给自家新收的麦子打场脱粒。

丰收带来的喜悦在高温下酝酿着、发酵着,所有人的脸上都是发自内心的笑容,大人们一边挥汗如雨的忙碌着,一边大声说笑着,三五成群的孩童相互追逐着、嬉笑打闹着,欢乐的气氛着向四下蔓延开来。

也难怪农户们如此的开心,因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朝廷投巨资打造的水利设施灌溉下,在地方官府依据司农寺印制的农田增收手册的指导下,华北平原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丰收了。

就拿贾庄这个只有不到八百丁口的小村庄来说,大多户均二十亩上下的田地,亩产应达到了一石二斗,也就是说,每家仅仅是夏粮便能有近三十石、四千多斤左右的收成,如果按照青壮劳力每人每天两斤粮食、妇孺老弱一斤的食量计算,单是夏粮,就能让一个五口之家一年到头都可以吃上饱饭,要是再加上红薯杂粮等秋季农作物的收成,大人孩子敞开了吃也是毫无问题。

当然了,这一切是建立在不用缴纳赋税的前提下的,要是按照十三的赋税额度,四千斤粮食就要被朝廷拿走一千两百斤。

对于缴纳赋税一事,农户们心里没有丝毫的抵制和不满。

草民们生来不就是给大老爷们干活的吗?何况大老爷们这几年对咱们草民那可是相当的好,又是给咱打井又是给咱修渠,还教咱如何施肥,要不是能得了朝廷这些利,咱这些薄田哪有如此好的收成?

再说原先这些活计都要庄里出人出粮服徭役的,现在居然是朝廷拿着钱雇请,并且还管两顿饱饭,这样的好朝廷可是从未听说过,皇帝爷爷跟这些大老爷们就该长命百岁、富贵延绵,咱们这些草民能摊上这样的老爷。也不知道是上辈子积了多少德。

而就在夏粮即将开镰收割之时,巨鹿县官府发下告示:接圣喻,自崇祯十七年夏收起,赋税由十三减为十一,若有地方官府私自多征者,所有人等皆可往御史及锦衣卫所告状,一经查实,地方主官罢职为民,永不叙用。

政令已经发布,天下震动。

贾庄男女老少在再三确认消息为真时,在里正的带领下,齐齐来到村口大槐树下,面朝京师方向跪倒磕头不止,很多老人更是涕泪交流,最后在里正的倡议下,全村人自发出人出物,在村子的中心位置,给朱由检修建了一座生祠,每日间也是香火不断。

赋税减了高达两成之多,这就意味着多年以来被迫吃两顿饭的习惯,可以变成和那些大户人家一样吃三顿了,并且还是顿顿能吃饱的那种,这可是大恩大德啊。

巨鹿县锦衣卫百户所得知此信后,专门将此事上禀宫中,朱由检得知后心里也是感慨不已。

因为某个情结的原因,他对贾庄这个从未引人关注的地方格外的上心。

崇祯十六年,在朱由检的授意下,吏部铨选地方官时,将新科进士、卢象升的从弟卢象观放到了巨鹿,担任知县一职。

朱由检之所以刻意如此,完全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曾经因一人而闻名天下。

历史上的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就是在这片华北平原广袤的大地上,五省理臣卢象升所部六千人被数万清军精锐包围,在高起潜于数十里外坐拥数万关宁骑兵见死不救的情形下,卢象升披甲执刃立斩数十名清军悍卒,但最终独木难支,身中三刀四枪十箭后壮烈殉国。

在大战之后,给卢象升收尸的就是卢象升的部下以及贾庄的父老乡亲。

“野外遍寻,终获卢公遗体,甲下尚着麻衣白网(服父丧),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在现世,朱由检每每看到已成为内阁重臣的卢象升时,总是感觉恍惚不已。不知不觉间,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出眼前这位身材瘦弱的文臣,手持大刀血洒疆场的画面,在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下,每逢卢象升入宫奏事,朱由检都会不自觉坐正身子,以最庄重的姿态来面对这位民族英雄。

夏收过后的某一天,就在农户们沉浸在顿顿能吃饱饭的巨大喜悦中时,小小的贾庄突然来了一位不可一世的大人物,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此前担任内官监掌印太监、司礼监秉笔,崇祯十一年时被朱由检打发到了尚衣监的高起潜。

高起潜之所以毫无缘由的来到贾庄,是因为奉了朱由检口谕来的,传旨的小太监告知高起潜,皇爷让他即刻前来贾庄,说是有一位“故人”十分想念他,让他前来寻访会友。

于是,一肚子莫名其妙的高起潜带着尚衣监的数名侍从火者,在十几名锦衣卫的护卫下,摆明车架自京师来到了贾庄。

作为原先朱由检潜邸时的老人,在崇祯登基称帝后,高起潜自然是水涨船高,成为内廷有数的大铛之一。

他先后在内官监、御马监、司礼监等内廷要害部门担任过要职,在宫里的地位仅次于曹化淳、王之心、王德化等几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尊称一声高公公。

尤其在内廷,更是无数太监巴结的对象,鼎盛时,干儿子干孙子就有百人之多,日常时也是起居八座、坐食山珍海味,可以说除了皇室之外,他高起潜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

可是就在高起潜春风得意时,突然之间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被皇帝一句口谕就给打落凡尘,直接被从内官监掌印太监、司礼监秉笔这样的高位,一下子黜落去了尚衣监这种没有权势的部门。

没过多久,高起潜便尝到了种种人间冷暖。

百余个干儿子干孙子中的绝大部分很快便与他断绝了关系,平日里一口一个老祖宗喊着的那些人,就算与他走个对面也是爱答不理,全然忘记了十几天前还在亲自给他洗脚捶背,端茶倒水,这让高起潜心中郁愤之极的同时,暗地里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如此处置他的只有皇爷,可是高起潜昼思夜想也没想到自己哪里有冒犯天颜的地方,他知道自己的权势来自于谁,所以日常对皇爷一家那可是谦卑已极,目的就是想维持住自己拥有的一切,可是皇爷忽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就把自己拥有的一切给大部分收走了,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

难道是王承恩这个老货进的谗言不成?

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三百四十四章 内阁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检的筹谋第三百零六章 断腕第二十九章 整顿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检断案第六百三十九章 这回忍了,下回呢?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二百四十三章 蓟镇第四百一十六章 选官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无悬念第二百章 客户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军的秘密武器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军溃败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议和第二百零六章 内情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六百二十八章 勋贵们的猜测和打算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岛第四百零七章 冲锋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测第四百六十八章 夺门第二百八十四章 设想第二十章 拦道索银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将军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对大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五百零三章 无人可用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渔利、以夷制夷第三百零三章 乱起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财了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二百一十九章 义阉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备要和别人形成代差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与天下官绅为敌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无霸第七百三十八章 驻军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安全第四百五十一章 从流贼到王师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传播带来的改变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卫1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来复仇第七百章 官府投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第五百四十章 驱虎吞狼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抢来的资源填海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六十八章 轻松第三百五十八章 邹家第四百零一章 开战第五百九十八章 纳税就从天家开始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四十二章 计划第二百五十一章 问计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厂第二十二章 诛杀第四百八十四章 托孤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联军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舰队的第一次备战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后吐真情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种出口挣大钱的新产品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敌第二百五十一章 问计第四十章 大战4第四百九十二章 内阁人选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战第四百零七章 冲锋第三百九十一章 战术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还是不打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争夺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给你,但你要拿东西来换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计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财养大明第三百五十二章 请封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门讲究的是与众不同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宫第三百七十章 壮烈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脉的优势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业推出的新酒第九十一章 善后第四百二十九章 一触即发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才会双赢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一百二十章 激战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后事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请您上路吧!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