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五章 来大明见世面的藩属国贵宾

俗话说,春宵苦“短”,此短还是彼短,各位自己细品就好。

在大婚后的第二天早上辰时,朱慈烺夫妇分别穿戴朝服和命服,依次到懿安皇后、朱由检、周后面前行礼问安,太子三跪九叩,太子妃三跪三叩,从今日起,王芝兰便正式成为了天家的一员。

随后,关于这场盛世大典上的一些趣事,也成为了京城百姓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些趣事都是发生在海外藩属国观礼嘉宾的身上。

比如某位参加宴会的朝官,亲眼看到酒酣耳热之际,某藩属国的嘉宾偷偷将桌上的盘子装进怀里的啦,某观礼嘉宾因为见世面少,误将侍女端来的饭后漱口水当做饮用水一口喝干的啦,某国王子看中一位侍女,想娶为正妻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都被朝官们当做趣闻讲给了家人,没过几天,这些事就传的满城皆知,百姓们在谈笑的同时,都对自己身为大明人而倍感骄傲。

要知道这些藩属国嘉宾可都是本国的上层人物,在本国里也是呼风唤雨的存在,没想到竟然连大明的一个七品芝麻官的见识都不如。

蛮夷之地就是出蛮夷啊,这天下,唯有我皇明之人才配称华夏,看来大明教化天下的职责还是任重道远啊。

京城的百姓哪里知道,这些前来观礼诸如真腊、暹罗、占城、渤泥等等小国的王子,或者是高官贵族,在初临北京时,小小地心灵便被大大的震撼了一把。

在他们本国的国土上,何时见过北京这种宏大洁净的大城?何时见过如此精美绝伦的建筑?何时吃过品种如此繁多的美食?何时目睹过如此多相貌气质身材都属完美的妇人(宫女)?

大明京城的一切人和物,都让这群藩属国贵宾既感惊奇又觉自卑,原本在本国时,他们都自以为自己平时所享用的物质已经是天下最好的了,但是今天才知道,用井底之蛙来形容自己,可以说分毫不差。

等到应邀进了紫禁城后,这群嘉宾直接傻掉了,心里的自卑感瞬间渗透到了血管骨髓之中。

原来大明天子居住的地方,堪比他们本国的一座大城,相比之下,自己日常所居,简直就跟猪圈一样,及脏又小。

当有人好奇而小心翼翼地问道:大明天皇陛下所住的皇宫到底有多大时,鸿胪寺官员眼底的轻蔑感一闪而逝,随即轻描淡写的告诉这群土包子,这只是前殿,圣上所居在后宫,你们看到的这些,只是皇宫的一个角落而已。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震惊之后,这些嘉宾们都变得麻木了,但他们的内心深处正在重新定位自己国家与大明之间的关系:儿子辈降为孙子辈。

太子大婚仪式结束后的几天里,藩属国的嘉宾们在鸿胪寺官吏的陪同下,开始在京城进行参观和购物等活动,用大明银币购买大明的商品,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观光项目里增加了理工学院。

自从大明内阁下昂藩属国发出了“邀请”后,各国国主先后将自己的子嗣送到了大明理工学院人文分院学习,方以智把这些人分别与大明举子安置在一起,在叮嘱举子们与他们友好相处的同时,也恳请那些名士大儒好好教导他们,这次既是故乡有人前来,那自然要去看望一下,顺便给本国的留学生留下生活费。

来大明学习的费用可不低。

这些留学生除却每人每年缴纳两百银币的学费外,另外还要支付被服、食宿费、文房四宝费、课本费、辅导费、外出观光费等费用,杂七杂八加起来,每年总计需要五百银币左右,这还不算休沐时外出餐饮娱乐的花销。

好在前来留学的都是各国顶尖家族出身,不差钱的主,就算其本人在家族排不上名号,但是这点银钱还是拿得出来的。

内阁辅臣们心里都清楚,这次各国打发来学习的所谓王室子弟,大部分都是在本国不受重视的那种,但这又如何呢?

在内阁制订的计划中,只要这些人真心热爱和仰慕大明的文化,对大明忠心,那等他们学成回国后,大明会动用一切力量扶持他们上台掌权。

这个策略会一直执行下去,要让藩属国从上至下,对华夏文明有彻底的认同才行。阁臣们认为,顶层决策者是最重要的,既然皇帝想要建设华夏文明圈,那各国的决策层必须要对大明朝廷的号令并行不悖,否则便应该被淘汰掉。

与朱由检心目中各国睦邻友好、平等对待的理念不同的是,在内阁辅臣们,包括绝大多数重臣心目中,这些藩属国与大明行省没啥区别,那些个国主不过就是一省巡抚而已。

不听话?换就是了,还怕没人愿意干?

这几年大明从藩属国获取了巨大的利益,而这些利益既有助于改善民生,稳定大明局面,同时又让自己和家人从中受益匪浅,这种非常显著的收益,也使得朝臣们对增加藩属国数量变得更加热切。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对从大明百姓身上吸血感兴趣了。

因为大明太有钱了。

随着银币的大范围流通,仅仅是回收银两铸成银币的利润,太仓每年就可获利四百万两左右,而吕宋铜矿的开采更是另外一大财源。

四海商行以廉价雇佣当地人开矿,然后将作局设在吕宋的分局再将矿石熔化后铸成精美的铜钱,再用这些铜钱购买各藩属国的稻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大明百姓会以低于市价的价格购买这些海外粮食,再用这些粮食喂养猪牛羊鸡鸭鹅,等到家禽家畜长大后拿到市面上销售赚取高额利润,这整个环节算下来,都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大明百姓自产的粮食除了口粮外,以每石三钱银币的价格售卖给四海酒业,而采购的海外粮食价格却只有一钱银币一石,这一来一去,无形之中每石就赚了两钱,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大明百姓想亏钱都难。

其实有心人早就想明白了,朝廷这种策略,其实就是把原本该大明百姓负担的,转到了别人身上而已。

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一百六十九章 怀柔第一百二十八章 风波第四百七十三章 难以应对的阳谋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撑腰第八百六十一章 斩首计划第五百二十章 开花弹第四百八十七章 蒙在鼓里的边将们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来第五百四十八章 开海面临的阻碍第五百二十八章 内阁中的实用型人才第三百五十六章 女医第六十三章 锦衣第五百三十二章 来到大明就得守规矩!第一百零五章 夜袭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一百三十一章 白杆兵第五百九十八章 纳税就从天家开始第八百三十五章 为女儿婚事发愁的皇帝第八百一十章 给平户藩的大礼包第五百五十七章 终成眷属、赐银第八百三十章 体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变第五百六十三章 农业不仅仅是种田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县衙的日常第二百零四章 忧虑第七百八十五章 设立新的基层政权第八百四十章 税赋分家、皇帝大气魄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养人才地朱慈烺第八百九十章 获利丰厚的农户们第六百二十九章 对皇帝的人身攻击第四百七十章 先轰击再射击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检断案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击2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首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声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赃,你能怎样?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击1第三百六十七章 重火枪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动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三百一十七章 抢功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置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贸这块大蛋糕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击2第五百零七章 秋后算账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买你的人才第五百九十八章 纳税就从天家开始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后、向日本移民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一百零七章 大胜第一百一十一章 盐利第四百九十九章 斩将溃敌第三百六十章第五百二十九章 红夷特使联合到访大明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来阁臣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广的难题第七百一十一章 废除选秀女制度第二百一十二章 琐事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前第四百八十九章 谁强跟谁混第一百四十二章 闲谈第五百三十三章 是执法还是行凶第七百六十二章 寻找和培养盟友第一百二十二章 伏击2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无策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关头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铺所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迁,只靠着纳粮可不够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惩治妾身吧!第二百一十七章 荒淫第一百章 心安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惩治妾身吧!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七十九章 凤阳第五百八十四章 慈善是人性的光辉第六百三十二章 锦衣卫弹得琵琶不是你认知中的琵琶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检下了狠手第三百六十二章 红夷第八十二章 骄横第三百九十四章 发兵第七百九十四章 新军、人事任免、漕运改革第三百六十章 台湾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将军第七十六章 行军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战第六百六十章 得有个好身体,带家里人去撸串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战事第二百七十四章 登州第五百九十八章 纳税就从天家开始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击、毙杀敌酋第二百零八章 惩处第八百三十九章 变通